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五原縣新農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五)
9月8日,五原縣委郭占江書記到團結村五組聽取了我們關于以改革促發展的意見陳述,并將我們的改革設想概括為:一統、一品、一業。
一統,即農民集體統一經營集體土地。一品,即一村一品,努力推進已經起步的毛驢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盡快形成特色產品,逐步發展成優勢產業。一業,即一戶一業,使從土地中釋放出的農民勞動力或轉向其它地域,或轉移到二三產業,結合更多的勞動對象,拓展生產領域,增加從業渠道,提高勞動報酬。
我們請求將團結村五組作為新農村建設綜合改革的試點,郭占江書記給予支持,并在全縣自然村基層社會管理 “微治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微改革”的內容,將團結村五組列為“微改革”試點村組。
一、因事而謀
2015年初夏,團結村五組被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工程。2016年,被列為重點村建設。2017年,被選做試點發展鄉村旅游。連續三年的建設,使團結村五組生活基礎設施迅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從一個臟亂破差的落后村組,一躍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遠近聞名,觀摩學習的人群往來不斷。
然而,紅紅火火的背后亦有隱憂。團結村五組村莊巨變全靠國家投入,目前內蒙古大規模投資建設告一段落,沒有新的建設投入,不要說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由于沒有維修費,缺少維護費用,維持現狀都很難。
團結村五組村民一直期盼有個綜合活動室,按照“農村公益性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規定,國家拿65%,農民出資25%。當地村民活動室建設費用約20萬元,按照規定或集體出資,或農民集資5萬元。團結村五組集體沒有錢,村民掏不出這些錢,也就很難實現自己的愿望。
團結村五組在生活基礎設施大幅度提升的同時,經濟發展仍囿于小農經濟之中不見起色,農民家庭經濟狀況改善甚微。地還是那些地,收成基本固定,收入由市場決定,近年來市場整體低迷,分散經營,種地賠錢。去年葵花籽價格過低,產品滯銷,有些農戶葵花籽賣不出去沒有現金收入,生活窘迫。
年老、生病退下來的農民更加困難。村民小劉個子矮小,人老了,人們還一直這樣稱呼著。年初,老婆手術住院期間,小劉自作主張,將承包土地以每畝280元包了出去。老婆出院后,一邊埋怨,一邊打工,結果傷口破裂,不得不做二次手術,雖然有新農合報銷及大病救助,個人費用擔負和精神壓力仍壓垮了這個家庭。當村民問及小劉他老婆病情時,70多歲的老漢老淚橫流,哽咽不止。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黨政干部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各級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力度很大。然而,脫貧攻堅難在可持續,僅“輸血”不“造血”,一旦外部幫扶力度減弱,脫貧的群眾很可能再度返貧。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必須尋找可持續脫貧、持續致富、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五原縣也在謀劃發展大局,著力培育主導產品和特色產業,引導農村產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團結村五組發展特色養殖,去年春天購進的100多頭小毛驢長大了。今年春天,9戶村民成立了養驢農民合作社,在鎮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低洼荒地,挖了5畝魚池,墊出占地11畝的地基,蓋起了兩棟總共1250平方米的標準驢舍,還修了一公里通往驢圈的道路。
年內,農戶分散養殖的毛驢將集中起來,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現在,近50頭母驢已經懷胎,明年春天將滋生出一批活蹦亂跳的小驢駒,發展勢頭喜人。
做大做強養驢產業,需要勞動力及各種生產要素向新產業轉移,而農村勞動力、各類機械、資金套牢在土地上,農民分身難,資金周轉不過來。
為了解決建設資金,農民合作社向政府申請圈舍補貼,跑銀行申請農業貸款。可現行國家政策、補貼、資金大多指向傳統產業和扶貧事業,村民們跑了一溜夠,至今一無所獲。不解決這些問題,會制約農村新產業發展。
二、順勢而為
目前,國家正在進行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工作,計劃2018年底完成。農村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微改革”的核心是將分散經營的集體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管理。團結村五組此時搞“微改革”試點,恰逢其時,應順勢而為,謀時而動。
“微改革”主要解決三方面問題:
1、必須改變種地賠錢的被動局面
團結村五組1600多畝土地,按照六個等級,被分為200多小地塊,分給40多戶農戶。這40多戶農戶80多勞動力,40多部小四輪及配套農機具,一家一戶單打一的種葵花,種了二十多年,可以說種到了極致,每畝土地年毛收入1500元左右,扣除籽種、化肥、地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前期投入,盈余1000元左右。實際上農民賺不到這些錢。
農民是農村土地最終權利主體,是“地主”,同時也是雇農,自己雇傭自己,給自己種地。農民在自己土地種地,不計地租收入,給自己“扛長活”不算工錢。如果計入地租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折舊、貸款利息、各項費用攤銷,核算下來,每家種地都賠錢。
統一經營土地,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合理安排種植,比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更容易取得農業訂單,提高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等等。這些好處,農民都清楚,很多農民在外邊包地認識更深刻。
與農村領導、農民交流得知,統一經營比分散經營的好處自不待言,單就經濟效益講,即便賺錢多少不好說,實現種地不賠錢的預期目標肯定靠譜!
2、必須改變集體有地沒有錢的尷尬困境
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也屬于集體所有,是農村土地的法人。事實上,農村集體只是區域內農民的集合,農民才是真正的土地產權主體,才是最終權利主體。農村集體只是虛置的產權主體,沒有土地收益權。
團結村五組也是法律上農村土地的所有者,是1600多畝土地的法人,可集體組織沒有分文收入。沒有錢,拿什么建設新農村,拿什么維護新農村建設成果,拿什么發展新產業,只能靠國家扶持、等政府出錢。然而,政府花錢搞建設,還要管維修、維護,不堪重負。
團結村五組現在的集體形式是村民小組。村民小組作為最小的基層組織,從行政角度上貫徹政府政策,具有對農村居民進行社會管理,負責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職能。
“微改革”統一經營土地,需要建立新的農民集體形式,即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村經濟組織,對集體土地進行實體經營,具有組織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對集體收益進行分配的經濟職能。
新公中鎮黨委書記靳東和我們討論“微改革”方案時,不約而同想到在農民合作社收益分配時,劃出一部分收益給村民小組,作為農村維護、維修費用。隨著集體經濟壯大,還應該增加農民共享土地收益,給村民一些福利,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3、必須對農民有利,讓農民得到實惠
郭占江書記在聽取我們意見陳述時,要求“微改革”一定要對農民有利。
統一經營集體土地,實施集約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土地產出效益,在改變種地賠錢的被動局面同時,幫助農民實現合理的“地租”收益,讓農民獲利,得到真正的實惠。
當地國家林業征地每畝價格為550元/年。農民相互之間租種土地,每畝價格為280至320元/年,價格偏低。向外人出讓土地的,多是年老體衰,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種不了地的農民,低價出讓土地多是他們的無奈之舉。
經過調研和測算,團結村五組農民合作社或入股,或租賃土地,每畝定價為600元/年。這樣的價格,在當地算是好價錢了,應視為合理價格。
團結村五組人均占有7畝可耕地。分地時,家庭人口多的地多一些,人口少的地少一些。當地農村,年輕人都在城里打工,多是老兩口種著小兩口的地,有個30來畝。照此計算,集體土地統一經營后,每個家庭“地租”收入應為1.8萬元左右。
1.8萬元是什么概念呢?今年,當地農村五保戶年供養標準由5000元調整為6000元。按照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就是說, 1.8萬元的收入,足夠保證兩口人高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至于個別土地少的農民,以及年老、患病、子女上學等諸多問題解決,國家還有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扶貧救助政策等予以保障。
村民普遍接受600元/年租地價格。村民梅花開始盤算,把地交給合作社經營,有了基本保證,老漢養上10只羊,一年再弄個一萬來塊錢,自己養上兩口豬,務弄點零碎地(菜園子),挺愜。
內蒙古人均占有耕地面積4.4畝,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倍,居全國第一位。五原縣人均耕地面積6.12畝,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4倍多,與缺田少地的地區比較,優勢明顯。應當做好土地文章,使土地收益顯性化,更多的獲取土地改革“紅利”,以此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精準發力挖窮根
農村土地分散經營,造成土地細碎化,阻礙著社會化大生產,也阻礙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制度貢獻巨大。然而,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其制度缺陷日益暴露,造成農民收入難以提高,農業發展增長緩慢,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大制度障礙。
可以說,農村土地分散經營制度不改變,農村、農業就擺脫不了的落后,農民就擺脫不了貧困。無論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還是脫貧致富奔小康,都要從農村土地統一經營入手,精準發力,破除障礙,拔掉窮根。
集體土地統一經營,誰來主導?很多地方把土地流轉給外來資本。這樣做,會使農民失去土地,集體沒有財產,農村沒有發展希望。
土地流轉給外來資本,外來資本支付了流轉費用,農民轉讓了土地承包經營權,也就不再具有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的權能,在土地出讓期間,就是失地農民。
現在的農村集體本就沒有財產。土地再流轉給外來資本,更不可能指望外來資本發展集體經濟,積累集體財產。
綜上,說農村沒有發展希望,并不過分。試想,如果將土地流轉給外來資本,土地由人家掌控,團結村五組發展驢產業的用地就很難解決,更何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經濟,做強鄉村“美麗經濟”等等。到那時,只能在田野上眼瞅著人家撈錢,看不到自己家鄉的發展前景。
集體土地由農民集體統一經營,就是把命運掌握在農民自己手中,既要實現當前的自我救贖,也要為自己的未來創造發展空間。
在國家補農業現代化短板,發展現代農業、新型農業,推行農村土地改革過程中,由農民集體統一經營集體土地,可以充分享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獲取改革和政策紅利,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四、由農民主導集體土地統一經營
郭占江書記在聽取我們意見陳述時,提出的第一個要求,統一經營集體土地,必須要做到農民完全自愿。
照理說,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脫貧致富的主體。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過程中,農民等、靠、要思想嚴重,袖手旁觀的現象普遍存在。
“微改革”要改變千百年來形成的小農經濟體制,要從單干經濟向集體經濟發展,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乃至今后命運,每一個農民都不會置身事外。
“微改革”以農民自愿為基礎,以農民集體為主導,這是與此前農村工作的不同點。只有農民完全自愿,激活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微改革”才能啟動起來。只有堅持農民集體為主導,才會激發農民的主動性,增強農民的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微改革”才能進行下去。
討論“微改革”方案時,靳東書記提出參加統一經營的兩種形式。一是以承包土地入股農民合作社。同時考慮有一定相應比例的現金入股,用于解決農民合作社流轉資金的問題。二是農民合作社采取經營租賃方式,與村民簽訂合同,租賃村民承包的土地。
提出以上兩種形式,主要基于一些村民出不起入股資金的經濟現狀。同時考慮到了老年農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包了事的心理狀態。這兩種形式,交由農民自愿選擇,或入股,或出讓承包土地,或不接受統一經營,仍然自己經營土地。
方案公布后,起初村民并不認可。究其原因,村民最關心的誰來“承頭子”,并非方案本身內容。大家對本村村民處事能力、經濟實力不信任。普遍認為,事是好事,沒有帶頭人搞不起來。
此刻,筆者之一的王開新站了出來。他在本村出生、長大,共產黨員,曾在五原縣六中教書,退休后現在新疆包地種葵花。村民了解他的能力和實力,由他“承頭子”,組織農民合作社,很快得到村民認可。
現在,全村已有27戶,大多是中年人,選擇入股農民合作社,并確認出資。有22戶選擇簽訂合同出讓承包土地,大多是老年人。還有6戶未最后選擇。他們中有人要求合作社一次性支付年租金,不同意分期付款方案,與合作社還在交涉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里打工的農二代聽到消息,回來替父母出資,做村民思想工作,他們對集體土地統一經營表現出來的極大熱忱,促成了事態轉變,并積極推動 “微改革”給小鄉村帶來的大改變。
五、防控風險
郭占江書記再三提醒,要注意防控風險。
“微改革”實施集體土地統一經營,改變的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而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集體土地,向統一經營轉變,符合國家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構想。
“微改革”涉及土地,并不涉及農村土地改革內容。農民承包土地入股、租賃,依法依規,沒有法律和政策方面風險。主要風險來自經濟方面,可以通過“三增一降”來進行風險防控。
一是增地。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將零散小塊地變成了大條田。通過對田、水、路、林、村實行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積和有效耕地面積。
五原縣實施過的項目,通過清理積土、平整土地、裁彎取直渠道,一般新增耕地率達12%。保守點,按這個比例一半計算,團結村五組也可以新增可耕地100畝。
團結村五組有近300畝鹽堿地,撂荒面積160多畝,可以爭取鹽堿地改良項目加以改造。靳東書記講,他在天吉泰鎮當鎮長時,就搞過千畝鹽堿地改良示范項目,效果還可以,通過了項目驗收。改造好這些土地,可以成為農民合作社發展后勁。
團結村五組還有60多畝場面,過去都是可耕地,還是好地。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場面移到荒灘,立馬可以增加60畝良田。
村民們算過賬,通過土地整理、改良、合理利用,團結村五組應該有2000畝土地,比現在1600畝土地多出400畝。
二是增產。去年秋后,村民集資打了8口機井。在此基礎上,五原縣水務局投資了節水增效項目。該項目采取的灌溉形式全部為滴灌,可以充分實現水、藥、肥一體化施入。該項目除了節水,提高了農藥和化肥的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最直接的經濟效益,體現在種籽瓜(西葫蘆)和蜜瓜作物增產方面。
以籽瓜為例,團結村五組用渠水澆地,畝產200斤左右。如果改用機井實施膜下滴灌,什么時候需要水就什么時候澆,畝產可以達到300斤左右。今年每斤西葫蘆籽賣到6.5至6.8元。多產100斤就可以增收600多元,將“地租”增了出來。
三是增收。村民王套小全家有60多畝地,我們問他,給你600畝地,能種嗎?他的回答是,更好種。他所說的更好種,主要指種植計劃更好安排,可以做到合理布局,宜糧則糧,宜瓜則瓜,種完小麥還可以種一茬白菜或蔓菁等等,總之,那塊地適合什么種什么。
復興鎮農民長年種蜜瓜,今年天氣干旱少雨,蜜瓜種植病蟲害少,品質好,商品率高,一般畝產達到5000至6000斤,每斤出售價格0.8元到1元,每畝成本計入人工費用只有800多元,當地瓜農平均每畝收入4000至5000元。后期瓜價飆升到1.8元,最高達2元,有些地每畝收入上萬元。
團結村五組農民合作社預算每畝收入1500元,是按葵花以及大田作物市場前景測算的。如果能達到復興鎮農民種蜜瓜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整體收入會相當樂觀。
團結村五組與復興鎮地挨著地,同用一條灌溉渠,復興鎮能種的,團結村五組也種得了。需要指出的,村民們了解自己耕種了幾十年的土地,懂得什么地適合種什么,也能種出好莊稼,但并不了解市場,習慣“跟風種地”,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為避免實踐的盲目性,農民合作社擬聘用專業經營管理人員,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種植計劃,經理事會研究批準后實施。規范運作,可以增強預見性,減少決策的隨意性。
四是一降,即降低種地成本。統一經營土地,常年只用兩個專職人員管理,實行社會化用工,使用農機具選擇社會化服務,批量采購籽種、化肥、地膜、農藥等生產資料等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成本,降低費用。
統一經營后,節支最多的將是水費。現在每畝地水費120元,起碼可以降低一半的開支。在大條田上作業,各類機械跑直趟,較之在小地塊兜圈子,可以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做到低成本運行,會大幅度降低農機使用費用。
村民們算過賬,統一經營后,種地成本至少降低三分之一。農民合作社將聘用專業會計,全成本核算,加強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并做好賬務處理,定期向合作社成員公開。
穩妥起見,農民合作社做出低開高走的長期安排。明年計劃每畝收入1500元,各項成本費用控制在1300元以下,做到保本運行,略有盈余。當年重在起步,力求成功,來年再圖進取。
六、爭取政府支持
團結村五組試行“微改革”,實施農民集體統一經營集體土地,在全縣782個自然村尚屬首例。改革要取得成功,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政府支持。
郭占江書記提議,在村民完全自愿實施改革后,組織五原縣有關部門到團結村五組來做一次政策對接,搞好改革配套服務。
團結村五組 “微改革”,需要政府支持內容有四項:
一是,確定土地整理項目。只有實施這個項目,才能打破過去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統一開挖渠溝,修整道路,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劃分地塊,才能實施集體土地統一經營。
現在,秋收基本結束,土地已經騰了出來。如果在10月10日開始平整土地,到10月底還可以趕在上凍前的秋澆,有利于做好明年的種植安排。
二是,滴灌項目配套供電。去年,團結村五組村民集資打井投入16萬元。今年,五原縣水務局上節水增效項目投資了大幾十萬。目前,該項目配套供電手續還在五原縣供電部門排隊待批。明年春季之前,完成架桿供電,可以激活近百萬投資,發揮項目作用,同時,保證農民合作社增產增收計劃得以落實。
三是,確定鹽堿地改良項目。從當前看,團結村五組可以通過增加土地,來保證統一經營土地的增產增收。從長遠看,可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為今后打造田園綜合體,建設美麗鄉村奠定良好基礎。
四是,確定一些農業高產創建示范項目。最直接的效果,可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和收入。
同時,示范引領個體農民由分散經營向統一經營轉變,從老農民種地向科學種田的轉變,從一家一戶自我封閉的生產習慣,向農業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轉變。
(作者簡介:張一,1969年5月,從天津市下鄉插隊到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新公中鎮團結村五隊,1972年8月選調天津上學,現退休在津,2015年至今,在團結村五組參與新農村建設;王開新,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新公中鎮團結村五組出生、長大,共產黨員,退休教師,現居五原縣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