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體現了“三農”問題對于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作為“三農”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題中之義,也是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更是地方執政者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近年,陜西大荔正在探索一條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實現融合轉型發展、農民就地城鎮化的新路子。
經濟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特別是立足于農村地區實際的內生動力,而這就需要產業的發展。大荔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我們緊扣資源優勢,找準定位,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著力推動結構調整、產業轉型、業態融合。培育出了“旅游+”“體育+”等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了經濟轉型升級。在某種意義上,大荔的土地就是車間,冬棗等農副產品就是可循環開采的金礦、銀礦。“大荔冬棗”生產標準被確定為國家標準。同時我們按照“旅游+”的發展理念,把旅游業為主的三產服務業打造成縣域支柱產業。一旦做大做強了優勢產業,就如同為農村經濟安裝了強勁引擎,不僅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更能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機制創新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在源頭上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充滿活力的工作運行機制。環境臟亂差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頑疾,而在治理過程中,往往存在綜合整治資金短缺,村莊建設規劃滯后、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大荔縣通過建立投入機制、保潔機制,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事情由誰管”的問題。并制定了“清潔鄉村、美麗鄉村、幸福鄉村”三套指標體系,全縣400多個自然村同時啟動、梯次推進。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5000萬元,捆綁涉農資金2.5億元,村民自籌2000萬元,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形成鎮鎮成立環衛分隊,村村聘請保潔員,戶戶配備垃圾桶,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建立了長效清潔機制。
組織保障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斗堡壘,能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大荔縣堅持領導主抓,瞅準目標、扭住不放,以實踐鍛煉人、提升人、改變人。從縣委書記到每個村組干部,每天都在一線跟群眾打交道,俯下身子、干字當頭,帶領群眾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脫貧致富。比如平羅村村支書趙建民,從2011年起就帶領村民流轉土地搞設施農業,流轉出去1800畝土地,與陜西大荔尊天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起溫室大棚,種植冬棗、花卉。村民每年從公司獲取土地承包費,在公司打工也有收入。5年來,先后輻射帶動周邊鎮村,發展標準化設施瓜果菜種植1.5萬畝,建成300多座溫室和大棚、600畝花卉觀賞和繁育基地。
目前,大荔全縣所有村都建成了清潔鄉村,40%的村建成美麗鄉村,20%的村建成幸福鄉村,趙渡、下寨等4個鎮建成“美麗鄉鎮”。
(作者系陜西省大荔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7-07-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