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產業扶貧到底有多大作用?產業扶貧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幫扶責任單位、責任人應該以什么方式去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效果最好?
七月底,隨領導去看望了在貧困村調研的師生;前天,與同事一起應邀去貧困村做了一次調研;最近,還和我市從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某公司老總有一些交往。這使我對扶貧有了更多一點的了解和思索。
一、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兩種: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
每次去貧困村,總能看到村支兩委辦公場所的墻上,都貼著××村脫貧攻堅作戰圖。仔細看表格中所列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病、因傷殘。另有少數貧困戶是因災、缺資金、缺技術而致貧。走到貧困戶家中調研,情況大體如村里統計的情況相同。
絕大多數貧困戶,主要的致貧原因是因病、因傷殘,因而缺少正常的勞動力,并且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很差。現在的中國,只要有一個正常的可以外出打工的人,按各地公布的最低工資標準,其收入也可以使一家人脫離絕對貧困線,按現在的標準,即人均年收入三千二百多元。因病、因傷殘的貧困戶多為絕對貧困。
因災致貧的大多是暫時貧困。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戶只能算相對貧困。還有一些貧困戶只是因為年幼子女多、負擔重,屬于支出型貧困戶。暫時貧困、相對貧困、支出型貧困,與絕對貧困性質完全不同。
二、農民非議扶貧的原因:同是相對貧困戶,一個是寶、一個是草
缺資金、缺技術的相對貧困戶,實際戶數很多,并且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因為“精準扶貧”政策執行的偏差,使得同是相對貧困的農戶,享受國家政策扶持的優惠有了天壤之別——一個是寶、一個是草。
國家給的扶貧資金,覆蓋絕對貧困戶有多余,但要覆蓋相對貧困戶遠遠不夠。所以有些地方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一部分其實是相對貧困戶。
極少數有一點點關系的相對貧困戶,有些地方將他們列入現階段的扶貧對象,與絕對貧困戶一樣的建檔立卡予以扶持。而大多數相對貧困戶,不可能全部列入扶貧對象建檔立卡予以扶持。
國家的政策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可以享受各方面的優惠和扶持,而沒有建檔立卡的,實際情況可以比建檔立卡的好那么可以忽略不計的一點點,甚至還差那么一點點,卻沒有一分錢好處可得。這就顯得不公平了。這正是部分農戶不滿扶貧工作的原因所在。有些人甚至上訪,告村干部和扶貧干部的狀。
相對貧困戶,誰該建檔立卡,村干部和扶貧干部很難把握,因為農民的收入很難算得清。所以,被農民告的扶貧干部也是有苦難言。
三、絕對貧困戶最盼望的扶貧方式:不是產業扶貧
國家的扶貧方式有很多種,有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普惠式扶貧,有入戶到人的精準扶貧,如大病醫療補助、貧困學生減免學費、危房改造、生態補償、最低保障,還有產業扶貧、異地搬遷等。政策設計的出發點很好。
產業扶貧、異地搬遷,這兩項扶貧措施貧困戶的反映并不特別地好。異地搬遷這里暫且不談。不同貧困程度的農戶,對產業扶貧的歡迎態度不一樣,絕對貧困戶并不喜歡產業扶貧模式。為什么呢?
政策設計者想象得很好,以為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戶的“自我造血”功能,產業發展起來了,自然可以持續脫貧。其實,對于絕對貧困戶,這是不切實際的。
絕對貧困戶要發展產業,難度太大、太大。首先,絕對貧困戶缺少發展產業的有素質的經營者和有體力的勞動者。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沒有經營頭腦,搞產業十有八九會失敗,不但不賺錢,還會虧了老本。搞產業當然也需要勞力,絕對貧困戶多為病殘人,每天被病魔折磨,又有多少勞動能力呢?他們如果是正常人,外出打工比在家搞農業不知強多少,正因為他們是不正常的人,搞產業也沒有能力的。第二、搞產業必須要投入,種植經濟作物和經果林、養殖畜禽,規模最小動輒投入也上萬,而國家的產業扶貧補助是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每戶總計補助二千元,這二千元對于發展產業而言真是杯水車薪。如果想貸款,銀行都是要抵押的,貧困戶有什么東西可以抵押?有些貧困戶,人的住房子都是很狹隘,想養個豬牛沒有地方。因此,真正的絕對貧困戶并不希望產業扶貧,而是直接給錢救濟。
四、以合作社形式產業扶貧:產業扶貧變扶貧產業
國家的政策是產業扶貧的二千元錢不能直接給錢,擔心他們把錢吃了用了而沒有發展產業。多數地方是將這二千元以豬苗、雞苗、母羊、果樹苗、油茶苗等方式發放,或者組織合作社將錢給合作社。
因為,貧困戶的素質低、沒技術、沒勞力,所以,發放下去的畜禽成活率低,樹苗果苗管理不善很多年還不能掛果。先不說生產出來東西能不能賣得出、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單說能不能生產出產品來都是大問題,白白浪費種苗、飼料、肥料和功夫。
政府擔心貧困戶個人無法發展產業,所以,很多地方以合作社方式開展產業扶貧。合作社一般是一個龍頭企業或一個能人帶頭,把貧困戶的身份證號集到一起,注冊登記一個合作社,然后將貧困戶的承包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再運作一些鄉村旅游、種植養殖等項目。
合作社能不能扶起絕對貧困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龍頭企業老總或能人的境界與情懷。多數企業和能人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扶貧只是他們流轉土地的一種名利雙收的方式。
據某市一個生態農業公司自己的宣傳資料稱,公司與691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740人簽訂委托幫扶協議,公司從事“養殖+旅游”開發,公司將流轉的土地用于鄉村旅游和養殖香豬,貧困戶從公司領養香豬,協議規定每人每年領取560元固定扶貧收益,持續5年,經營風險由公司承擔。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貧困戶幫公司養香豬,平均每戶大約能得2220元年收入。不知道國家給貧困戶的2000元產業扶貧款,是另外直接發給貧困戶,還是包括在這2220元之中?
我以為這種扶貧方式,與其說是產業扶貧,不如說是扶貧產業。
五、電商扶貧+產業扶貧:也許有一點希望
我以為對于絕對貧困戶,產業扶貧基本上是沒有作用的。網上有一句調侃的話,叫做“這屆人民群眾不行”。對于絕對貧困戶,真是這一代是沒救的,要翻身得依靠下一代長大成人。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國家完善低保,讓該享受低保的全享受,讓他們有吃有穿不住危房喝上安全的飲水,再通過醫療扶貧減輕一點痛苦,重要的是免費教育把他們的子女培養出來。
調研中發現,缺資金、缺技術的相對貧困戶,對于產業扶貧是有興趣的。這些相對貧困戶,本來也是應該扶的,但現在國家還沒有這么大的力量,所以只有少數相對貧困戶被建檔立卡。這些相對貧困戶,至少有一定的勞力,給點啟動資金、給點技術指導,至少能種出一點產品、養出一點產品。
但是,問題是這些相對貧困戶,如果搞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去和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競爭,他們是競爭不贏的。以他們的能力和財力,只能搞點小規模的種養,那么生產出來的產品肯定成本高。所以,讓他們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搞產業,必死無疑。
據我了解,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對于相對貧困戶是一種比較好的產業扶貧方式。我市某公司搞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其做法是讓這些貧困戶以“土”法養殖、生態有機種植,然后通過他的電商平臺,將“土”貨以較高的價格銷售給對口扶貧單位的扶貧責任人。這種模式的扶貧,不是讓貧困戶去闖市場,而是通過電商建立起來的網絡,讓扶貧責任單位、責任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愛心,傳遞給貧困戶,同時購買貧困戶農產品的人,也得到了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回報,食品更安全而有品質,互利互惠,應該是能夠持續的。當然要做好也不容易。
到2020年全部脫貧,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愿上級的精準扶貧政策更接地氣,效果更好,而不要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甚至被變相整成富人發財的一種機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中得一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