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姚紅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發展一體化

[ 作者:姚紅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28 錄入:王惠敏 ]

堅持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引,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黨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自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城鄉融合發展

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體系

    一是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確權、賦權、活權,促進權能的完備、打通權能實現的通道,促進資源要素的自愿、有序、依法流轉,實現優化配置。

    二是促進農村適應規模經營,加大家庭農場培育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機器換人步伐,促進互聯網+廣泛運用,使家庭農場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三是堅持聯合、合作,健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深化“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發展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種模式的聯合和合作,帶動所有農戶邁入農業現代化,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四是完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機制,全面推進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體系建設,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加大生物技術、生態技術運用,減少化肥、高殘留農藥珍,發展高效生態綠色農業。

    五是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種業、農產品加工業、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大力發展農業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身等新型休閑業態,實現農業的多次增值,增加農業經營者收入。

    六是大力培育農業區域公共品牌,依托互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電商、智慧農業發展水平,強化供求直接對接,降低農業倉儲、銷售成本、避免庫存積壓,提高效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安全。

     七是深化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深化“1+1+N”產業聯盟建設,強化農業特色產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培育力度,推進農業主導產業研究所建設,培育更多的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科技示范戶、農業企業研發中心,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的創新動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力、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

    八是加強農業新型主體培育,加強農民學院和縣區農民分院建設,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學習、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短期培訓相銜接,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構建培育、創業孵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

健全新型城鎮化發展體制  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實現同地同權,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的決定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統一,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完善確權到戶到人,權隨人走的制度安排,實現要素資源城鄉自由流動,使城鄉居民擁有平等公正的發展權、受益權。

    二是深化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城鄉互動,共享發展機制,產城、產莊融合,促進空間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發展,構建中心城市、節點城市、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一體化的新型城鄉布局和發展體系。

    三是不斷創新美麗鄉村建設、管理、經營一體化機制,以提供兩山理論湖州樣板和湖州方案為著眼點,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美麗鄉村“一處處美”向“一片片美”邁進。高標準提升美麗鄉村示范帶(網)。強化產業+、文化+、休閑+、健康養生+、文創+等,一村一品、一村一韻,集聚資源、彰顯特色,促進強村富民。

    四是健全和完善鄉村開放、共享發展機制,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產業、農村經營、參與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建設鄉村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吸引和鼓勵大學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發展;加強鄉村發展合作機制建設,引導和鼓勵農戶參與鄉村建設和經營,通過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發展成果。

    五是健全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實現城鄉空間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體系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社會事業及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的統一。堅守土地紅線、生態紅線,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強化人的城市化,著力提高城市經濟密度,形成與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供地機制。

    六是進一步改革公共財政分配體制,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著力提高公共財政使用績效,發揮公共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農業。進一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生態體系建設水平。

創新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構建城鄉社會和諧發展新局面

    一是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理順村民委員會與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關系,實現社會人與經濟人的分離;適應城鄉要素、人員流動的新常態,構建和完善依托居住社區,以村民委員會為基礎,社會組織、自然人共同參與的農村基層自治制度和社會治理體系,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職能,增強社會參與感、歸屬感、認同感。

    二是進一步明確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權力與義務、事務與責任的邊界,理清公權與私權、集體組織成員權與公民權的關系,加大公共財政對鄉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人權、事權、財權統一,自治組織有義務,通過接受政府購買服務,承擔社會管理職能。

    三是吸引和鼓勵城市社會組織向鄉村延伸,帶動和促進鄉村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提高農村常住居民的社會化組織程度,開展和承擔公益性社會服務,依法開展非公益性社會服務,推進互助性社會服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提升鄉村社會文明水平。

    四是加強鄉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鄉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實鼓勵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到鄉村工作的政策,完善鄉村社會工作人才繼續教育、晉級發展的相關制度和政策,提升鄉村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專業化水平。

    五是強化鄉村法制建設,推進鄉村社會依法治理,加強鄉村法制文化、法制隊伍、法制體系建設,健全鄉村司法調解、法律援助制度,推動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鄉賢理事會作用,傳承家訓、家風,樹立身邊的道德模范,用身邊的先進模范感染人、引導人。

    六是切實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黨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 打造綠色發展新方式

    一是落實主體功能區布局,推進空間綠色開發。加快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全面評估城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嚴格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嚴格耕地保護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落實公益林保護,強化水源地保護、濕地保護、種質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外來物種防控,挖掘拓展農業生態功能,擴大城鄉綠色空間,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統籌旅游、社區和產業功能,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平臺。

    二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突出龍頭培育、創新引領、人才支撐、鏈條延伸、集群配套,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進互聯網+和農業物聯網的運用,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促進智能控制系統與農業設施、裝備的融合,建設一批智能工廠、車間,智能園區、基地,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推動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深入實施“騰籠換鳥”,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調整種養業結構,推廣清潔化生產模式,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推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再利用水平。加快農業有害有毒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鞏固病死動物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成果。強化科技創新平臺支撐,圍繞生態資源的轉化利用,推進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眾創空間、企業研發中心和科技中介組織等平臺建設。

    三是加快資源資產化改革,強化綠色發展的行動自覺。完善自然資源負債表制定,全面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審計。總結竹林碳匯交易的實踐經驗,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推進自然資源的確權,實施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健全完善自然資源交易平臺和交易體系,健全區域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落實生態保護主體責任,強化責任追究。

    四是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推動形成全民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堅持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宅基地占地面積。強化生態住宅設計,降低建筑成本,推進居住綠色化、生態化。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材料,加快普及太陽能照明、光伏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推進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的轉化利用。強化健康養生,建設健康湖州,倡導綠色營養、安全健康的飲食習慣、待客風俗,克服餐桌上的浪費。倡導文明鄉風、民風、家風,杜絕相互攀比、追求奢華排場的陋習。

    五是把握生態文明時代特征,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加快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強化鄉村文化軟實力。搭建部門結對、鄉賢理事、社會組織幫扶、志愿者參與的平臺和載體,創新機制,加強農村文化禮堂、鄉風文明館、圖書室等文化陣地建設,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加強農村文化人才培育,創新完善機制,充分發揮陣地、隊伍、人才的作用。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創新、傳承,加強反映時代特征的鄉土文化創作,拓展鄉村文化市場,加強鄉村文化市場管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方面提供湖州素材和湖州方案。

健全農村民生改善體制 構建和諧幸福新生活

    一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政績觀、價值觀。把保障和維護城鄉居民同等權益,作為提高政府治理體制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重中之重工作的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明確責任主體,強化責任落實,形成社會合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長期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不平衡、不均等、不公平,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是打造鄉村良好雙創生態系統。堅持創新驅動,弘揚創新文化,樹立雙創典型、培育雙創能力、建設雙創平臺、豐富雙創載體,完善政策體系,改善政府服務,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強化科技和智力支持,引導鼓勵“愛農業”,“愛農村”的農村居民、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以及工商界成功人士等在農村創新、創業。帶動更多的農戶創業、就業增加收入。

    三是完善“人盡其能”的就業服務網絡和平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制造2025”的需要,加強轉業就業“農民工”崗位技能培訓,提升崗位競爭力,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適應農村新業態發展、農村長效保潔等公益服務類崗位增加等新變化,鼓勵并優先安排具有勞動能力的人(低收入農戶、殘疾人等)上崗就業,并免費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引導和鼓勵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吸納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殘疾人就業,通過組建創業互助組織等形式開展創業孵化。

     四是努力拓展“財產性收入”增收途徑。依托市、縣區、鄉鎮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進一步拓展交易種類、豐富交易形式,促進資產資本化。創新金融產品、擴大抵押物范圍,完善信用信息公享機制,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減化操作程序,提升服務效率,有效解決農戶創業、經營融資難問題。鼓勵農戶以住房等閑置資源,通過聯合、合作,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參與生產經營,政府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相關制度規范和政策制定,強化有效監管,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各方權益,促進其健康發展。

    五是健全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鄉村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城鄉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引導優質資源向農村延伸、配置。在城鄉低保實現區域同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高機制,不能提升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引導慈善機構、志愿者組織向鄉村拓展、覆蓋,完善鄉村社會幫扶、救助體系。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開展針對鄉村困難群體的商業補充保險,化解意外支出性致貧風險。

六是健全和完善鄉村養老健身服務體系。加強鄉村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社會化養老設施和機構建設,推進“醫養一體化”試點,強化護工和專業醫護人員的培訓,提升養老保健服務水平。積極開展適宜老年人的學習、健身、娛樂等活動,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營造尊老愛老,瞻養老人、關愛老人的社會風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知行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偷偷8888欧美精品久久 |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中日韩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 | 中文字幕免费乱码欧美 | 五月婷之久久综合丝袜美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