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黑龍江省巴彥縣調查發現,近千畝良田撂荒,不少耕地被破壞。據了解,這些良田是2012年農民出租給巴彥縣部分鄉鎮政府的,本應在今年初由縣政府兌付給農民的第二期租金卻一直拖欠,不少農戶陷入無田可種、生活無來源的困境。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如果政府從農民手中租用土地,無論種植任何作物甚至其他開發利用,租賃方農民基本不會有任何怨言,但就是不能看見好端端的良田出現撂荒,即便是按時足額給付租賃費用,也會讓農民感到“心疼”。更何況從農民手中租用良田的一方是當地縣政府,上千畝良田被承租后,僅支付了首期費用,此后,不但租賃費用遭拖欠,大片被租用的良田也被撂荒。按照該縣副縣長的解釋,這些土地是由上一任政府給招商企業代租,因為招商企業沒有履行承諾,不支付租金,才導致目前的這種情況,并決定起訴該企業,“不管輸贏,農民利益一定會維護”。
話說到這個份上,不難看出,現屆政府不僅“很無辜、很委屈”,還需要給上屆政府“擦屁股”,但究竟如何保證“農民利益一定會維護”,既沒有具體措施,更沒有時間表,而且這上千畝良田,到今天為止已經撂荒了近5年,既沒有拿到第二個5年的租金,眼睜睜看著荒草齊腰深的良田又不能耕種,農民還有多少耐心能這樣無期限的等下去?
確實,發展地方經濟離不開招商引資,想讓外地企業和商人來本地落戶投資,政府在給予相應優惠政策的同時,必然也要給具有投資意向的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外地企業和投資商對本地情況不熟悉,政府為這些企業或投資商代租土地更可以理解,如果進展一切順利,上任政府取得的招商引資成果,不但惠及下屆政府,更可以給地方經濟帶來持續的發展,因為進展受挫,出現了問題,下屆政府更應當仁不讓的把問題處理好,不能只享受成果而對遺留的問題“新官不理舊賬”。而從當地副縣長表述的語氣中不難聽出,上千畝良田撂荒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主要原因是屬于“歷史遺留”。
坊間有句話叫“橋歸橋、路歸路”,無論上屆政府還是本屆政府,也無論政府租用農民土地是出于招商引資還是用于其他開發,由政府與農民簽訂的租賃合同,政府既有履行合同義務的全部責任,更不能以上屆政府簽訂的合同為由,就消極履行或甚至拒不認賬。平心而論,肥沃的黑土地每畝年租金500元,這樣低的價格放眼全國都讓人驚嘆,農民愿意將賴以生存的土地超低價租給政府,本身就是對政府的支持,正如一位租賃農民所言,如果早知道是政府為企業代租,“他們是不會簽合同的”。因此無論從道義還是法律角度,現屆政府都應該足額兌現應付的租金。
其實,在筆者看來,現在當務之急是不能再讓上千畝好端端的良田繼續撂荒,當地政府在通過法律訴訟解決為企業“代租”問題的同時,盡快將土地暫時退還給農民繼續耕種,對于遭到破壞的土地,結合實際情況予以相應補償。政府給企業代租土地出現的問題,由政府跟企業解決,農民是與縣政府簽訂的土地租賃合同,合同書上蓋的是縣政府的“大印”,縣政府就沒有任何理由“爽約”,政府有屆公章無期限,不要讓一紙合同傷害農民的同時,再讓縣政府代表公信權威的大紅印章失去“顏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時評頻道 2017-08-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