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海清: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淺析

[ 作者:趙海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13 錄入:王惠敏 ]

導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結合起來把握,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對三農工作特別重視,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反復教導我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因此,農村的現代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我國地域廣闊,東、西部地區由于發展基礎、稟賦條件、要素結構差異,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水平及其實現程度普遍低于中國整體及東部發達地區水平。為此,探索適合西部地區的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對促進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涵義

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載體,因此農村的現代化應當包含三個層面: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以及農民思維觀念的現代化,即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思想,全面提高農村生產力、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追求,最終實現農村從經濟、環境、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是農村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要求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建立起廣泛采用現代生產工具、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農業生產體系。包括了農業科技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生態化、國際化等諸多方面的要求。通過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

農村現代化:

這里所說的農村現代化主要是指農村物質空間環境的現代化。包括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硬件”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管理創新等“軟件”建設。

農民現代化:

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農民的現代化。沒有現代化的農民,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和現代化的農村。因此,在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意義上的個體農民應當逐步轉變為具有現代精神特質、掌握現代科學文化以及經營管理等知識的職業群體。

二、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的現狀

QQ截圖20171113160133.jpg

近些年來,我國西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體而言,城鄉差距還很大,農村現代化水平還很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水平較低,加之基礎設施、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以及傳統的謀生手段和小農思想的約束,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道路任重道遠。深入分析我國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產業市場競爭力弱

我國西部地區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干旱、高寒的氣候,荒漠、半荒漠的地理環境,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發生頻繁的自然災害,再加上長期使用的是建立在直接經驗和手工工具基礎上的傳統耕作技術,使得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力水平較東部地區相差甚遠,加速了資源的耗費和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QQ截圖20171113160142.jpg

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產業產品非常單一,結構很不合理,且大多數都是初級產品,沒有注重產品價值的進一步挖掘,延伸產業鏈。而且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往往只顧大量盲目的生產,不參與生產完成后的銷售問題,造成產銷脫節。這樣生產者就不能及時的掌握市場的信息,根據市場細微的變化來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地區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期還會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

2. 農村建設缺乏引導,設施水平差異較大

我國西部大部分村莊還未經過規劃引導,村莊空間格局的形成及民宅的建設都源于自發意識,其后果是鄉村建筑的雜亂無章。農民建房選址多數選擇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較為便利的道路兩側,哪里地勢好、“風水好”就在哪里建,形成大量路邊店、獨家院,浪費土地現象嚴重。而且由于缺乏統籌與管理,加之農村環保意識淡薄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莊環境衛生也頻頻出現問題,殘垣斷壁的廢舊建筑隨處可見,許多農戶隨意傾倒垃圾、丟棄雜物,嚴重污染了環境。

近些年來,雖然西部各地鄉村的設施條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各地對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配置上差異巨大,造成設施在空間上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存在與城鄉之間,而且村村間也存在失衡問題。同時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社會的需求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需求內容由個人需求轉向了公共需求,需求層次也由生存型需求轉向發展型需求。需求的轉變使得村莊的設施配置供應不足,各類設施的用地和建筑面積過低,文化設施嚴重匱乏,甚至缺失。而且由于自然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農民住房大多呈松散分布狀態。因此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上,成本太高,而利用率低。

3.農民自身素質低下,觀念意識亟待提高

現代化指的是一種全面的社會狀態,包括物質、文化、制度、精神等各個方面,而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其基礎必然是人的現代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發表的《世界科技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講是知識的差距、人才的差距。同樣的道理,我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從根本上講也是知識的差距、人才的差距。

目前,西部地區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農村現代化的一個瓶頸。其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二是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不強,思想道德素質需要提高。某些腐朽的價值觀念滲透到農村意識形態領域,侵蝕著農民的思想,一些農村宗教、地域、家族觀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陳規陋習還不同程度存在;三是農民經營和管理能力低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信息意識薄弱,農民組織化程度需要提高,就業能力需要加強。

筆者在多次調研西部某傳統村落的時候看到,當地農民的思想觀念是極沒有現代水平的,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愿意給自己改建一個舒適的廁所,不愿意打一間衣柜、搭建一個浴室,極不注重個人衛生。由于該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所以經常會有游客光臨,但村中卻沒有一處能夠為游客提供喝水、吃飯或者住宿的地方。他們整天想著如何能有錢,而當真正賺錢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卻沒有意識去經營。因此,即使村莊的物質空間環境、設施水平做到極致,如果村民的觀念意識沒有得到提升和轉變,這個村莊是沒有未來的。

總體來講,今天西部地區的農村現代化,從生產條件到生活條件,再到村民的觀念意識,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要根據西部地區的自身條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特色化的農村現代化發展模式。

三、西部地區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路徑

1.科技進步,夯實農業現代化的經濟基礎

首先,科技進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科技進步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巨大作用,往往將最尖端的技術首先應用到農業,美國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二戰后初期,發達國家在農業增產中,20%—30%是靠技術進步實現的,到70年代60%—80%歸功于技術進步。為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發達國家不斷增加財政和智力投入,加強和完善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工作體系。這給我們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也是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社會政治、文化、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但在實際操作中,西部地區一些地方政府對于農業科技的認知卻十分局限,僅將其簡單理解為機械化、規模化。這種認識忽視了各地區的土地差異。比如對于土地資源集中地方,是可以通過適度規模化、機械化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土地產出效率。而在土地資源稀缺、但特色農業資源比較富足的地區則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發展特色農業來推進農業現代化。唯有此,才能充分彰顯西部農業資源優勢,走出一條西部特色農業現代化平衡發展之路。

2.產業化經營,增強產前、產中、產后的有效整合

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很多地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這是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把西部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用現代化的理念來發展,用產業化的方式來經營農業,是成為地區發展的經濟優勢的重要途徑。其次,農村產業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并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產業和主導產品。而產業在追求獨特性的同時更要注重產品的品質,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時努力提高其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有效整合。然后立足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滿足國內市場并開拓國際市場,以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來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現代化水平。

QQ截圖20171113160152.jpg

3.規劃引領,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手段

從規劃入手,在當地村委會和農民代表的參與下,根據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建設改造等具體情況做出統籌安排和實施計劃。合理布局鄉村用地空間,改變農村現狀無序增長的狀況,盤活存量土地,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通過科學的統籌安排來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的現代化并非簡單的拆舊建新,保護和傳承傳統的鄉村建筑文化,也是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同時規劃應結合本地鄉村的民俗習慣和行為規范,進行凝煉加工形成通俗易懂的適合本地農村建設發展的實施細則。通過建立并實施以此類計劃、細則為核心內容的約束機制,把遵守規劃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動,以此保證農村現代化的科學推進。

4.公服均等,保證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條件

將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之間均等配置,統籌規劃、一體發展。一是打破行政邊界劃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范圍,如設于一個鄉鎮的基礎設施會為另一個鄉鎮的部分區域服務;二是根據經濟基礎、人口規模、距離遠近、地形地貌等條件將農村劃入城鎮覆蓋范圍,由城鎮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鄰近農村服務;三是根據村莊條件將若干個村莊劃分為一個服務范圍,由一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鄰近村莊服務。

5.外引內聯,提升農民現代化的文化內涵

農民思想和意識的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最為艱難的環節。為此,必須加快發展農村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第一,根據當地百姓的能力基礎,因地制宜地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百姓的產業參與能力。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和管理的力度,從細節處提升百姓的素質,注重培養百姓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第三,培養農民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包括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等等,使農民走出傳統狹隘、保守的思維模式,從思想和行為模式層面推動農民現代化建設。

西部農村的現代化,是不可能通過純內部的因素而獲得的,注重從外部引入優秀智力資源來推動農村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應構建準確順暢的人才需求表達機制,爭取、制定并出臺相關政策來引入真正需要的優秀人才。同時拓寬引入外部人才的方式,完善區域人才互動支援機制與外出人才回歸機制。

總結

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互為一體,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農業發展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穩定與發展,影響到農民物質生活水平;農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又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穩定與發展;農村物質空間環境如何,不僅決定于而且還反作用于農民的生產生活積極性。

我國東西部地區的差異決定了西部地區在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而西部地區內部的經濟社會發展、農業資源稟賦差異也較大,甚至有的在一個省區之內,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模式和途徑就大相徑庭。因此,西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也要走差異化道路。在穩步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制定統一標準來推進西部地區農村現代化進程,必須認真考察不同地區的農業、農村、農民情況,并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設立不同的階段性目標,通過長期建設,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最終實現西部地區的農村現代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斗城鄉規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蜜桃 |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亚洲激情国产激情在线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