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實為:山東半島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狀況調查

[ 作者:魏實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13 錄入:吳玲香 ]

近段時間,我們到山東半島西部地區8個縣市區,采取駐村蹲點、入戶走訪、座談交流、現場觀摩、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了調研,與70余名縣鎮干部、120余名村“兩委”干部、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發放問卷183份。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現狀,剖析問題,厘清模糊認識,梳理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并突出對策建議,希望借此探索突破鄉村發展制約瓶頸,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根本轉變、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確保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如期實現。

一、基本情況

山東半島西部地區是習近平總書記推崇的“三個模式”(諸城、濰坊、壽光模式)的源起地。改革開放以來,該地區聚焦農業產業化這一核心,探索總結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區域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國際化服務等方面的經驗,以“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為路徑,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資源優化配置,破解了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生產積極性。

這里的改革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近年來,集中組織開展的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和省級供銷社改革等試點,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該地區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農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該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基礎雄厚條件優越,產業發展動力、產業組織、產業層次加速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出全國7.5個百分點,“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近800個。農業“新六產”發展態勢好,一批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迅速成長。農村居住形態加速變化,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價值加速顯現,區域內225個新型農村社區達到集中居住標準,近70萬農民實現了居住社區化,爭創省級以上各類特色鎮村110個,51%的村莊達到省美麗鄉村標準。城市要素流動潛在欲望強烈并加速釋放,返鄉創業人員已達1.6萬人,工商資本下鄉規模已達200億元以上。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來,當地黨委政府按照鄉村振興“20字”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五個振興”的要求,學習文件、研究政策,根據本地資源稟賦和農業農村發展現狀,深入謀劃、主動作為,制定規劃、計劃和行動措施,積極對接上級業務部門,爭取更多政策資源、上馬更多項目,為推動本地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短板與問題

對照新時代新要求,該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客觀存在,有些問題還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振興的進程。

一是思想不夠解放、群眾參與度低。調研中發現,部分干部思想存在保守僵化現象,沒有充分認識到當地農業農村的整體基礎條件領先全國,迫切需要高點突破的實際,仍然施行修修補補、敲敲打打、平推平庸的做法,缺乏敢闖敢試、敢破敢立、高點突破的勁頭。同時,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了解不多,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上頭熱、下頭冷,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

二是農業產業鏈條短、質量效益低。農業龍頭企業數量龐大,有3000多家,但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經營規模小、管理和產品檔次低,產業融合度不高,競爭力不強,缺乏帶動力強的“航母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出口量很大,但主要是初級農產品外貿優勢突出,精深加工率僅為30%左右,外貿新業態少、規模小,以服務業為主體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育不快、占比不高。

三是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服務化、高端化、品牌化程度不夠高。土地規模經營率與先進地區有很大差距,農業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不高,高端市場占有率偏低,農業知名品牌偏少、美譽度不高。

四是農村住房同質化嚴重、空置率逐年提高,農村生態及居住環境短板突出。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統一規劃建設,農村“千村一面”,住房同質化率占到90%以上,既無地域特色,又無人文內涵;大量年輕人進入城區鎮區就業打工、買房定居,地理位置“偏、遠、山”的村莊,房子空置率超過了50%以上。土壤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不平衡,絕大部分村莊沒做到污水統一處理。

五是農村黨組織帶動能力不強。據了解,區域內農村黨員60歲以上的占43.3%,40歲以下的僅占18.1%。部分農村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的能力不強,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不夠高的問題持續存在。

三、厘清幾點認識

一是農業生產收入到底有多高。正常年份,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畝均純收入在800-1000元,大田蔬菜畝均收入在6000-15000元,草莓、大櫻桃等大棚水果畝均收入能達到4-6萬元。農村土地流轉價格,“靠天吃飯”的地方,土地流轉價格300元左右/畝;普通地塊的土地流轉價格一般在800-1000元/畝;產業化程度高的地方,土地流轉價格達到了3000元左右/畝。

二是農業生產能吸納多少勞動力。C縣W鎮西瓜種植區,夫妻兩人種3個大棚、15畝地左右;A市L鎮,種植大蔥、大姜等經濟作物,戶均6畝地左右,每年需要60個工;G市K鎮,種植糧食作物,戶均6畝地左右,每年大約需要30個工。K鎮D村孟FM承包過1700畝地,規模化種植糧食作物每畝地平均僅需1個工。據估算,農業生產所用勞動力僅為現有農村勞動力的5%-10%。

三是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空心化呈規律性分布。農村人口構成出現新變化,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55歲以上的超過90%,農村人口構成已由前些年的“386199”部隊,向“6199”甚至“99”留守轉變。未來10至20年,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成為日漸迫切的現實問題。農村空心化率沿城區城邊村、鎮區鎮邊村、原鄉鎮駐地村、偏遠村、山區村加速遞增。原鄉鎮駐地村的空心化率達到40%左右;偏遠村空心化率超過50%;山區村空心化率甚至超過了60%。

四是農民對生產生活的美好期盼主要是什么。我們在8縣市區做了300余份抽樣調查(其中,走訪交流村民含“兩委”干部120余名、發放問卷183份),對村民關于生產、生活、環境等6項愿望內容進行排序調查,排在前三位的是有活干、收入高、生活富裕,入學、就醫、辦事就近方便,道路、交通、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完善。這說明,群眾最期盼有相對發達的產業基礎、健全的公共服務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

四、對策建議

山東半島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的整體基礎條件在全國是領先的,現在的關鍵是全面突破,力求在思想觀念上大解放、思維方式大突破、標桿標準大提升、行動落實大提速、擔當作為大改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當地實際,破除思想觀念禁錮和體制機制藩籬,堅持改革創新驅動戰略和農業開放發展方向,科學規劃、精心布局、分類施策、強力落實,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經驗和借鑒。

(一)超前規劃、科學布局。農業和農村都需要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要按照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期目標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堅持區域統籌、分類布局、適度集中、節約集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適度規模集中經營、相當規模集中居住(兩個集中),按功能合理劃分生產區、生態涵養區、商業區、生活區、休閑健身區等若干區域,合理布局一二三次產業,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居民留在當地,實現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根本轉變、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三大轉變)。

(二)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農村黨組織帶頭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調研中G市某鎮長說,“絕大多數村支書就是個老農民,有好政策也不會使。”這句話基本上反映了當前農村黨支部書記的狀況。非常時期當用非常之策,為農村黨組織輸血造血勢在必行,應借鑒選派“第一書記”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派駐工作組駐村工作等好的經驗做法,探索選派市、縣、鎮三級干部組成工作組派駐社(片)區和村擔任黨組織書記,以三年為期,整體提升農村黨組織書記的層次水平。要切實抓好崗前培訓,讓他們明確任期內工作目標、任務舉措,真正摸透村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出適合村莊整合發展的對策建議,推動鄉村振興扎實深入推進。要強化保障激勵措施,改善基層干部待遇,注重培養選拔出后備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群眾發揮鄉村振興主體作用。

(三)推動土地資源集中節約利用。一是對現有村莊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充分考慮農村地域特點、自然稟賦、資源配置、歷史沿革和村民生活習慣等現狀,按照向鎮區、中心村集聚集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社區的思路,形成集中居住區規模效應,初步設想鎮區在2萬人左右,其他區域在1萬人左右。二是積極推動土地集中集約化經營。探索土地模擬流轉辦法,通過預簽模擬協議、熟化土地整體打包、包裝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土地流轉經營,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完善農業土地托管服務全覆蓋模式,規范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轉讓試點。三是強化土地保護性投入。拿出專項資金,加快實施土地熏蒸、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等措施,促進一產雙提(質量、價格雙提高)雙降(化肥、農藥雙下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

(四)健全完善建立農村現代集體產權制度。大力發展集體合作經濟,推動“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持續深化、全面鋪開,加強黨支部、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互動聯系,有效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股份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收益。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農民融入農業全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現代化種養殖、餐飲、物流、旅游等特色產業,大力推行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快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步伐,壯大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規范流轉,激活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

(五)依靠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堅持讓利于民,不與民爭利。探索推廣農民住房大產權改革試點,實行與城市建設用地和住房同權同證、同等入市,提升農村宅基地和房屋價值。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縮小城中村與農村土地征收補償差價辦法,落實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增加農民財產收益。

(六)積極拓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體系。加大財政金融資金對農業農村的傾斜力度,按照共贏共享理念,創新出臺鼓勵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參與棚戶改造意見,鼓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促進資本資金、先進技術、專業人才與農村豐富的特色資源和農村勞動力緊密結合。

(七)打造農業對外開放新高地。積極推進農業開放發展,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創設制定支持國(境)外資本資金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國(境)外集團企業的招引力度,構建完善國際對接合作、引進試驗、復制推廣的開放機制。

(作者單位:中共濰坊市委辦公室 改革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中文字幕大看焦在线看 | 日本人妖中文字幕片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中文字幕日韩午夜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