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陸益龍:后鄉土中國的自力養老及其限度

[ 作者:陸益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05 錄入:19 ]

——皖東T村經驗引發的思考

摘要:鄉村自力養老并非鄉村養老的理想狀態,而可能是鄉村社會養老問題的集中體現,其限度主要表現為:誘致人們將不合理的現實視為當然,不利于正義制度的建立,有礙向善的養老文化的建構。改變鄉村自力養老現狀,關鍵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力量,既要有符合正義原則的鄉村養老保障制度,還需要重建鄉村社會的敬老文化。無論是養老制度,還是養老文化建設,都需要政府發揮主導和協調的作用,共同建構起敬老文化,讓鄉村老年人更體面地生活。

關鍵詞:后鄉土中國;自力養老;家庭養老;養老文化;鄉村老年人

一、鄉村自力養老的形成機制

后鄉土社會出現的自力養老現象,是指鄉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老年人自身力量來支持,家庭的或子女的支持和公共力量的支持則顯得薄弱。自力養老并非指所有鄉村老年人的養老都是獨立自主的,也不是指其他力量沒有給養老提供任何支持,而是指鄉村社會養老現狀與方式主要為老年人自力更生的自我養老。那么,鄉村社會的自力養老是通過什么樣的社會與文化機制而形成的呢?

(一)傳統延續與演變機制

當前鄉村社會的自力養老方式,一定意義上是鄉村家庭養老的傳統在當下的一種延續和演變方式。在傳統鄉村社會,自治的程度較高,各家各戶的生活相對獨立。作為家庭的成員,老年人的養老責任也就落在各自家庭之中。所以,鄉村養老的基本方式就是家庭養老。為維持家庭養老模式,形成了相應的孝道文化和家庭制度,由此在鄉村社會,家庭養老也成為一種社會與文化傳統。

盡管傳統鄉村在社會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經歷了各式各樣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鄉村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小家庭和直系主干家庭在鄉村所占比例明顯提高。然而,家庭作為鄉村社會的基本細胞,以及個體作為家庭的基本成員,這些格局其實并沒有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鄉村社會家庭養老的傳統也就尚未發生根本轉變,因為鄉村老年人作為家庭的成員,他們的養老也就要在各自的家庭中進行。

在當前城鎮化和市場轉型的背景下,鄉村社會出現了勞動力的大流動,鄉村社會的這一變遷沖擊著家庭養老的傳統。以往的家庭養老意味著養老是一個家庭的共同責任和任務,而且整個家庭對養老都能提供支持。而如今,隨著鄉村家庭平常生活成員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因而家庭養老也就演變為了事實上的老年人自力養老。

(二)制度安排的約束機制

制度安排對當前鄉村社會自力養老現象形成所起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城鄉二元體制對鄉村人口城鎮化的約束作用;二是鄉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缺失與不完善對公共養老事業發展的約束作用。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通常會出現傳統與現代兩種部門之分的二元經濟,在一定階段內傳統部門的勞動力會不斷流向現代部門。從這個意義上看,鄉村勞動力流動可以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現象。而在中國,由于存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制度安排,使得勞動力的流動與他們的社會融合出現分離。鄉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了,而他們及其家庭成員并不能輕易進入并融入城鎮社會。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鄉村家庭成員也就不得不進行功能的分化,那就是外出勞動力主要承擔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的功能,而持家和養老的功能也就留給了老年人和婦女。所以,鄉村社會自力養老的存在,實際上是由當前鄉村家庭成員的社會分離和功能分化造成的,這種分離和分化與二元體制密切相關。

另外,在鄉村養老方面,公共力量的介入和支持一直處于薄弱狀態。以往為鄉村老年人提供的公共養老保障和服務主要針對鰥寡孤獨的“五保戶”,目前鄉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體系正在改善,但對鄉村老年人提供公共養老支持的范圍和水平依然有限。在現行的鄉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家庭養老方式仍占主導的狀態并未發生根本轉變。由于鄉村家庭能夠為老年人的養老提供社會支持實際上有削弱和減少的趨勢,因此,家庭養老在現實生活中也就蛻變為鄉村老年人的自力養老。

(三)現實壓力的推動機制

隨著市場轉型的不斷深化,在鄉村社會現實生活中,鄉村家庭面對著大市場,既獲得了在鄉村外的發展機會,同時也要應對更多的挑戰。對于多數鄉村家庭來說,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促進家庭收入增長,所以對于子女來說,“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對于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也希望家庭成員能到大市場中爭取更高的收入,多數老年人為給家庭增收作貢獻,為減輕子女們的負擔,他們不得不承擔起自我養老的任務,較多的老年人還得為子女承擔起隔代撫育留守兒童的任務。

由于鄉村家庭在市場中的邊緣與劣勢地位,形成了一種鄉村勞動力要么離家外出,要么接受較低收入的格局。與此同時,市場對鄉村老年人也形成了排斥機制,使得部分老年人回流鄉村,成為留守群體的主力。如果說鄉村空巢家庭和空巢社會的出現是鄉村自力養老的集中體現,那么可以說,市場社會的高流動的現實也就成為自力養老的重要推手。因為在當前的市場社會里,鄉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動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趨勢,就像城鎮社會一樣,新生代家庭會從父母家庭中獨立出去,由此形成父母空巢家庭。只不過鄉村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可能更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支撐老年生活。

(四)情境實踐的建構機制

鄉村社會的家庭養老文化為何在當下有式微之趨勢呢?值得關注的是,鄉村社會微觀的情境實踐對家庭養老文化的弱化,或者說對養老孝老文化的弱化也起到了建構性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說,鄉村社會的家庭養老在當下演化為事實上的老年人自力養老,也是鄉村居民在鄉村社會場域中,通過他們的具體實踐行動建構起的一種社會現實。

文化環境實質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共同建構起來的一種情境與氛圍,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流動,他們的父母通過自己的行動支撐起家庭生活,這些共同的生活實踐也就構成了一種社會現實,沒有人會去質疑和反思家中老年人的養老責任與倫理問題,而是逐漸認同老年人自力養老的現狀,老年人自力養老也就符合共同體的情理原則。所以,在當下鄉村社會生活情境里,年輕一代用他們外出流動的實踐在弱化家庭養老,而老年人則以自立持家的實踐寬容了弱化家庭養老的行為,公共力量和公共輿論也在淡化甚至忽視養老責任,由此,不同的實踐則共同建構了弱化家庭養老的文化。

二、鄉村社會自力養老的限度

(一)現實的不等于當然的

如今,在鄉村出現空巢社會時,鄉村家庭養老演變為自力養老,這已成為一種社會現實,而且無論是鄉村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似乎都自愿接受這一現實,并參與現實的建構。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成為現實的并不等于理所當然的。面對這一現實,我們或許要反思這樣的問題:難道鄉村老年人當然就要靠自力來養老嗎,難道鄉村老年人就必須終身勞作嗎,難道鄉村家庭和社會可以輕視對鄉村老年人贍養的倫理責任嗎?

這一現象的存在實際包含了對鄉村老年人的不公平,如果維持鄉村老年人依靠自身力量來養老,也不是非常正當、合理的選擇,鄉村社會的養老體系可以有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式,鄉村老年人也可以享受比目前更為理想、更體面的晚年生活。在自力養老的情況下,鄉村家庭似乎達到了一種均衡與和諧,然而這種均衡只是微觀的、暫時性的,因為其中隱含了代際不公平的家庭關系,其中只有長輩對晚輩單向地施惠,而缺少晚輩的回報。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神圣性被弱化,甚至對贍養老年人的責任倫理也在被忽視。因此,從長遠看,自力養老現象的維續將會動搖和削弱鄉村社會家庭養老傳統的社會與文化根基,影響鄉村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將自力養老現象視為鄉村社會養老所面臨的一種問題,要改變鄉村養老的這一現實狀況,仍然需要鄉村家庭恢復正常的養老功能,更需要年輕一代擔負起養老的責任。

(二)正義的制度

鄉村自力養老的另一個重要限度表現為不利于正義的養老制度的建立。鄉村家庭養老文化與功能的弱化是自力養老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鄉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偏差和公共養老的缺位也是鄉村出現自力養老現象的原因之一。在城鄉二元化的養老保障制度中,鄉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和養老保障是被忽略的,鄉村養老的責任幾乎全部推向了家庭,而制度設置又難以保障所有家庭都能充分履行養老責任。所以,盡管鄉村養老保障制度在不斷改革,公共養老資源有所增長,但制度需要完善的空間依然比較大。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社會正義的原則“提供了一種在社會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確定了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建立符合社會正義原則的鄉村養老保障制度,就需要正當地、合理地保障鄉村老年人的公平的養老權益,適當分配養老的責任和義務。在城鎮社會分配的養老資源和公共支持,鄉村老年人也應獲得相對均等的機會,這樣才會滿足制度的正義原則的要求。

(三)向善的養老文化

自力養老呈現出了鄉村社會老年人“老有所養”的表象,然而養老其實存在著“有孝之養”與“無孝之養”的區別。從文化的角度看,自力養老可能算不上是“有孝之養”,因為老年人主要靠自己養老。自力養老實際隱含了鄉村老年人的權益、福利水平和晚年生活質量在無可奈何的現實中被降低了,如果讓這種現實變成一種文化,那將成為一種不夠向善的養老文化。因此,自力養老的出現會在一定意義上妨礙向善的養老文化的建構。

而向善的養老文化是一種能夠驅動社會成員用善意和愛心來對待社會中的老年人。建構起向善的養老文化,將會促進社會的養老走向愛老、尊老和敬老,也將在社會中樹立起不是把養老當作一種負擔,而是把養老視為一種主動的、樂于奉行的行為。向善的養老文化會為鄉村老年人和鄉村養老事業發展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

三、敬老:讓鄉村老人更體面地活著

在后鄉土社會的養老問題似乎主要在高齡老人和不能自理老人的照料與看護方面,以及在一些老年人贍養問題上糾紛的特殊案例中有突出顯現,而老年群體中的多數則以終身勞作的方式解決了“老有所養”問題。

伴隨著鄉村勞動力的大流動,具有后鄉土性的空巢社會已經來臨,老年人已經成為支撐起鄉村社會運行的主要力量,因而老年人將與鄉村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治理鄉村社會的諸多事務也將與鄉村老年人密切聯系。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鄉村社會的養老問題也就不只是鄉村家庭的內部事務,更不應該成為鄉村老年人獨立承擔的事務,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在鄉村養老中再也不能缺位了。特別是政府的力量,在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形勢下,需要在應對鄉村老齡化問題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要通過健全和完善鄉村養老保障制度,加大對鄉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和養老保障的財政投入,改變鄉村老年人在老年保障待遇和養老方面的弱勢狀況;另一方面,政府還需積極協調社會和社區的力量,在鄉村社會重建尊老、敬老文化,通過文化機制,促進鄉村家庭養老的有效執行,保障鄉村老年人能夠體面地活著。

針對當前鄉村社會養老的突出問題是高齡老人和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照料和護理問題,鄉村社會在養老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方面,顯得明顯滯后和有效可及的資源嚴重不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依然需要政府在其中發揮主導和協調作用。針對鄉村養老的突出需求,需要根據鄉村特點在鄉村加快建設醫養結合的公共養老服務機構,與此同時,政府還可利用政策安排,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引導和推動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介入鄉村養老事務。

總之,在后鄉土社會,鄉村老年人理應更體面地生活,養老不應只是他們自己的事,自力養老的現實需要改變。改變這種現狀,關鍵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力量,符合正義原則的鄉村養老保障制度,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老年人的權利,以及鄉村家庭和政府的養老義務。要讓每個鄉村家庭樂于養老、孝老,就需要重建鄉村社會的敬老文化。無論是養老制度建設,還是養老文化建設,政府的力量都是不能再忽略了的,新時期政府需要彌補在鄉村養老問題上的缺位和不足,通過公權力的積極作為,以及主導和協調作用,共同建構起敬老文化,讓鄉村老年人能分享到發展帶來的更好的晚年生活。

文章來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小电影91 | 性网站性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抖音 | 一本精品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