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方面要創新制度建設,優化運行機制,另一方面還需要充分利用農村本土人才協助做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工作,努力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明確“農村本土人才”內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宏大的農村本土人才隊伍。“農村本土人才”第一次明確地位和身份,成為現代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重視。中組部經過深入調研后,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或技能,創造性地進行社會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員”定義為“農村本土人才”。按照“農村本土人才”的內涵,我們把“立足農村、服務農民、構建和諧農村,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統稱為“農村本土人才”。
二、發揮“農村本土人才”作用
一是依托農村本土人才的宣傳引導,激發農民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只有切實發揮廣大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新農村建設才有持久的力量之源。歷史和實踐表明,什么時候農民積極性高,農業就發展,農村就繁榮,農民就富裕,農村矛盾發生的概率就低,反之則不然。當前,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普遍存在“對政府投入期望值高”、“對自身作用發揮意識淡”等認識,“等、靠、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發揮農村農村本土人才的作用,通過他們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宣傳黨和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宣傳各地農民通過自立自強、建設美好家園的先進典型和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讓農民學有榜樣、建有目標、干有信心,有利于農民群眾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則滿”思想,引導農民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農村本土人才都應具有帶頭發家致富的本領,通過他們發家致富的實際行動,可以引導農民改變“新農村建設靠政府,自己坐享其成”等錯誤思想,堅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該出的錢自己出,憑借自己的努力建設美好家園,從而形成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的良好風氣。
二是依托農村本土人才的主動進入,調解新農村建設的各種矛盾。從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矛盾的表現來看,多是農民與農民、農民與政府、農民與企業、農民與干部等之間的糾葛。認真分析出現各種矛盾的根源,大多是因為當前人們的心理比較脆弱、行為比較浮躁,以致于常常因為農村小事最終沉積為矛盾和糾紛,甚至出現過激的行為。農村本土人才可以發揮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引導農民如何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在出現小事之初就解決問題,不斷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農村生活環境。同時,作為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農村本土人才,因知識、需求比較一致,對各種矛盾始因的真實性比較了解,往往能夠在處理、化解這些矛盾時,考慮方方面面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將矛盾處理得公正公平。他們讓群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管,有利于避免行政命令,解決那些行政手段難以解決且解決不好的問題。
三是依托農村本土人才的率先垂范,培養建設新農村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既為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描繪了美好藍圖,也對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大力培養新型的農民生力軍。培養新型農民,一方面需要農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農村文明發展程度取決于農民道德建設水平。農村本土人才可以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積極倡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農民褒榮貶恥,不斷增強識別真假是非和抵制各種反動、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蝕的能力,做到明禮誠信、團結友善,使“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成為農民的自覺追求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需要農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文明生活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不斷地教育與實踐。農村本土人才可以“新農民、新生活、新家園”為主題,扎實推進文明禮儀進農村、文明習慣進農戶,教育引導農民從點滴做起,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克服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陳規陋習,抵制家庭暴力、拉幫結派、聚眾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強化文明意識、科學意識、衛生意識,自覺認同和踐行健康、科學、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建設“農村本土人才”隊伍
農村本土人才廣泛分布于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具有高度分散的特點,要使他們真正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必須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他們凝聚起來、組織起來。
(一)堅持政策導向,提高社會地位。農村本土人才作為一支新生力量,人們往往對其認識不高、重視不夠,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人才也覺得地位不高、保障不力。因此,要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其社會地位。一方面,要出臺政策,規范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施所長,建立組織部門綜合協調,人事、民政、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司法、衛生等有關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會工作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加強農村社會工作的合力。各級政府要早日出臺加強農村本土人才培養、激勵、管理、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辦法,依法保障農村本土人才的合法權益,規范他們在農村社會實踐中的行為準則。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提高農村本土人才的社會地位。要高度重視農村本土人才,不斷顯現農村本土人才的地位。對農村本土人才中的先進典型,涌現出的先進事跡,要加大宣傳力度,要讓社會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支持他們,激發更多的人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熱情,讓其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重視教育培養,提高職業素質。同其它工作一樣,農村社會工作也是一種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從業人員的政治素養、道德水準和專業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因而必須加強教育培訓,著力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一方面,要制定規劃,有序培養農村本土人才。要將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找準定位,明確思路,努力形成重點推進、協調發展、整體提高的局面。抓緊制定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培養規劃,從現狀出發,著眼于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需要,明確農村本土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驟,有計劃、分層次地對現有農村本土人才進行大規模專業培訓,鼓勵他們參加進修、實習、短訓、函授等,盡快提高職業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崗位鍛煉,發揮實踐對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培養的基礎作用。注重實踐提高,大力開展崗前培訓活動,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增長才干,提高能力。特別是對那些有發展潛力的各類人才,要多提供實踐崗位鍛煉,使其在工作實踐中實現能力素質的綜合提高。
(三)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能力。農村本土人才作為一支新的人才群體,需要和其他人才一樣,樹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觀念,切實把培養人、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統一起來,想方設法為他們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大事搭梯子、鋪路子,促進這支隊伍健康成長。一方面,要完善崗位設置,多種渠道吸納農村本土人才。要深入調查研究,明確農村社會工作崗位的設置領域和配備要求,推進崗位設置工作。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發展公益性社會團體和民辦社會服務機構,拓展農村本土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間和舞臺。加大財政資金向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為農村本土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財政保障。同時,還要積極把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村組干部、回鄉優秀青年培養成農村本土人才,不斷壯大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堅持正確導向,強化農村本土人才自我提高的內在動力。對工作認真負責、工作能力強的農村本土人才要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對那些工作馬虎、能力素質提高不快的,在農村反響較差,不適應基層工作的,要盡快調整,不斷激發人才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為農村本土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秭歸縣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