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農業農村問題,并強調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優化糧食產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這從一方面,凸顯了農業農村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反映出當前我國的農業農村問題依然嚴峻;另一方面,也再次告訴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一點:土地是農村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資源,尤其耕地是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根基。
毋庸置疑,保持足夠數量的耕地面積和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然而,不管是從耕地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我國當前的耕地資源形勢都不容樂觀,面臨著耕地資源匱乏、整體質量偏低、污染損毀嚴重等問題。在這種資源約束情況下,靠什么來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一個破題之法便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土地和技術的投入共同促進糧食增產,保證有效供給。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筆者以為,要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土地利用方面應重點把握好三點:
首先,必須保證足夠數量的耕地面積尤其是將優質耕地永久保護起來。這一點盡管有些老生常談,但卻不得不談,且需要常談多談。眾所周知,耕地占用往往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建設占用,一旦耕地被建設占用,將難以再恢復其耕作條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城市近郊區的優質耕地被占用,盡管國家要求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但是補充的耕地質量遠遠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已是普遍公認的事實。這其中有補充耕地工程措施不當、投資不足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耕地質量本身不僅受地形地貌、土壤質地、氣候條件等影響,而且耕作層土壤熟化過程是長期的自然過程,因此必須永久保護高質量的耕地。正因如此,國家才實施了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制度,這是確保足夠數量的耕地,尤其是保護優質耕地的基本措施。
其次,依靠技術力量不斷提升耕地質量,這也是“藏糧于技”的應有之義。對于農業生產來講,良田、良種、良法三者是相得益彰的。要滿足糧食和農產品的需求,不僅需要耕地數量有保證,更需要耕地質量有提升。提升耕地質量,一靠工程技術,通過工程技術手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障農業生產力水平,降低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影響;二靠科學技術,應加強對影響耕地生產能力的各要素作用機制的研究,利用科學技術解決制約耕地生產能力的障礙因子,促進耕地質量不斷提升。
再其次,全面推進基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這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本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所謂現代農業,一是要有一定的規模;二是要機械化,甚至智能化;三是企業化,改變過去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耕地既要有良好的農田設施,又要滿足機械化耕作的要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恰恰是實現這一系列要求的重要手段。值得強調的是,農村土地整治的功能,要從過去主要為滿足增加耕地面積的要求,轉變為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一要與農村土地流轉相結合,滿足農業規模經營要求;二要通過土地整治解決機械化耕作的要求,全面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使農田條件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