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村、農業、農民問題。2004年至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以“三農”工作為主題。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河南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習近平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月12日,新京報、鄭州全媒體聯合舉辦了“實施鄉村振興,激活‘三農’發展”主題沙龍,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原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市雅民農牧有限公司職工趙昭等人進行座談。專家和代表們從糧食安全、產業發展、人才引進、土地制度等方面,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話題1:糧食安全為何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柯炳生:2004年以來,我國基本屬于農產品凈進口國,進口數額不斷擴大
張紅宇:糧食安全關系到中國13.95億人吃飯問題,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講糧食安全有特殊意義。河南是農業大省,這些年的糧食產量一直占到全國的1/10左右。河南糧食穩住了,全國的糧食就有穩住的可能。
中央一直提出,谷物基本自足,口糧絕對安全。實際上,谷物方面,2017年的進口量占當年產量的4.53%,2018年的進口量占當年產量的3.4%。口糧方面,小麥和水稻的進口沒有超過1000萬噸,去年、前年的糧食進口都是1.2%左右的水平。所以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做得到的。
柯炳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現在我們肯定不會挨餓了,但還面臨很多挑戰。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總需求增加。我們對直接的糧食消費,比如吃主食需求增加不多,但對肉禽蛋這些糧食轉化產品的需求是增加的,最終糧食需求總量是增加的。
2004年以來,我國基本屬于農產品凈進口國,進口數額不斷擴大,去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張家祥:要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我認為要加大科技投入,還要把農業生產水利配套搞上去。我們調研發現,很多省份、地區種糧都是靠天收成,灌溉水利基礎設施達不到。
在宏觀調控上,國家還要給予適當的糧食價格保障。改革開放40年,一些生產原料價格、產品價格都上漲了幾倍、幾十倍,唯獨糧食的價格依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價位。
張紅宇:另外要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一個家庭種10畝糧食掙不了什么錢,但種到100畝糧食,他的收入一定會上來。這是經過實踐反復證明的。現在,上海松江家庭農場平均規模143畝,浙江平均規模大約是97畝,江蘇大約是100-300畝,這都是所謂的“適度規模”。
規模經營的同時,要完善社會化服務,提供從工廠化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全套服務,使我們的農業,特別是糧食專業化、規模化,通過這方面的努力,使我們糧食生產降低成本,具備規模效益。
話題2:為何要有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張紅宇:土地制度穩定,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柯炳生: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業土地“三權”分置,除集體所有權外,還要把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分成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三權”分置,農民可以只轉移經營權,保留承包權。萬一農民進城務工失業了,回到農村后承包權還是他的,他還可以保障基本生活。
這體現了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趙昭:我的理解是,國家為了保障農民最基本的利益,進行土地“三權”分置。因為承包權一直在農民手里邊,以后你不種地了,但是你可以入股,農民變股民,保障自己的利益。
張紅宇:深化農村改革關鍵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強調三個底線,第一,不能把土地集體所有改垮了,不能私有化;第二,不能把土地用途改變了,不能非糧化;第三,對進城務工的農民,不能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為進城落戶置換代價。這是三條底線,給農民群眾吃下一個“定心丸”。
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倡導土地經營權要有序地流轉。截至2017年底,全國承包地流轉面積5.12億畝,占37%。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再從事承包地的經營工作,而是將經營權轉給了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但是農民的承包權還是有保障的。
因此,土地流轉是雙贏的:農民獲得租金收益,新型經營主體有了規模經營的可能。
總而言之,土地問題一定是一個穩定的問題。“三權”分置下,實行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不變的政策。因此,我們的土地制度還是非常穩定的,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老百姓吃下“定心丸”的,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話題3:如何發展鄉村產業?
張家祥:鄉村振興,就要產業振興,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
張家祥:鄉村振興,就要產業振興。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區域的實際,不能盲目跟風,千篇一律。
就拿我們村來講,我們處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保水質的任務非常艱巨。所以,我們那個區域就以生態發展、污染防治、水質保護來考慮怎樣謀劃產業發展。軟籽石榴不用那么多農藥化肥,可以保證水質,也適合我們那里的水土和氣候,我們就選了它。
現在我們發展軟籽石榴的生態產業,村里50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一個公司經營。在我們村的帶動下,周邊16個村已經種植軟籽石榴達5萬多畝。
現在,我們正把目光聚焦在生態觀光旅游方面,力爭用3-5年時間,把我們這里打造成渠首萬畝石榴莊園的核心區,生態產業的形象區,產業發展的示范區,讓外地的游客到渠首能吃到優質石榴,能品嘗到丹江的魚。
柯炳生:除了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也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比如有些地方種大棗,除了棗的加工,棗樹園也可以搞點旅游,這就能讓一、二、三產業比較好地融合起來。
但有的地方種小麥、種玉米,自己辦廠子,加工面粉、做面條、速凍餃子,對技術的要求可能就比較高。所以也可以農民合作社種優質小麥,與鄭州的小麥加工企業合作,交給他們加工,搞訂單農業。
張紅宇: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這對吸納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對于河南來說,延長農業產業鏈的一個關鍵是,農業打頭,工業產品打尾;糧食打頭,食品打尾。河南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最發達的省份,2018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的增加值遠大于農業增加值。
此外就是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這些年,我們在觀光旅游休閑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生產性服務業、“互聯網+”等方面方興未艾。有的產業十年前星星點點,現在無處不在。比如“互聯網+”10年前基本沒有,現在則在很好地通過線上的方式解決農產品營銷問題。2017年,農產品電商營業額達到1.25萬億元,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19%-20%。
話題4:如何將人才引進鄉村?
趙昭:讓在外務工的人感覺到家鄉的生機和發展潛力
趙昭:我是2008年回鄉養殖肉牛的。之所以回鄉創業,是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有農村情結。看到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家鄉的那條老街卻30年沒有任何變化,我覺得這樣下去農村太沒有活力了。
2012年我們牧場規模擴張,聘請技術人員的時候發現,開高薪也沒人愿意來。因為農村不發達,大家認為待在農村太寂寞。隨著農村的水、路、網等基礎設施越發完善,村容村貌也有了改進,方方面面的吸引力都在加強。一些在外務工的人感覺到了家鄉的生機和發展潛力,就愿意回來了。2015年開始,不斷有人主動打電話給我,希望到我們的農村企業來工作,或者想和我們合作。現在我們團隊里80%的骨干都是“80后”。
國家層面也是在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我希望以后有更細致的方案出臺,在人才遴選、教育培訓、職稱認定、后期激勵等各方面出臺一個比較完整的政策,吸引更多人才。
柯炳生:人才有三類,一是帶領農民干,就像趙代表一樣帶著大家干,農村很需要這樣有情懷的、優秀的企業家。二是幫助農民干,包括各種科技人員、社會服務人員,還有一些農業局的干部。他們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做農業機械推廣等工作。三是自己干,像國外一樣,夫妻倆、兄弟倆開一個農場,自己干自己的,這也是職業農民未來的發展方向。
鄉村振興中,最需要的是領著農民干的人,他們眼界很寬闊,很多還有“三農”情懷。有了這類人才,需要什么資源都可以整合,需要技術、管理人員都可以聘請。所以這個前面的帶動人是最關鍵的。
話題5:如何提高脫貧攻堅質量?
柯炳生:可持續脫貧的關鍵是發展好產業
柯炳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20年要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脫貧的具體措施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產業扶貧,是造血,可持續的。另一類是其他方面的,各種社會保障、搬遷移民等,都是輸血,相當于起到一個兜底作用。
對那些有資源的、有勞動能力的地區,首先要把產業發展好,實行產業扶貧。我就接觸過一個和張代表類似的產業扶貧的例子。四川涼山州的會理縣,號稱中國最大的軟籽石榴生產基地,有八九十萬畝,平均一個農民有兩畝地種了軟籽石榴。如果沒有軟籽石榴,用兩畝地種玉米和馬鈴薯能掙到多少錢,可能現在都是貧困地區。但因為有了這個產業,會理很早就脫貧了。
張家祥:歸根結底,脫貧攻堅是要讓農民有固定收入,這就必須產業興旺。通過發展產業,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我們的軟籽石榴產業,目前看經濟效益很不錯。而且這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用時長。村里有很多年齡大的人,不能再外出打工了,他們可以在種植軟籽石榴的公司里上班,鋤草、施肥、修剪、澆水、采果,一年到頭基本都有活干。
趙昭:在扶貧過程中,我們做的事大概分兩種。第一種是用工扶貧,我有產業、有企業,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只要企業在、產業在,這些有工作的人就能長久脫貧。第二種是技術幫扶,比如我們現在做的廢物資源化利用,用牛糞和秸稈種雙孢菇。村里人可以到我這兒來學習,學會之后,我可以給你提供原料,你回去自己種,獲得收益。
話題6:如何讓農民生活得更好?
張紅宇:要針對農民的想法,補齊社會事業短板
張家祥:教育是農村的突出問題。有些縣從農村學校選拔優秀教師,這樣一來,農民會誤認為留下來的都是水平相對差一點的老師。為了培養優秀子女,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省吃儉用,送子女去城里上學,導致很多農村的小學辦不下去。
其實現在辦校條件都很不錯,主要是留不住人才。我們希望優先發展鄉村教育,通過提高工資、教師輪崗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張紅宇:今年河南代表團審議時,一位農民代表講了八個夢想,其中就提到了想讓孩子上好學校、想找好醫院看病、想要好的生態環境等等。習近平總書記給予熱烈回應,說這八個夢想講得非常好。
政府要針對農民的想法,在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教育、醫療救助、社會保障這三個方面補齊農村的短板。我們要思考怎樣才能把優秀的師資吸引到農村去,把優秀的醫療資源、包括全科醫生吸引到第一線去。什么叫農業農村優先?大學畢業生到鄉下工作一個月5000元,城里一個月3000元,這就叫優先。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水、電、路、氣、房、網,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還有教、科、文、衛、保這些社會事業,方方面面都應該加大投入。比如我們的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主要就是解決廁所、污水處理問題。城里為什么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城里有專門的經費、專門的人員。農村不應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些問題都應該擺上議事日程上。
柯炳生:在所有問題里,有一件事情我覺得是最難辦的,那就是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城鄉能夠并軌,會有長遠意義。但這非常難,因為它不是一次性地投入,每年都要投入,實施起來非常艱巨,要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記者 陳景收 祖一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