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顏文華:強化地方高校鄉村情懷教育

[ 作者:顏文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4 錄入:吳玲香 ]

鄉村情懷既包含對廣大鄉村有眷戀之情,也包含振興鄉村之偉大胸懷。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本的社會,鄉村的繁榮或衰敗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全局。中國高等院校在強調國際視野的同時,更要倡導地方精神和鄉村情懷,真正立足于中國獨特歷史文化、國情鄉情和百姓情,“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強化鄉村情懷教育,提升服務地方尤其是服務鄉村能力,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切入點,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新使命。

強化鄉村情懷教育是地方高校的應然之舉

提到鄉村情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會聯想到鄉土教育和留住鄉愁。鄉村情懷教育雖與此相關,但也有明顯差異。從空間范疇來看,鄉村情懷教育特指圍繞鄉村空間而進行的鄉村文化、鄉村情感、鄉村責任教育。而鄉土教育或鄉愁中的“鄉”更多指向家鄉,空間范圍更廣。從教育對象來看,鄉村情懷教育對象不僅包含農村學生,也包含城市學生,同時還包括教學與科研等教育工作者,即高校全體師生員工都是教育對象,而鄉土教育對象主要針對學生群體。從教育目的來看,鄉村情懷教育重在傳承鄉村文化、彰顯鄉村價值、塑造鄉村精神,讓受教育者自覺自愿改善鄉村環境、助力鄉村復興。這一目標指向既包含對廣大鄉村有眷戀之情,也包含擁有振興鄉村之偉大胸懷,因而比鄉土教育和留住鄉愁的目標更為明確,更富有現實意義。從內容體系來看,鄉村情懷教育包含“四感”教育:一是農耕文明自豪感教育,要讓受教育者在農業現代化大背景下認同并尊崇中國優秀農耕文明,堅定農耕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二是鄉村衰敗危機感教育,要讓受教育者在全球化背景下認清中國鄉村發展狀況和潛在的危機,理解鄉村文化沒落和鄉村傳統淪陷的代價;三是鄉村價值欽佩感教育,讓受教育者在城鄉統籌背景下,熟悉并眷戀鄉村風貌,深入體會鄉村之于百姓、之于城市、之于國家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與社會價值”,對廣大鄉村產生強烈親近與欽佩感;四是鄉村復興使命感教育,讓受教育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自覺自愿為復興鄉村文化、改善鄉村環境、提升鄉村舒適感和幸福感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為什么要關注并強化鄉村情懷教育?筆者認為,第一,城鄉統籌轉向是地方高校教育價值取向新選擇。在高等教育城市中心導向影響下,城市成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主流場所,跳出“農門”也成為了農村孩子讀書或上大學的核心動力。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每年畢業生人數劇增,大學生在城市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均不容樂觀。為此,國家通過設立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多途徑的就業方式緩解大學生城市就業壓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專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和社會“穩定器”的鄉村逐漸成為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畢業生的新選擇和新出路。特別是,伴隨著中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向”和城市中心向城鄉統籌的轉向,鄉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高校要主動適應和服務于國家這一重大戰略轉向,強化鄉村情懷教育,在推進高校教育價值取向向城鄉統籌轉變過程中培育高校新的發展動力。

第二,服務鄉村是新時期地方高校的新使命。在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及綠色化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過程中,地方高校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地方高校要強化鄉村情懷,把服務鄉村作為時代賦予的新使命。總體來說,鄉村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鄉村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急需掌握現代知識與技能的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為鄉村輸入新鮮血液。除了人才培養,也需要高校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為鄉村獻計獻策,助推知識、技術、資金等流向鄉村,在更高層次上全面激活鄉村發展要素。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與鄉村有著地緣優勢的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視鄉村情懷教育,將鄉村情懷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中,讓更多的高素質畢業生愿意把青春汗水灑到鄉村,讓更多的教職員工主動關注鄉村、支援鄉村、服務鄉村。毋庸置疑,鄉村情懷教育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必由之路和應然之舉。

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鄉村情懷

地方高校要更好履行服務鄉村使命,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對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強化鄉村情懷教育,全面提升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鄉村情懷。具體實施策略建議如下。

在辦學理念方面,地方高校領導層要轉變觀念,將服務地方和鄉村納入學校重大戰略部署。領導層要充分認識到地方高校只有與地方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并培育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因此,需要將地方精神和鄉村情懷融入到學校長遠發展規劃之中,對服務社會、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做出新的戰略調整。

在人才培養方面,把想服務于鄉村、能服務好鄉村的人才作為重要培養目標。地方高校要科學設計包含鄉村相關專業教育、鄉村情懷相關課程教育、暑期鄉村體驗等鄉村實踐教育在內的鄉村情懷教育體系,打造高校鄉村情懷教育的長效機制;要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科學設置相關特色專業,優化學習專業結構,增強專業設置與新時期鄉村建設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要精心開發鄉村情懷相關課程,并將其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或通識教育體系,提高學生服務鄉村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發揮高校與周邊鄉村的地緣優勢,以廣大鄉村為學習舞臺,積極開展以鄉村為題材的社會調研、研學旅行、校園文化節、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下鄉、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大學生服務鄉村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還要與地方政府聯合挖掘大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典型,讓在鄉村干好事、干成事的大學畢業生有地位、有榮譽、有更好的發展動力。

在科學研究方面,要增強鄉村研究的責任感,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培育科研發展新動力。“三農”問題是中國特殊國情的重要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問題。地方高校要在科研團隊建設、學科建設、重大項目立項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打造支持鄉村研究的科研機制。要主動研究鄉村問題,謀劃建設一批以鄉村研究為核心的特色科研院所、實驗室和科研團隊;要主動將“雙一流”建設和鄉村發展結合起來,重點支持面向鄉村和地方的學科建設;要在重大項目立項和科研獎勵等方面鼓勵科研人員致力于解決鄉村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

在社會服務方面,要積極開辟鄉村服務新渠道,在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水平中進一步拓寬學校辦學資源。地方高校要建立社會服務管理機構,并利用校友等各類資源設立相應基金會或專項資金,為推動大學生和教職員工走進鄉村提供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和資金保障;要強化鄉村服務意識,建立特色鄉村智庫,培育形式多樣的鄉村服務團隊;要強化高校與鄉村社區、企業等組織互動聯系,搭建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創業示范園區等新型鄉村服務平臺,在互惠互利中不斷拓寬社會服務渠道。另外,要樹立品牌運作理念,在服務鄉村百姓教育、人才培訓、科技幫扶、政策咨詢等方面打造特色品牌,進一步彰顯地方高校服務區域尤其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價值。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地方高校要把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相結合,重塑大學精神、重定大學使命、重構大學價值。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地方高校要將優秀鄉村文明融入到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個方面,在高校廣泛倡導鄉村精神、弘揚鄉村價值,在多元文化交鋒中,拓寬師生員工心系祖國、放眼國際的全球視野,夯實愛祖國、愛家鄉的中國立場和鄉土情結。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河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智慧化設計研究”(17A630044)、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全域旅游視角下河南省旅游驅動式鄉村復興研究”(2017-ZZJH-36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洛陽師范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08-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 亚洲综合五月天久久伊人 | 亚洲成aⅴ人在线电影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