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樹良:土地規模經營 多大面積才算適度

[ 作者:張樹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31 錄入:19 ]

據統計,2010~2015年5年間,上海市土地流轉率從59.3%增加到73.7%。各區注重加強規范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引導和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擴大土地流轉規模。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戶委托土地流轉率為97.2%,示范流轉合同簽訂率已達99.7%。通過鼓勵村委會對零星分散的農戶承包地進行集中歸并,并引導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切實提高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本市加快推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對家庭農場“規模適度”的控制性標準“家庭農場經營土地規模要與經營者的勞動生產能力相適應。現階段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的土地規模以100—150畝為宜,今后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可逐步擴大土地規模。”截至2015年,本市共有糧食家庭農場3555戶,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5.94萬畝。

春耕備耕時節,由于玉米等糧食生產效益下降以及對種糧前景的“悲觀”,魯西北少數種糧大戶出現“毀約棄耕”。但在我國玉米大省吉林的部分產糧大縣,不少種糧大戶“蠢蠢欲動”,繼續擴大規模經營面積。

毫無疑問,規模化種植打破了運行30多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小農經濟現狀,將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隨著非農經濟的發展,推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中央頂層設計的基本共識。自1987年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以來,中央連續在多個一號文件和若干《決定》中提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能實現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績效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然而,雖然規模種植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但經營效益卻無法與規模經營面積的增長同步,這也是政策層面提出規模要“適度”的應有之義。那么,到底多大的規模才算是“適度”呢?

租金成土地規模經營主要影響因素

2016年我國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生產者補貼”+“市場收購”新機制。總量過剩的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從2014年每斤1.12元、2015年的1元,跌至目前的0.6元左右。

由于玉米等生產效益下降,山東等地的一些農業大縣出現了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現象。山東省武城縣地處魯西北平原,是傳統農業大縣。這個縣豐旺家庭農場負責人于秀全剛剛退掉了三年前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的100多畝土地,目前還剩400余畝流轉土地。“原來和農民簽合同時說好了租5年,但今年實在是租不起了,沒辦法只好委托村支書挨家挨戶做退地工作。”于秀全說。

但與此同時,在吉林省卻有不少種糧大戶繼續擴大規模經營面積。吉林省公主嶺市一個“大戶”去年種了2700公頃玉米,今年他計劃種1萬公頃,支撐他躍進的就是效益。在他的賬本里,因為“團購”,生產資料等投入低,每公頃種植成本僅3500元,而普通農民則普遍要7000元;在產出上,單產要高出附近農民10%以上,又是近2000元的效益;在質量上,他生產出的是一等、二等優質玉米,每公頃效益又能增加2000元。“一降兩增”,他每公頃純收入約4000元,甚至高于種自家責任田的“小農”。

不論“毀約棄耕”還是“蠢蠢欲動”,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地租,它占了種糧大戶的近半生產成本。地租問題應放在一個時間坐標系來看。以吉林省為例,十年前,地租約為3000元/公頃,隨著國家連年實施玉米臨儲收購政策,玉米價格逐年提高,地租節節攀升,在2014年玉米“托底”價達到頂峰時,平均地租達到8000元/公頃,有的甚至達到1.5萬元/公頃。在這一階段,種糧大戶瘋狂“搶地”,一些“外行”也投身糧食生產。

事實上,流轉的土地租金過高不是個案,全國各地的流轉租金都呈現出上漲趨勢,并且地區間的差異也非常大。從土流網發布的2016年《全國各省土地流轉市場價格排名》報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江西、湖南、安徽、新疆、遼寧等地區,土地流轉的平均價格在300~600元/畝/年不等,600~1000元/畝/年區間內的有重慶、浙江、山東、廣東、河南等地,而北京、上海、海南、天津、陜西、山西等地則流轉價格比較高,多在1000~3000元/畝/年區間內。

河北廊坊綠園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春華從1988年成立公司以來,已經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了近30年。近幾年,農資流通企業面臨著競爭激烈、利潤下降、賒銷嚴重等難題,她也在積極思考轉型的問題。對于土地流轉和規模種植,她也曾反復思考和研究過,最終還是放棄了。

“規模化種植確實利于農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但是細算一下投入產出比,如果沒有好的盈利項目而純粹種植的話,在固安肯定行不通,因為土地的租金太高了。”楊春華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固安縣的土地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平均每畝的租金已經到了1500元。種植大田作物的效益本身就比較低,在租金五六百元的前提下,去掉種子、肥料、農藥、機械收種以及人工費用等,每畝能有一兩百元的利潤就已經非常好了。“1500元這個價格確實太高了,況且糧價始終很低迷,更讓我們碰都不敢碰了。”楊春華說。

造成土地流轉租金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推手恐怕是資本的炒作。自從土地流轉政策推行以來,大量資本流入農業領域,但動機不純者不在少數。他們有的為了拿到項目,有的為了政府補貼,有的甚至囤積居奇,賭一次機會。土地租金就這樣被哄抬了起來,有價無市,而真正想做農業的企業再想拿到土地,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從而加大了營利風險。

“毀約棄耕”是市場自動調節的表現

從農業經濟的角度看,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應能實現成本投入、科學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疊加,最終提升效益,本不該虧損。然而,最近因為農產品價格的下行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確實有少數經營主體的經營出現了虧損,其中也有少數出現了退地現象。

但毀約棄耕并不意味著規模經營失去了優勢。

事實上,對毀約棄耕要區分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有些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的投機色彩較重,“有實力爭地、沒能力種田”,這在前幾年表現得更突出些,當時毀約棄耕的主體很多是工商資本。另一種是,由于前年和去年玉米價格持續走低,一些大戶由于土地流轉的租地成本高,因“種糧越多,賠錢越多”而退出經營。

這些年國家重視農業,出臺了不少惠農政策,近年來更著力引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但是,一些資本務農原本就不是為了規模化種糧,有的是為了圈地以后更改用途,有的是因為有國家補貼才進入;也有一些資本或大戶確實是誠心種田,但忘記了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適度”兩字,一味貪多貪快貪大,導致資金鏈緊張難以支付租金。

無論是投機種地還是真心務農,無論是工商資本還是傳統大戶,市場規律始終存在,他們都要面對農業的弱勢和各種風險。與工商業不同,農業投資大、周期長、貸款難,屬于“靠天吃飯”。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價格改革,農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尤其是玉米價格下降幅度很大,這打破了很多人“糧價會一直漲”的預期。

去年,取消東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玉米價格回落,吉林省的地租一度跌回十年前水平。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強表示,種糧大戶根據市場條件變化縮小經營規模,也有一些種糧大戶在土地流轉價格高位盲目擴大經營規模,從而出現“毀約棄耕”現象,這都是市場自動調節的表現。與此同時,一些地區也有種糧大戶利用糧價和地租“雙降”之機選擇“逆勢接盤”。無論是糧價低點的退租退耕,還是地價低點的擴大規模,都是市場競爭條件下自然選擇的結果,是農民尋求最佳適度規模的必然過程。

事實上,適度規模經營也是由我國農戶經營的基本情況決定的。根據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全國基線調查的基本大數據樣本,我國農戶農業經營的基本情況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多地少,農戶分配土地數量較少,33.70%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3畝,75.44%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7畝,93.51%的家庭土地占有稟賦不足15畝。土地耕地資源緊張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國家較大的家庭農場的道路,而是應該走適合中國國情的農地適度規模經營道路。二是耕地資源存在著嚴重的地區分布不均等。耕地資源分配不均勻決定了我國的農地政策不可能一刀切,也決定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在各地應該存在明顯的差異。三是我國土地流轉比例雖然較之前已大幅度提高,但土地流轉比例在全國存在明顯的差異。

適度規模經營的最優區間范圍

規模化種植不是無限制地規模化,在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勞動力價格攀升、規模化種植管理經驗欠缺的現實情況下,“適度規模”是每個農業經營主體首先考慮的問題。

何為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認為:適度規模經營來源于規模經濟,指既有條件下適度擴大生產經營單位的規模,使得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以達到最佳經營效益的活動。適度規模的定義主要強調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華南農業大學李琴主持的關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課題組研究認為: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特征。課題組認為,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應是以家庭經營為主導的適度規模經營。

經過最低標準的測算,上述課題組發現:在平原類型的地區,基于農戶種植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東北三省農戶戶均適度經營規模的最低標準為30畝左右,中部地區為23畝左右,西部地區為11畝左右。在丘陵地區,中部地區測算出農戶戶均最優耕地經營規模為24畝左右,在山地類型的地區,中部地區測算的農戶戶均最優耕地規模略小一些,為10~21畝左右。基于勞動力的機會成本的角度,課題組測算了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最高標準,結果顯示:不管是在平原、丘陵地區還是山區,東北地區人均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最高,為35~47畝;中部地區次之,為20~35畝;東部地區最低,人均15~19畝。如果按照家庭人均2.5個強勞動力計算,東北地區農戶戶均最優面積為88畝~117畝左右,中部地區為50~75畝,東部地區為40~48畝。在西部地區,農戶適度規模經營依土地類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在西部平原地區,人均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為33畝,而在丘陵地帶和山區類型的地方,人均適度規模經營的面積分別為22畝和17畝。以戶均2.5個強勞動力計算,最優農地經營面積為34~82.5畝。該課題組公布的結果認為,2010年我國75.44%的農戶耕地占有稟賦不足7畝,93.51%的農戶耕地占有稟賦不超過15畝,顯然,農戶離適度規模經營的最低標準仍有距離。

對于土地的實際經營者來說,這個問題就相對簡單一些。

在查干新谷農場總經理張大志看來,“適度規模”就是有多少資金就種多少地,多大飯量就吃幾碗干飯。

張大志的查干新谷農場坐落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內的查干湖畔,2013年8月,張大志用從鄉政府和周圍農戶流轉過來1800畝鹽堿地在這里創建了查干新谷農場。經過兩年的整地、引渠、土壤改造等措施后,2016年,查干新谷農場的第一批有機水稻已經上市。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張大志還在稻田里養魚、養蟹,志在打造種植養殖一體化的綜合型農場。

在建農場前,張大志對于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已經充分了解,對經營的風險也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前期投入非常大,有一定的風險,但從長遠看,我覺得非常值。”張大志這樣說。

張大志流轉的鹽堿地每畝租金1000元,承租期限30年。農場的前期改造包括引渠、修路、改良土壤等所有費用加起來共540萬元,平均每畝3000元。對于這個價格,他覺得“可以承受,比較合理”。

查干新谷農場地處查干湖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環境優美,空氣和土壤未受到污染,晝夜溫差大,水稻的品質好,而且交通運輸也非常便利。正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張大志最終選擇了這里,并注冊了商標,計劃在數年內將自己的農場打造成無公害品牌大米的生產基地。目前整個農場共有職工12人,都是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負責農場的具體事務。他則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現代化方式進行銷售渠道的拓展和開發。與此同時,為了抵御風險和幫助周邊農戶共同致富,他還聯合了附近3000畝左右的合作社和農戶加入稻米的品牌塑造。

2016年9月,查干新谷農場的第一批水稻上市,每畝500斤的產量雖然低了些,但平均10元/斤的售價還是讓張大志看到了希望。況且,銷售體系的建立和品牌影響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需要一段較長的過程,他有信心支撐到黎明的那一天。

規模化種植仍有盈利空間

我國土地流轉比例雖然較之以前已大幅度提高,但土地流轉比例在全國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農地高稟賦地區,農地流轉的比例相對更高一些,例如,青海、黑龍江、吉林,農地流轉率在40%-60%之間,而在農地低稟賦地區,例如重慶、四川、廣西等地區,農地流轉率不超過15%。在農地稟賦較高的地方,通常在北方地區,隨著農地規模的增加,農戶并不傾向于轉出土地,更多的農戶選擇要么自己耕種土地,或者轉入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但是在土地稟賦較低的南方省份,農地稟賦的增加使得農戶轉出土地的意愿增強。由于南方地區人均分得土地較少,即使增加土地的分配,但依然無法突破土地規模太小的瓶頸,農戶種地的意愿明顯下降。

對于當前的規模化種植,北京迪智成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博在做農資項目的時候也有所感悟。“種植大戶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為種植業的中堅力量。”張博表示,“目前來看,很多種植大戶大多數是由傳統的農資經銷商轉型而來,在資金和經驗上都不欠缺。雖然暫時面臨各種困難導致利潤率很低,但只要堅持住,規模化農業一定會給他們帶來穩定、可觀的利潤。”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億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鄢和平多年前就開始研究規模化種植,并稱之為“企業種地”。他在其著作《企業種地改變“三農”》中論述道,未來十數年內,農村絕大多數土地將由企業來種,而農民也將成為一種高級技術工種。

那么,規模化種植究竟能否盈利?至少在目前來說,三個方面必不可少。第一,提高機械化程度,剔除最不可控、最不穩定的人力勞動;第二,種植作物單一化,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第三,打造品牌,創建渠道,并保證銷售渠道暢通、價格平穩。

總部位于香港的中國利農集團就是一家以農產品研發、標準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國際化農業公司,并于2010年10月30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利農集團把美國的規模農業和日本的精細農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種植實現了流水化作業。同樣是以設施農業為主,與壽光等北方地區的高溫大棚不同,利農集團采用的是面積更大、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拱棚,人工成本大幅降低。種植基地的工人就像企業里的職工,擁有較高的職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也因此得到保證。

利農集團擁有強大的信息網絡,在利農的福州總部,設有專門的信息部,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不同時間蔬菜價格的變化,以制定最合理的種植計劃。利農的信息情報人員遍布全國主要的蔬菜批發市場主產區,同時還通過種子公司搜集不同時間不同種子的出售量,以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

在這個基礎上,利農集團在設施農業領域穩扎穩打。截至目前,其在國內的種植面積已超過3萬畝,幾乎所有產品都直供香港、歐洲等地區的商超。由于有穩定、高效的銷售渠道,僅種植一項,每畝的純利潤超過5000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多種形式”和“適度”就是要把握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尺度,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模式。要在不流轉土地的前提下,發展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模式。農業規模經營決不僅只是集中土地,單個要素規模的大小并不能決定綜合效益的高低。因此,工商資本也好、傳統大戶也好,不妨在盯著流轉土地之外,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以服務的規模化補充土地的規模化。這是避免產生土地租金成本、提高農業效益的關鍵,也會是今后解決問題的最關鍵之舉。

(注:CHARLS數據是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導的兩年一次的追蹤調查數據)

(本版文字統籌 張樹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亚洲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a做片免久久费观看 |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而久二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