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是廣西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梯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是深化農業改革創新、釋放發展紅利的“試驗田”,是實現農業穩步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展示板”。當前,廣西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樹立協調惠農、共享富農和綠色興農等理念,加快推動示范區建設與“10+3”特色與新興產業、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與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與產業融合發展、與“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相結合,這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一、必須深刻把握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的發展態勢
(一)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是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梯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廣西的現代化。當前,廣西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農業現代化仍是實現“四化同步”的短腿,明顯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與此同時,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亟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努力開創具有廣西特色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發展新局面。而通過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等特點,發揮比較優勢,統籌推進一批高水平、網格化、帶動力強的示范區建設,推動農業發展進一步挖掘潛力、提高質量效益、增強競爭力,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把示范區打造成為廣西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梯隊,強化其“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將有利于破解全區發展水平不一等難題,有利于梯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是深化農業改革創新、釋放發展紅利的關鍵途徑
目前,廣西農業農村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化,影響因素更加多樣化,發展任務也更加急難險重,萬一處理不當極易引發農村社會矛盾和沖突。這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找準路子,攻堅克難,才能為農業農村發展釋放改革的紅利。而示范區擔當著探路先鋒的職責,不僅在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構建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農村投入機制、推動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健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具有改革創新“試驗田”的先機,而且能為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推動農業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
(三)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是形成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新一極,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
廣西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靶】挡恍】担P鍵看老鄉”,使農民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區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重中之重必須加快形成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極,實現農業穩步增效,才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踐證明,近年來,不少示范區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發揮了先行先試、輻射帶動的“展示板”作用。比如,一些示范區在穩定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和提升現代農業層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戶土地入股的“底金+分紅+勞務收入”等模式,切實維護好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流轉收益權、農業用工優先權,跟農民算好了土地即期收益賬、整體產出效益賬和長期發展得益賬,使示范區農戶人均純收入明顯提高,且對當地農戶增加收入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帶動。
二、當前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基本狀況
2014年,廣西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政策創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部署,開始啟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作出了創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的重大決策,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統籌謀劃,協力配合,加大支持。截至2016年6月,全區已累計啟動創建了917個示范區,完成了“點”“線”“面”的戰略部署,其中,啟動創建自治區級106個,獲自治區認定的有30個;啟動創建市級131個、縣級227個、鄉級453個。當前,示范區創建取得了明顯成效,正展現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以注入現代化要素為核心,逐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新態勢
各級示范區結合土地確權,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小塊并大塊等改革,引導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經濟,改變生產方式,轉變產業結構,拓展生產功能,初步突破“規模化”難題,發展了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區域產業帶正在壯大發展,成為引領縣域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比如,扶緩縣通過引進廣西中凱利科技公司等4家龍頭企業,培育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了“甜蜜之光”甘蔗產業示范區,大力推行甘蔗全程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打造出現代甘蔗產業發展的典范樣板。
(二)以突出特色化發展為重點,打造形成一批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的農業產業金字招牌
眾多示范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人文特點,落實與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緊密結合的戰略部署,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特色興區”的原則,確立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建設思路,推動10大種養產業轉型升級,在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等3個新興產業上集中發力,促使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成為了支撐各級示范區的基本內核,示范區正逐步成為了推動廣西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優化和升級的先導力量。同時,在特色產業的打造上,眾多示范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凸顯“山水廣西”天藍、地綠、水凈的農業特色,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全功能,不斷形成農文結合、農旅結合等發展新業態,鑄造了一批示范區發展的金字招牌。
(三)以增強示范輻射帶動為導向,讓農民主體更多公平分享示范區建設成果
各地示范區緊緊扣住農民這一主體,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家庭農場、職業經紀人等新型經營主體,重視農民的主體責任和利益訴求,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示范區,努力打造“示范區+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利益共同體,統籌解決好示范區經營主體和農民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有效確保了農民更多公平分享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成果。
(四)以強化支持保護系統為基石,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特色模式
圍繞示范區建設,廣西出臺了行動方案、建設標準、管理辦法、選派干部掛職、強化支持、星級動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示范區建設在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到系統實施等方面,實現了諸多創新,建立健全了示范區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此同時,圍繞示范區“產業發展、農民致富、業主賺錢”的目標,各地示范區積極破解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區域代表性、類型多樣、路徑清晰的創建典范,為探索具有廣西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樣本。比如,天峨縣在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已建立153個“三特”山地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采取創新經營模式、發展生態循環產業、農旅結合開發等措施助農增收,闖出了一條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和脫貧攻堅相結合的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之路,這一模式對廣西乃至全國貧困山區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與此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雖然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廣西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村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等形勢下,示范區建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示范區的引領和集聚效應不強,對周邊農村尤其對貧困地區農業的輻射帶動仍十分有限,“藏富于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尚未健全,對貧困農戶的幫扶力度不足,亟待適應連片開發與精準滴灌相結合的新要求;產業特色化、組織化和集群化程度較低,未能與廣西“10+3”特色與新興產業充分銜接,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發展格局還需加快構建;示范區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結合不足,在拓展農業功能、推動產村相融、一體發展等關鍵問題上急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大膽創新;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指導服務不到位,扶持資金不到位等問題突出。
三、推動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再上新臺階的若干思考
(一)堅持協調惠農,推動示范區建設與“10+3”特色與新興產業相結合
各地要從當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條件要素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圍繞自治區“10+3”特色與新興產業行動計劃的戰略要求,以“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為主線,以“因地制宜、市場導向、效益優先”為原則,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統籌布局各類特色產業示范區,有序推進特色產業示范區建設,培育壯大具有區域鮮明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同時,堅持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發展方式,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示范區集聚,鼓勵有條件的示范區創建區域特色品牌,加快推進產業品牌化集群化發展。
(二)堅持共享富農,推動示范區建設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相結合
依托示范區輻射平臺,因地制宜推進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培育和營銷支持力度。借鑒飛地經濟模式及其經驗,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鼓勵和引導具備條件的示范區與貧困縣共同創建獨具特色的縣域現代農業(林業)示范區,以增強對貧困村(屯)和貧困群眾的輻射帶動,實現互利共贏。同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示范區構建貧困戶產權及資產收益的創新機制,引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或部分支農資金,以“貧困優先股”“貧困戶股份”等方式,優先入股示范區,讓貧困農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開展示范區及相關企業幫扶行動,鼓勵示范區承接政府扶貧項目,打造扶貧公益品牌。完善示范區及相關企業精準幫扶的激勵政策,依法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
(三)堅持創新強農,推動示范區建設與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相結合
引導示范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支持示范區在科技成果創新、轉化和應用上發揮先導作用,強化示范區科技支撐能力,率先在示范區普及應用現代科技成果,推進農業節本增效、節本降耗,促進示范區主導產業和農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加快推進示范區農業機械化建設,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動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進一步向示范區傾斜,加快水稻插秧、水稻聯合收割、甘蔗種植、甘蔗收獲機械、秸稈機械化還田配套機械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一批依托示范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推動物聯網在示范區廣泛應用。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探索建立示范區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
(四)堅持協調惠農,推動示范區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
積極推進示范區農業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創新“接二連三”“隔二連三”聯動經營新機制,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農產品加工“八桂品牌”戰略行動,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加快促進示范區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桂茶”、蠶桑、食用菌、中藥材、林特產品、水產品、富硒農產品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循環、全值、梯次利用。把示范區建設規劃納入當地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充分發揮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體制機制,推動示范區及其農產品生產基地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建設和諧共融,增強發展的整體協調性,努力形成“區村城”協調發展新格局。
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創新農業等新型業態,形成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的文化紐帶,為全面統籌城鄉發展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五)堅持綠色興農,推動示范區建設與“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相結合
一是發展高產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堅持“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推動示范區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業,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鼓勵示范區率先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因地制宜推廣“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經濟等生態農業模式,力爭示范區在全區率先實現農業廢棄物趨零排放目標。二是帶動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充分發揮示范區的引領示范作用,強化農村居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引導形成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和良好風氣。鼓勵示范區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鄉村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公共綠化管護行動。發揮示范區在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保持鄉村鄉土特色及田園風光,建設持續健康、環境友好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略
作者系廣西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與社會發展》2016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