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的食堂,近年來享譽京城高校,以至于我當年的大學同學也聽說了,并送我一個美稱:中國食堂大學校長。
其實,食堂辦得好,與農大的專業并沒有直接關系。不過,這個調侃性稱呼,還真有些道理:中國農業大學,就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而建而發展的大學。吃飯問題很重要,吃飯問題不簡單。
現如今,吃飯問題,早就超過填飽肚子階段了,已經有五個層次了: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悅。
吃得飽,是數量問題。在我國,是個千百年的老問題,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大都與此有關。現在已經退休的人,都知道天天餓肚子是什么感覺,有的還知道吃糠吃樹皮的滋味。我上大學的時候,食堂吃飯是要糧票的。發糧票,就是限定數量。男生的定額不夠,就到女生那里去討要。講這些給90后的孩子們聽,他們會很好奇。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我國農業巨大進步的表現。想想幾十年來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農業土地的大量減少,就知道這個成果的取得,何其不易。
吃得好,是質量問題。能夠基本吃飽之后,質量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我上大學時的愿望,就是發的糧票中,能夠全是細糧,沒有粗糧;別的方面,想都想不到。印象中當時的副食品商店,柜臺里邊,長長的一排,全是一種罐頭。現在各種農產品的品類極大豐富,品味等方面的質量極大提高,同改革開放之前和初期相比,已經恍如隔世。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吃得好的問題,取決于生產;對于一個消費者來說,吃得好的問題,取決于工資單。二者相互制約。
吃得安全,是食品安全性問題。吃飽了和吃好了之后,就對食品安全問題,更加敏感,更加關切。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的因素很多。這里只想指出:保證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是生產者。生產者需要有“兩心”:良心和畏懼心。良心很重要,但僅靠良心靠不住,更管用的是畏懼心。畏懼心何來?要靠嚴密監管,靠嚴厲懲罰。造假者都有僥幸心理,利令智昏。因此,懲罰一定要嚴厲,讓每一個造假者都傾家蕩產,血本無歸,直至送進鐵窗。科學家也有責任,要研發出高效的監管技術。例如,三聚氰胺牛奶,已經可以絕跡了,因為現在已經有檢測利器,一兩分鐘,幾塊錢,結果立現。哪個還敢再造假?至于消費者自身,其實是很無力的;消費者所能做的,至多是選擇廠家品牌。也許,新興的網絡平臺直銷,會大大改善食品安全保障,因為有可追溯性。
吃得健康,是一個更高層面的吃飯問題,是飲食習慣是否科學的問題。前三個層面的吃飯問題,主要與生產者相關,而吃得健康問題,主要與消費者自身有關。隨著社會發展,飲食不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從實際后果看,吃得不健康問題,是常見的,普遍的,大量的,遠遠超過個案性質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但人們對吃得健康問題的關注,卻非常不夠。對自身消費偏好的約束和改變,需要很強大的決心和毅力。
吃得愉悅,是一個吃飯問題的新領域,是吃飯方面的增值服務,與吃的方式和環境有關。方便食品和外賣,屬于便利服務;在外就餐和旅游就餐,屬于特色和環境方面的增值服務。同樣的吃,同樣的喝,不同的方式、地點和環境,愉悅感覺很不相同。這是一個方興未艾、需求膨脹的新領域,從高收入階層,快速擴散到大眾。
解決吃飯問題,就是解決以上5個方面的問題。挑戰很大,潛力很大,商機也很大。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看了。
作者簡介:柯炳生,教授。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長期從事農業經濟與政策研究,有關成果獲國家決策部門重視和采納,曾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做過農業問題的匯報講解,受邀到國際農經大會做大會特邀報告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