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余斌:沙洋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有益探索

[ 作者:余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4 錄入:王惠敏 ]
    “沙洋創新”的本質是通過結構性改革來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當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講的是通過改革的辦法來解決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結構性障礙,所以我認為“沙洋創新”實際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從整體來講,中國農業發展面臨以下三個方面大的挑戰。

    2013年開始,中國主要農產品價格開始高于國際市場價格。長期以來,我們通過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而現在這個方法已經很難再實施,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很難像日本一樣,把農產品市場封閉起來,與國際市場隔離。這是第一個挑戰。

    2012年開始,15-59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逐年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逐漸下降的后果就是民工荒、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漲。應對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漲,工業企業采取的方法是“機器換”,即提高設備的自動化水平,減少工人,降低勞動力成本。這也說明農業主要依靠投入勞動力來生產農產品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以后,如果仍然靠投入勞動力來生產農產品,一定會帶來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進一步推高我國農產品價格。這是第二個挑戰。

    第三個挑戰是當經濟減速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力都會受到影響。今年1-8月份中央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僅增長1.5%。在中央財政收入增長大幅度減緩以后,仍然主要依靠中央不斷加大對農業補貼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沙洋模式”的核心,實際上是通過按戶連片耕種的方式讓農業走上規模化道路。過去幾畝承包地分散在不同的角落,只能依靠勞動力生產,很難走集約化生產道路,很難實現機械化耕種。按戶連片耕種的方式,可以擴大農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當農業走上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以后,就為農業實行機械化,在農業中實現“機器換人”奠定了基礎。農業走上機械化以后將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在不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在不增加中央對農業補貼的情況之下,通過結構性改革,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從而讓農民從中獲益。所以,我認為“沙洋模式”實際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有益探索,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0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初高中女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