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屆“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據悉,本屆論壇主題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農業部總畜牧師馬愛國在會上作了主題演講。
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努力實現生產源頭的可控制;一方面推進專項整治,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努力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可追溯,使得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數據顯示,全國蔬菜、畜禽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檢測的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仍然存在。如種植業農藥殘留超標、養殖業非法添加、產地重金屬污染等在個別產品地域和環節上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特別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小而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加之社會誠信體系很不健全,容易出現知法犯法、違規用藥等現象。這些問題雖然是在局部發生,總體上可控,但是我們這樣一個農產品生產、消費的大國,很小的比例就是很大的絕對數,搞不好就有可能釀成區域性、系統性的風險。對此,始終不能掉以輕心,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期待越來越高。過去吃不飽的時候人們對質量安全不太在意,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吃得安全、優質、健康。所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問題,社會關注度很高。老百姓還不完全滿意,怎么能夠讓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信心,是民生領域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
中央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都對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保障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農業部門要做得更好。為此要貫徹好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嚴”的要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執法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重點是要做到“五強化、五提升”:
一是強化標準引領,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實施農業標準修訂五年行動計劃,每年新制定一千項農殘標準,一百項獸殘標準。力爭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標準達到一萬家,抓好標準的實施,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操作規程,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推進標準化生產,在主產區加快建設果菜茶標準園、畜牧養殖標準化示范廠、水廠、健康養殖標準化示范廠。力爭到“十三五”末期,規模生產以上的基地和龍頭企業基本實現安全生產。
二是強化綠色生產,提升農業科技持續發展的水平。要堅定不移地打好農業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強化廢舊農膜秸稈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合理地調整農業的結構和區域布局,努力改善產地的環境,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獸用抗菌藥治理的行動,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計劃,全面鋪開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的制度。積極推行綠色防治、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的使用等質量控制的技術,采取綜合的措施,重點控制好農獸藥殘留超標,切實消除風險隱患。
三是強化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規范化生產的自覺性,發揮新興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中率先推行生產記錄、質量承諾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制度,提高科學種糧水平。鼓勵新型的種養主體,通過“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質量安全聯盟,帶動千家萬戶走上安全生產的軌道,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培訓力度,將其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工程。每年培訓一百萬人次以上,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村入戶,做到標語上墻、指導到人、技術到田。
四是強化品牌創建,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構建農業品牌制度,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打造一批在消費者中有信譽的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力爭“十三五”期間,“三品一標”產品的數量年增幅達到6%,比重達到40%以上,加快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的步伐。推行主體備案和二維碼的掃碼交易,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力爭“十三五”期間大部分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基本實現可追溯。
五是強化依法監管,提升全程的監管能力。推動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食藥監部門加強對接,共同形成生產、流通、加工、消費全程監管的鏈條,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嚴打重罰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抓緊實施“十三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和監管能力的建設規劃。推進縣鄉基層監管隊伍的建設,健全績效考評和責任的追究機制,堅決懲治不作為、亂作為,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能力和執法水平。
作者系農業部總畜牧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7-07-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