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不是用城市教育取代農村教育
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國務院發布了一個關于加強控輟保學的文件。控輟保學的目標是希望在2020年的時候實現“十三五”提的目標,把義務教育的鞏固率從現在的93.5%提升到95%,這個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這里面提出三個避免,第一個是避免學生因學習困難和厭學而輟學,第二個是避免因貧失學而輟學,第三個是避免因上學遠上學難而輟學。由此可見,國務院提出的這三個導致農村學生流失輟學的原因,與我們農村學校的布局、教育質量和小規模學校的建設密切相關。
關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識是用城市化來帶動農村教育,也就是說把教育資源的重點放到城市去,讓更多的農村學生、農村老師進入城市,這樣就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了,很多地方事實上也是在這么做。也有人提出“后農村教育時代”,意思是說農村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和命題可能逐漸地被淡化了,但是我個人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十九大報告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要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的建設,所以一體化發展肯定不是用城市教育來取代農村教育。一體化發展也并不意味著一樣化發展,也就是說農村的特點依然會存在,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在新時代農村教育的升級版,是否能夠跟整個社會發展相適應。
未來要追求的是一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它的重要方向就是要走向內涵發展。首先是從物到人,就是從資源和技術轉移到對學校內在的關注,樹德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內涵,也是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價值。另外一個是由外向內,過去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整個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包括學校布局,是學校外在的一些問題,但從提高教育質量的角度,我們要更多地關心學校內部的問題,解決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問題。第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由下而上,因為中國的農村差別非常大,情況各不相同,資源各不相同,所以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解決不同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特別強調基層學校社區教師自動的和主動的作用,因為我們在這幾年的實踐當中已經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
現代教育要個性化并以人為本
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我們的人口和學生還在不斷地離開農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和農村教育的存在也是一個長期趨勢,而且并不因為城市化,農村就不存在了。農村的未來也是農村學校的基本特點:小班小校。我們放眼望去,在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在鄉村,學校都是一百多人,歐洲的城市學校也是一百多人。現代教育要進行這種個性化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這就是我們強調小規模建設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今天也看到了幼小中一體化,我們曾經提到過農村學校作為今后農村的一個文明中心,它會統籌普通教育、義務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這些功能,為新農村做貢獻。另外要探索一種適合農村孩子的教育,就是具有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能夠改善生活、自我發展的教育,而不是與農村的生活完全脫離的教育。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第一個是基本的教學能力,能夠完成任務,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格,就是至少要達標。第二個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關注兒童的健康、娛樂、休息、安全等等,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重視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導致很多農村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在對學生的關注上存在短板,就是除了考試就是分數。所以不光是農村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厭學也非常嚴重,要占40%左右,這是北大的一個心理學教授測量的結果。21世紀教育研究院最近做了一個《教師眼中的學校教育》調查,他們最需要獲得的支持包括縮減班級規模、減少課時、減少非教學時間、改革編制、獲得家長的支持等等。在縮小規模方面,城區的學校的反應最強烈,而在減少非教學工作量方面,鄉村的老師反應也非常強烈,這給了我們很多信號。我們要從應試教育突圍,不能把應試所追求的分數視為一種有價值的質量。
我們還是有可能通過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有價值的教學來提升改善學生的成績和分數,包括實行學生主體課堂的教學改革、推廣閱讀、互聯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復式教學等等。質量體現在重視培養農村學生的綜合素養。綜合素養這個概念我們在城市談得比較多,如核心素養、關鍵技能等等。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思考,對于農村教育這個概念是不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農村地區能夠進入大學的學生畢竟相對較少。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588期第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