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在網上觀看會議直播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作為食物主權的志愿者之一,我今天代表我們團隊來分享一下我們對中國糧食安全和食物主權的一些看法。
一、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的米帶子系在別人腰間”
我想講的第一個話題是,我們現在的國策是把飯碗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上,這是我們的目標,那我們實際情況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來看一下,找一下差距,反思一下。我們中國糧食產量有過12年連續增產,一直持續到2015年,2016年的糧食產量稍有下降。然而,盡管有連續增產,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卻是進口的量越來越大,進口的依存度越來越高。依存度就是進口量占我們整個糧食的消費量的比重。那么我國對進口依存度,已經從2003年的6%達到2014年的13%。而2015年我們糧食進口量是1.25億噸,比2014年又增加了24%,這個增量是非常之大,非常之顯著。
2016年我們的大豆和大米進口分別又再創中國的歷史新高,那么分別達到了8000多萬噸和353萬噸,這個是我們的現實情況。有媒體說,中國的糧食進口,已經進入一個叫“常態化”的狀況,也有媒體把它稱之為“中國的米帶子系在別人腰間”,所以我們離糧食安全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那我們再回溯一下,不僅是近十年來,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糧食情況到底怎么樣?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中國當時的30個省市區中,有21個可以輸出糧食,有多余的糧食可以提供給其它的地區。但是到了90年代,我們當時有糧食可外銷的省份只剩了9個,今天有糧食可以輸出的省份只剩到5個。廣東浙江等省份嚴重缺糧。那么據我所知,廣東省的糧食自給率,也就是它自給自足的能力只有10%左右。
四川省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余糧。那么為什么現在會出現這些省份沒有余糧的情況?這跟我們這些年來為了追求GDP,各地政府推行的一種發展模式相關,什么發展模式?以耕地換增長,把農業耕地轉換成為工業用地或商業用地。同時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總的來說是以耕地換增長的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導致了我們糧食不安全。
我們能把糧食交給市場嗎?
關于中國現在糧食的現狀,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種看法是,沒關系,我們中國現在有錢,可以在市場上買糧食吃。政府就不要再補貼糧食、農業了,不要再扶持農業了。我們需要更多的市場化,更多的城市化,這是一種觀點。
我們則認為糧食不應該完全商品化,更不應該金融化,那么我們該給糧食如何定位?糧食應該具有公共品的屬性。什么是公共品?比如說城市的夜晚有路燈,今晚你出門就享用了它的照明,你付錢了嗎?沒有,因為你享受的路燈照明是公共品。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應該是公共品,而公共品的提供,就需要政府介入,國家保護,全社會的貢獻和維護,責任也是我們共享的。
如果我們把糧食交給市場,后果是什么?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糧食最開放的一個品種是大豆,請大家看一下從2006年到2014年這些年間中國大豆進口量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同時在每一年進口的價格發生了什么變化?通常我們的想象是什么?你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你買多了可以便宜點,這是老百姓的邏輯,但實際上在國際市場的邏輯不是這樣的,是怎么樣的?
中國大豆進口量(左縱軸)與價格變化(右縱軸)(2006-2014)
我們來看一下2006年,你大家看那紅色的柱子,2006年進口量大概是2000多萬噸,那么到了2014年我們已經到了7000多萬噸,近兩年來進口量是8000多萬噸,更多了。可是大家看一下大豆的進口的價格,從2006年每噸的265美元一噸,漲到2014年的將近600美元一噸。這樣的一個情況恰恰說明了我們買得越多,價格越貴,真應了我們老百姓的一句話:中國買什么,什么貴。
所以,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糧食安全交給市場?大豆漲價之后,誰買單?大家知道,進口大豆主要用來提取油脂,做豆油,提完后剩余是豆粕,豆粕做飼料,大豆漲價之后導致的后果是飼料漲價,飼料漲價之后是肉蛋奶都漲價,我們老百姓買單。
二、呼吁青山綠水:反思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
大家現在都感覺是我們環境出了問題,我們的生態出了問題,食物也不安全。我們呼喚青山綠水,就要反思工業化的食物體系。工業化的食物體系不僅與現在全球性的難題叫“全球變暖”脫不了干系,而且工業化的食物體系還處于氣候問題的一個中心。
大家知道全球變暖跟過度碳排放、造成溫室氣體有關系。工業化的農業食品生產模式,依賴石油化工,依賴地下資源的開采和使用,增加碳排放,導致碳循環在天地間的循環紊亂,加重全球變暖。
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到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約11%-15%,這還只是農業耕種這一部分。
我們現在土地利用的方式,還會再增加這個溫室氣體排放。現在是毀林造田,這不是講中國,我們現在在這方面還是有所進步,但是在世界很多地方,特別在拉丁美洲,毀林造田的情況,農業開墾的情況,非常嚴重。實際上農業開墾占全球毀林總量的70-90%。這種毀林造田的土地利用模式,又增加了20%溫室氣體排放。然后除了這些,我們還有工業化的食品生產、加工體系。這些加總,農業及其延伸的食物體系模式,占到溫室氣體排放將近50%,就是這樣的情況。
同樣糟心的是,雖然我們生產了這么多,但我們產業化的食品體系,其實浪費丟棄了近50%糧食產出,這個是指全球情況。而如果我們改變現在的這個耕種模式,轉為生態的模式,那我們就不是給全球變暖做加法了,而是做減法,不僅不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反而會減少30%溫室氣體排放。
除了碳循環的紊亂,那還有一個紊亂,這個是比較少人提及的,那就是氮循環的紊亂。在《雜食者的兩難》中,作者麥克·波倫討論了這個問題。 一九零九年德國化學家研發出人為固氮的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從大氣中提取氮元素再結合成對生物有用的分子。氮是化肥中的一種重要元素。但是化肥的大量使用與戰爭有關。在二次大戰結束后,美國政府發現自己過度囤積了炸藥原料硝酸銨。硝酸銨也剛好可以為植物提供氮源。美國化肥工業以及由戰時毒氣工廠轉型而來的農藥工業的發展,其實是,美國用國家的力量把戰爭機器在和平時期另作他用的結果。
對化學合成肥料形成依賴后,農業就放棄了依靠本土資源的做法,不再養育各種生物以保持土地肥沃。麥克·波倫指出,人為固氮作用讓食物鏈脫離了生物學邏輯,轉而擁抱工業邏輯,農業作物開始單一化、規模化,開始依賴石油。工業的規模與機械化生產的效率被引入大自然。目前全世界可用的氮元素,有一半是人造的,這就擾亂了全球氮循環。
我國2010年公布的《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污染是中國第一大面源污染源。有數據顯示,農業污染量已占到全國總污染量(指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的總和)的l/3~l/2。我們們單位面積的化肥使用量是國際公認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頃)的1.9倍,而利用率卻只有40%。
農藥也有污染問題,我們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農藥使用國,單位面積使用是國際的3倍,僅有30%有效使用,殘留率高達60%-7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草甘膦的生產大國。草甘膦現在它的危害,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草甘膦界定為是很可能的致癌物。
再有,我們土壤有機質嚴重透支,這個大家也是有直觀的感受。根據中科院的蔣高明老師的測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畝地也能收獲1千斤糧食,幾乎是有機的,按照糧食和黃金的比值算,一畝地能刨出50克黃金,現在一畝地只能刨出3克黃金。
另外需要特別提出來是,世界在近50年來,通過我們現在這種單一種植、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以及資本對種子的壟斷,世界已經喪失70%的生態多樣性。我們現在其實處在一個生態的災難期。
三、我們要什么樣的供給側改革?
政府在政策上已經提出供給側改革。那么供給側要改革其實要反思食品安全和營養的貶值問題。英國和美國有50年的農產品營養跟蹤數據,可以給我們參考,這些數據都表明什么?在這50年里面,你如果看幾十種蔬菜,它里面營養元素含量都在下滑,這個具體數字我可以放在這邊,大家看一下就知道,我就不用一個一個念了。美國農業部1950年至1999年記錄顯示43種園藝作物的13種營養成分下滑:
紅蘿卜的鐵含量下降24%
茄子的維生素C含量下降44% 西蘭花的鈣含量減少了37% .......
《英國食品》雜志報道: 1930至1980年的營養數據表明——
在20種蔬菜中鈣、鐵、鉀含量平均下降了19%、22%、14%
所以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食品安全是一方面的問題,可是營養貶值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供給側改革在生產方面還要思考的問題是生產者的弱勢地位問題。我講這個案例發生在養殖業方面,是2005年的數據:農民養一頭牛的收益比例只占到總價值的16%而已。而大頭被沃爾瑪這樣的零售商拿走了。所以農業的利潤現在2/3以上是在流通領域,不在生產領域。那么我們這個生產者的弱勢地位,從供給側的生產關系來說必須要改革,我們也呼吁改革。
農業利潤2/3以上在流通領域而非生產領域
四、變革需求側,反思消費主義
僅僅供給側改革是不夠的,需求側也必須要改革。我們要反思,反對消費主義。什么叫消費主義?我們現在很多的消費是面子消費,人情消費,時尚消費,把消費當做身份的象征,這些消費是一種消費主義的體現。這些其實跟我們對使用價值的需求是沒有太多關系的。來看一組數據:中國每年浪費的食品價值超過2000億元,相當于約2億人的口糧。而2012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達8025萬噸,相當于1.9億人的口糧。從田頭到餐桌,中國糧食浪費達19%,相當于浪費1350億噸水和3.9億畝耕地。
在現在這種市場化、全球化的體制底下,我們消費者真正的權益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難以得到保障,反而是被消費主義掩蓋了。看起來吃的選擇很多,但是實際的權益有沒有得到保障?被遮蔽了。
五、重新定義效率:生態農業的價值
振興鄉村,再造綠水青山,我們需要改變一些基本觀念。什么是效率?這是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的。以前我們講效率就是一畝地打了多少糧食,看重量,看熱量。現在農業模式就是蔣高明老師的話,土地不喜歡,蟲子不喜歡,草不喜歡,農民不喜歡。今天從供給側改革來說,這需要改革。那我們新的時效觀應該是怎么樣的?
從節約能源的角度來說,現在所謂大農業的生產方式、工業化農業的生產方式、依靠化肥農藥的生產方式,其實沒有效率。因為在那種農業方式下你花十份的能量,你才產出一份的能量,你花了很多的農藥化肥機器等等,最后產出的能量只有一份,10:1。可是如果用生態農業的方式來進行生產的話,我們消耗一份能量能產到3到4份。從節能的立場來說,生態農業絕對是更有效率的農業模式。
還有一個營養效率觀,我們以前比什么?我們以前比的是重量,那我們現在改變觀念,我們應該比什么?單位面積,每畝地我們產出的質量是什么,營養有多少,我們產出了多少健康,應該比這個。如果我們的效率觀與時俱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生態農業是有非常大的優勢,順應人們對食物質量、食物營養的需求,順應節能減排的時代要求,有利于生態的可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人們常說的生態農業也有不同的路線,有一種被很多人叫做生態農業,但仍然走單一化、規模化的路線,僅僅是把化肥和化學農藥換成同樣是來自外部的生物合成替代品。這依然是工業化農業的路線,并沒有真正地重建當地的生態關系。這種叫“工業化的有機農業”也許更合適,而且這種工業化的模式特別容易與資本相結合。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社區合作和多種經營。以社區合作為基礎的生態農業一方面在改造人和自然的關系,一方面也在改造人和人的關系,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助關系。這方面,這次也來參會的山西永濟的蒲韓社區起步比較早,走在前面,積累了很多非常值得學習的經驗。
六、再談人民食物主權
最后簡單來講一下什么是人民食物主權?大家可能覺得這個詞比較高大上,可能比較學術化,其實不是的,人民食物主權這個詞,是拉丁美洲的農民首先推廣的。2008年“食物主權”出現在《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評估》中,這個報告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啟動、世界各地數百名專家參與、歷時幾年磋商研討的成果。包括中國在內的58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認可并簽署了該報告。
這個標志著近年來關于糧食安全的討論已經發生了范式轉變。僅僅談糧食安全是不夠的。民以食為天,而今天的食物生產-分配-消費體系與各種權利密切相關。
食物主權的理念提出,人民和國家地區必須要有自決權,我們應該生產什么樣的糧食,我們進口多少,這些必須要有自決權。如果我們被迫進口糧食,被迫進口美國牛肉,這個就有問題。我們民族自決權,我們國家的主權應該要保護。
生產者要有自主權,也就是公平地擁有、管理、和掌控生產資料的權利。生產者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必須要有自主權。我聽說在有些地方如果農民不打藥的話,有些農機服務拒絕收割。
此外,食物主權還包括消費者的人權,特別是消費者的健康權。
在食物主權的框架里,拉美農民們還包括了人類和大自然生態多樣性權利。這些都是農民提出來的,最后他們還提出反抗的權利。跨國公司現在不斷地侵入到農業生產環節,侵害農民的利益,農民應該有反抗的權利。
食物主權如何和我們中國當下的情況相結合?為推動食物主權,我們可以貢獻哪些力量?抱歉我超時了。我們有兩天聚會的時間,還有很多的機會交流。那我發言到此結束。
人民食物主權反對什么?提倡什么?
X 資本,尤其是外國資本集團,對中國農業資源的控制,反對把土地、水、種子、畜種等自然要素等全面商品化、資本化
√提倡農業資源的公共性
X 資本主導食物生產和流通領域;提倡食物生產和流通體系應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
√提倡農戶自愿組織、土地集體共有、按勞分配為原則的農民合作組織
X 破壞健康和生態可持續性的科學技術
√提倡科學技術要因地制宜,與民間傳統的創新實踐相結合。要保障物種安全和生態可持續性,有益于糧食有機生產
X 進口轉基因食物和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提倡反思消費主義,提倡發展健康、節儉、豐富的地方飲食文化,提倡國家有計劃地取消轉基因食物的進口
X 歧視婦女和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的價值觀
√提倡在土地權益和生產過程中落實性別平等和其他一切群體的社會平等
作者簡介:嚴海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老師,目前主要從事中國農政領域的研究;人民食物主權網絡發起人之一,倡導生態社會主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食物主權論壇(微信公眾號)2017-12-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