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速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和獨具特色的“三權分置”農地制度安排,使得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呈現出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內生制度特征,由此決定了不同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不同環節、不同層面的差異化功能定位和分工,也明確了政府在支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行為導向。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內部、外部環境因素來看,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將表現出分層化、規模化、專業化、協同化、企業化和規范化的發展取向。
關鍵詞: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制度特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發展取向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最薄弱環節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陳錫文,2013a),迫切需要新型經營主體和完整的經營體系來支撐。如同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萌芽、發育,到經營體系框架的形成,從一開始就明顯區別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一般表現,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新時代堅定不移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分析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成長發展的制度背景和內涵特征,把握不同主體的生成機制和功能定位,總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內生機理,展望其未來發展演變趨勢,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促使中國農業由弱勢向強勢轉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一、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演變與制度特征
今天討論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兩個基本前提和判斷:其一,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生成與發展,貫穿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與人民公社時期單一的集體經濟組織特征有截然的體制分割,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其二,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成主體與普通農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疇。新型經營主體是更加專業化的生產經營單元,這不僅與中國傳統農戶既是生產經營主體、又是基本生活單元從而表現出的二元特征明顯不同,也與全球范圍絕大多數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家庭農場主體具有生產、生活雙重功能相區別,表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框架的形成是內生因素和外在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從農村內部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形成與土地制度變遷密切相關。農村改革最大的制度績效,莫過于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安排,它徹底顛覆了人民公社時期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兩權合一”的土地制度,取而代之以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兩權分離”的土地制度,最大限度地釋放了農業從業者的生產積極性,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促使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的供不應求轉變為階段性過剩。與此同時,在人多地少的農業資源稟賦條件下,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自然會擠出農業內部的剩余勞動力。一方面,如何在減少務農勞動力數量的同時,吸納有志于農業的新人進入農業,提出了土地制度不斷創新的需求,實現了土地制度由“兩權分離”向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轉變,土地資源配置得以由社區向社會擴展、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張紅宇,2017a);另一方面,如何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問題也催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農業,不同所有制、不同經營方式的主體成長發育,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供了內生動力。從農業外部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形成與工業化緊密相連。中國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從兩方面影響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生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完善。一方面,工業化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農業機械的大量運用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大幅度減少務農勞動力數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工業化快速發展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中國工業化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加上城鎮化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在持續之中。2016年,轉移進城、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已達2.83億人。農業內部生產效率提升對農村勞動力的推力和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拉力,共同構成了中國農業經營體系演變的時代背景。
事實上,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弱小到龐大、從單一到多元,在實踐中有多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經營方式,在不同的產業領域集聚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促進規模不斷擴張、產業深度融合、新業態新動能發展壯大,表現出鮮明的內生制度特征。
(一)多元發展形成了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客觀基礎
不同于過去依靠眾多同質的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經營方式,主體多元既是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最重要的基礎特征,也是農業向現代農業演進中的必然現象(陳錫文,2013b)。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外出,土地經營權通過各種方式在不同主體間流轉交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的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格局。在新的制度格局下,“統”的層面形成了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化、多形式的經營服務體系,“分”的層面表現出普通農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多元經營主體共存的局面,由此構成了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張紅宇,2016)。農業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家庭農場達45萬家,農民合作社193萬家,產業化經營組織超過41萬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115萬家。多元化體現了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本質特征,它的產生既是歷史傳承的結果,又是經濟社會條件不斷變化衍生的必然。一方面,家庭農場大都產生于普通農戶、種養大戶,合作社則是新時期農戶自愿結合選擇的組織形式,農業企業或源于鄉鎮企業、或是外來工商資本組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源于中國特殊的多元所有制形式,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私有等;另一方面,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生成、發展,是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推動城鄉二元體制內在結構關系裂變組合的結果,形成了諸如農業共營制、產業化聯合體以及其它形式的農業經營聯盟。中國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農業資源稟賦的不均衡,決定了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也決定了中國農業經營模式的多樣化選擇。
(二)融合發展體現了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內生機理
普通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由于各異的組合方式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從實踐觀察,不同主體之間呈現出差異化發展的內生機理和比較優勢。隨著農業產業形態的拓展和產業鏈條的延伸,不同主體之間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可以倍增優勢和效率。這種融合產生于開放的背景,開放程度越高、分工分業越細、產業發展越快,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融合就越發重要。不同主體的融合發展表現出鮮明的漸進性,從20世紀80年代由簡單市場契約決定的“公司+農戶”,衍生為“公司+合作社+農戶”,進而發展到現階段的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等,內含多種資源組合方式和運行機理,都是不同主體融合發展的最好實踐。與建立在一元化產權制度和產權結構基礎上的國外農業經營體系相比,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的各類主體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通過相互融合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完善了供應鏈、拓展了生態鏈,形成了互融共通、協同發展、共同壯大的高效經營模式。
(三)共享發展實現了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根本要求
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成長表現出的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制度特征,這不僅有利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也有利于形成互助多贏的利益格局,最終實現共同分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紅利的目標。從共享的本質看,一方面,共享是農業產業鏈延伸、作業環節增加、分工分業深化產生的要求。構建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共享機制,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等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兼顧處理好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與農民、企業與家庭農場的關系,讓參與的農民能夠分享現代農業生產進步的成果,這是共享經濟內生的基本規定。另一方面,共享是利益分配的必然要求。過去長時期內,共享簡單地表現為買賣關系、契約關系。現階段要在此基礎上實現互助共贏、融合發展,且隨著多元所有制、多種經營方式構成的混合經濟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之間將逐步形成資源共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聯系層,需要幫助農民在生產經營、利潤分配環節獲得更多發言權、收益權,有更多獲得感,進而推進多元主體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中國特色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農業領域的本質體現。
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組織內涵特征,決定了中國特色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格局,也為實現多元主體不同的功能定位,以及明確政府在支持和引導多元主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行為導向明確了制度前提。
二、多元農業經營主體的功能定位
現代農業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從縱向抑或是從橫向角度觀察,其生成出的若干生產環節和多產業衍生形態,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農業的傳統認知。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在現代農業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創造并扮演著不同角色(張紅宇,2017b)。正是這些差異化的功能定位和分工,激活了農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變。
(一)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具有產權關系清晰、治理結構單一、利益關系直接、監督成本較低等顯著特點。在農產品直接生產過程中,家庭農場既能保證最大產出還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相對于其他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關于家庭經營是農業生產最有效率的經營方式的論斷,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農業經營主體中90%以上屬于家庭經營,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中始終具有穩定的主導地位。建設現代農業,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總量供給,“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在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家庭農場的基礎性作用。事實上,據農業部統計,在全國家庭農場中,從事種養業和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占家庭農場總數的98.2%,其中,從事糧食等大田作物生產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40%,并在提高普通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示范效應。
(二)農民合作社
農民合作社集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為一身,融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體,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功能。對于人多地少資源稟賦的國家而言,農民之間的合作是增強談判能力、實現小農戶融入大市場的最重要方式。就中國現實情況看,無論是數量眾多的普通農戶,還是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面對日益開放的外部環境,與市場化大生產仍難實現無縫銜接,由此決定了農民間互助合作極為重要。中外農民合作化的實踐反復驗證,農民通過合作化的組織形式,一是有助于降低交易費用。合作社對單個農戶獨立面對市場交易行為的大量替代,有效降低了農戶與各類市場主體間的博弈要求,從而減少了交易費用。二是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合作社為成員提供農資采購、作業服務、技術指導等團購服務,通過規模優勢,不僅降低了單個成員成本,還能有效保證生產經營和服務作業的質量。三是有助于增加收入。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以及提高議價能力實現優質優價、發展加工流通提供盈余返還,多途徑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增加了成員收入。四是有助于共享收益。合作社通過“一人一票”、按交易量(額)返還盈余的制度設計,確保所有成員,包括貧弱農民成員在內,都能平等享受服務和收益。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193萬家合作社帶動農戶成員超過1億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6.8%。據統計,全國297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744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帶動成員22.8萬戶,入社農戶比普通農戶增收20%以上。
(三)農業企業
農業企業作為現代經營組織形式,產權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技術裝備先進、融資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在物質投入、人力資本、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優勢是其他農業經營形式和組織方式難以復制的。從全球農業發展經驗和中國實踐看,農業企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在引領眾多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具有示范效應和導向性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優勢,凸顯其在高端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營銷渠道建設等方面的功能。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讓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3萬家,年銷售收入9.2萬億元,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超過50%的企業通過了“三品一標”認證、注冊了商標品牌,顯現出農業企業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在帶領農民、幫助農民、服務農民、富裕農民方面有十分突出的引領作用。
(四)社會化服務組織
分工理論指出,勞動分工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盡管該理論最初是建立在對工業部門的討論基礎上,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分化,農業領域的專業化分工也越來越明顯,分工理論在農業領域中同樣適用,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大量出現。社會化服務組織具有專業化特征,立足生產全過程,利用專業技術人員、專用設施裝備、專門營銷網絡,可以為普通農戶和其他經營主體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全方位生產性服務,通過這種統一服務連接千家萬戶,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形成服務型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國的農機跨區服務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滿足小農戶的機械需求、同時高效利用農業機械的典范,充分顯現出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農業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是近年來中國不同地區出現的“托管”“半托管”等多種形式的農業服務模式中,不同類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滿足了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勞動力兼業化、老齡化導致的農業對經營性生產服務的需要,同時也拓展了規模經營的內涵,為現階段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另外一條可選路徑。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全國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有22.7萬個,服務農戶3656萬戶,托管服務土地面積2.32億畝,充分展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巨大潛力。
現代農業的本質是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經營主體來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著力把握好幾個方面的原則。
1.要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從全球農業發展歷史看,無論是農業資源稟賦優越的歐美,還是農業資源稟賦稀缺的日韓,農戶家庭始終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和最主要的載體,家庭經營是全球農業經營最基本、最普遍的組織形式,具有強大的普適性(杜志雄、王新志,2013)。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普通農戶仍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在數量上占據主導地位,普通農戶本身也是家庭農場等經營組織賴以形成的豐厚土壤和載體。普通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長期共存,這是人多地少國家農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中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遵循。任何時候農民都處在“三農”的核心地位,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既要著眼解決農業問題,也要著眼解決農民問題。要實現普通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繼續加大對小農戶的扶持力度,引導農戶加強聯合與合作,通過聯戶經營、共營等多種方式探索不同農業生產要素的不同匹配方式(羅必良,2015),應用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手段,著力提高農業集約化、組織化水平。
2.要堅持多元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從各地實踐看,普通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以及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各有其運營的比較優勢,功能定位不同,都有各自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不應有所謂所有制形式或組織架構的優劣之分。中國農業的多形態特性和農產品的多類型特性決定了新型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特性(黃祖輝、傅琳琳,2015)。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千差萬別,哪些地方適用什么經營形式,哪類組織形式具有生命力,要根據各地實際和不同農產品的生產特點,讓農民自主選擇。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始終堅持普通農戶是基礎,家庭農場是骨干,農民合作社是中堅,龍頭企業是引領,同時要扶持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鼓勵支持各類主體競相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又要引導各類主體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推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壯大,不搞一個模式、一個標準。
3.要堅持市場經濟的行為導向。在中國當前的人地資源約束和發展階段條件下,既無法復制歐美以大規模家庭農場為基礎、國家對農業施行多種形式的支持保護政策以確保農業強勢地位的發展模式,更難以承受日韓以小農為基礎的組織結構下政府對農業過度呵護與農產品低自給率并存的所謂“小農之殤”模式。因此,必須把是否具備市場自立性作為檢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國家通過完善政策法規等手段賦予新型經營主體平等市場主體地位,支持其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壯大,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防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政策依賴癥”,努力規避日韓等東亞國家農業經營模式的內生缺陷。
三、新型經營主體成長的影響因素
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是數以億計的普通農戶。農業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全球農業一體化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是判斷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取向的基礎和前提。
(一)戰略定位
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已深度融入國民經濟和全球經濟發展中,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全球農業一體化迫切需要依靠新型經營主體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處于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弱勢農業向強勢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建設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農業,需要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要充分意識到中國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調控手段有限,調控空間不大,農業面臨的挑戰和競爭壓力不會減弱。盡管中國農業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成為強勢農業的產業基礎,但依賴人地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普通農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并提升農業競爭力必須依靠新型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實現“四化同步”需依靠新型經營主體補齊農業現代化的短板。既要適應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情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要順應產業不斷分化、就業不斷細分的發展趨勢,適應國民經濟發展新要求,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國農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政策取向,也迫切要求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健康成長,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生產效率
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驅動著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業從業人員減少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這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發展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形成的前提條件。一方面,要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16年,中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5.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6.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5%。先進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替代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得過去需要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集聚從事的產業,在現階段并不會因從業勞動力數量的減少而影響產出能力。因此,要加大對農業的資本、技術和裝備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進一步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繼續減少農業從業人員。1978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70.5%,到2016年下降到27.7%,同期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7.7%下降到8.6%,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之比由1∶7.03∶5.15提升到1∶4.47∶3.84,近40年來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幅超過10%。但27.7%的農業勞動力僅創造8.6%的國民經濟增加值,又表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與“四化同步”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迫切需要進一步培育發展新型主體,減少農業從業人員,優化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使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與國民經濟結構優化保持同步增長。
(三)人力資本
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既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業的干部隊伍,更需要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決定了人力資本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所謂人力資本,一是要有工匠精神。現代農業的技術、資本聚集特征,決定了職業農民要專注專長領域,在理念上深耕農業各產業、各產品的內在品質,經營行為要求精求細,傳承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把握現代農業的精髓,以工匠精神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二是要有精英意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行為模式,要求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善于捕捉市場機遇,不斷開拓進取,在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三是要有企業家情懷。農業企業家要秉承創新發展、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要具有永不滿足、實現完美的企業家情懷,努力打造發展壯大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農業企業。
(四)政策環境
新形勢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構建完善的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優化政策環境。重點聚焦三個方面:一是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做好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向新型主體,解決“地怎么來”、“租期怎么穩”、“租金怎么定”等重大問題,穩定新型主體的經營預期。二是完善利益分享機制。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能忽視普通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支持新型主體為普通農戶提供專業服務和生產托管等全程化服務,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讓普通農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建立政策紅利分享機制,既幫助新型主體提升競爭力,又增強其帶動農戶發展能力。三是健全扶持政策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政府行為導向至關重要。中國強勢農業的發展目標,決定了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極端重要性。要從完善財政稅收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金融信貸服務、擴大保險支持范圍、拓展營銷市場、支持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針對新型主體發展訴求最多、影響最大、需求最急的重點難點問題精準施策。
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揭示,農業生產經營普遍以集聚土地、資本等要素為基礎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關鍵向專業化、組織化演進,以企業化經營為手段向社會化、市場化延伸,以完善政府行為為保障向規范化、可持續方向轉變。當前,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處于數量擴張階段,在注重引導各類主體規范發展的同時,要善于從全球農業發展趨勢和中國農業自身發展規律上把握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未來方向。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表現出分層化、規模化、專業化、協同化、企業化和規范化的發展取向。
(一)分層化
目前,中國有2.6億農戶,其中2.3億是承包農戶。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隨著經濟總量的繼續增長,農業就業人數和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均會相對下降。這與改革開放39年來中國農業勞動力占比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逐年下降的發展軌跡是吻合的。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繼續推進,普通農戶數量和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還會持續以每年數以千萬計的速度減少。與此同時,農業發展呈現越來越開放的態勢,將有數以百萬計的新型經營主體進入農業,農民分化、主體分層趨勢日趨明顯。
(二)規模化
通過規模經營產生經濟利潤,這是中國各類新型主體的發展方向。規模化要立足于兩個方面:一是主體自身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減少、單體經營面積擴大是農業基本發展規律。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統計數據,1935~2016年,美國家庭農場數量由681萬家下降到206萬家,而平均經營規模則由62.7公頃上升到178.9公頃。戰后歐洲主要國家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不足20公頃,現階段普遍擴張到40~50公頃(張紅宇等,2017)。就中國而言,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的數量目前還處于上升期,但從未來看,總體數量必然將在觸及頂峰之后逐步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單個主體的經營規模擴張、帶動農戶數量增加,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均衡和效益最大化目標。二是經營服務面積規模化。新型主體往往具有較強的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優勢,隨著經營期限的延長、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其規模經營的面積將不斷擴大,直至達到與自身能力、資源條件相匹配的最優規模。值得提醒的是,經營規模的擴張應與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管理能力相吻合;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的服務型規模經營,應根據服務能力和經營利潤確定最優的服務半徑和范圍。
(三)專業化
現代農業發展是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過程,生產專業化既是核心支撐,也是社會分工在農業產業鏈中深化的必然結果(鄭風田、焦萬慧,2013)。一是經營產業高度集中化。農業生產經營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不同農業經營主體有不同的經營優勢。如何使各類經營主體的優勢在不同生產經營環節中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將同類的農產品和生產環節向同一類型的經營主體集中,關鍵是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選擇優勢產業、專注優勢環節,讓最適合的主體生產最適合的產品、提供最適合的服務。二是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打造中國的強勢農業,不僅需要數以億計的傳統小農基礎的支撐,更需要推進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培育一批專業經營主體。這是提升和保持中國農業長期競爭力的奠基石,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三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高度發達。現代農業分工分業的要求,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作用日益凸顯。無論是日韓以及中國臺灣等農戶經營規模較小的國家和地區,抑或是農戶經營規模較大的歐美諸國,家庭經營都集中于從事專業化田間生產經營,而由農協(農會)、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為其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務。美國從事農業服務業的人數占全國從業人員總數的15%,遠遠高于農業從業人員2%的比例(張紅宇等,2017)。因此,要將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戰略性產業作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四)協同化
協同發展與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多元、融合和共享的組織特征一脈相承。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尤其是面對國際市場劇烈沖擊,單獨的農業經營主體勢單力薄,難以勝出,只有相互協作、配合,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夠發展壯大。這不僅體現在不同主體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上,包括公司與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之間、公司與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普通農戶之間,也體現在同一類型主體內部的整合上。合作社在一定范圍內聯合形成的合作聯社,家庭農場規模的擴大和不同農場之間的聯盟,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按照生產類別、從業范圍形成的產業化聯合體,都表現出協同共贏的制度績效。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經營主體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彌補不足,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分享利益所得,形成一個相互關系更加密切和穩定的框架體系,從而有利于競爭力提升。
(五)企業化
提升農業競爭力,企業化經營方式是未來趨勢,農業經營主體的法人化特征也越來越明顯。日本政府通過設立認定農業者和農業生產法人制度,促進農地向有經營能力的經營者集中,并對規模骨干農戶和新的農業法人經營體進行直接收入補貼。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社運動也正朝著企業化經營的方向演進。荷蘭最大的乳業合作社菲仕蘭通過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企業化經營模式,在內部構建了一個會員奶農、合作社董事會、公司管理層三方嚴格捆綁、相互制約、互惠共贏的新型合作機制,不僅為分散經營的家庭農場注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也防止了資本的貪婪和職業經理人的短期行為,為企業化經營現代農業提供了成功典范(肖衛東、杜志雄,2015)。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農業企業化經營是一個長期追求的選項和實現過程,它豐富了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壯大的路徑選擇,但企業化絕不是唯一的發展取向,萬不可超越歷史發展階段,作出錯誤的行為選擇。
(六)規范化
從國際經驗看,農業經營主體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是必然選擇。中國已經進入促進各類新型主體規范發展的關鍵階段,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組織如何實現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如何做大做強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至為關鍵。規范發展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是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聯合組織的微觀基礎。提升經營主體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必須把握好各主體的本質特征,逐步實現決策管理與生產經營的分離,筑牢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管理的治理結構,在規范管理中做大做強、在做大做強中不斷規范,建立健全支撐中國農業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微信公眾號)2018-02-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