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與‘城市’對應的區域的振興,是整體振興,不是每個村都振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河南大學教授、博導,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副會長李小建接受南方農村報專訪時說,從村莊聚落發展規律看,農村生產要素所能承載的人口在減少,村莊數量也在逐漸減少,這決定了鄉村振興不是、也不可能是每個村都振興,鄉村振興應尊重鄉村聚落發展規律。
他認為,鄉村振興有兩層含義,既包括與城市對應的區域——“鄉”的振興,也包括城鎮以外的聚落——“村”的振興,但核心是聚落的振興;鄉村聚落的變化趨勢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農戶需求與環境綜合供給的均衡結果,未來鄉村聚落發展將呈四種發展模式。
鄉村振興應尊重村落發展規律
李小建認為,從經濟地理學角度看,鄉村落后的原因實質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聚落的各種生產要素所能提供的產品,無法滿足聚落居住人群的需求,兩者出現矛盾和不匹配。“個別人貧窮是人的問題,但全村甚至區域連片貧窮,就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區域條件無法滿足現有人口的需求。”
根據鄉村聚落變化趨勢,近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村莊聚落逐漸趨于交通沿線、城鎮和平坦地區。以河南鞏義市為例,1980年到2015年,山地的村莊聚落減少了20.5%,丘陵減少了3.0%,平原增加了3.7%。整體而言,聚落數量在減少,尤其是山區和丘陵地區,而大聚落數量在增多,主要體現在平原地區。“鄉村聚落的變化趨勢實際上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農戶需求與環境綜合供給的均衡結果。”李小建認為,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居民逐漸有了新需求,所在的聚落條件不能滿足其需求,人口就會轉移到新的聚落。近40年的鄉村聚落的變化趨勢隱含著人口居住與區位生產要素逐步協調的過程,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也是資源調配的過程。
在李小建看來,鄉村和農村雖是一字之差,涵義卻根本不同。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而鄉村不僅有農業,還有第二、第三產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從地理學角度看,鄉村振興實際上就是村莊聚落居住的人口數量與其生產要素、生產活動逐漸走向匹配的過程。鄉村振興應尊重鄉村聚落發展規律,注重擴大鄉村各種要素的承載力,滿足居住人群的需求。“通過制度、技術等創新,充分保障各種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實現組合最優、效益最佳,擴大要素的人口承載力。”
未來村落呈四種發展模式
李小建認為,根據鄉村聚落變化規律,未來鄉村聚落主要呈現四種模式。“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側重,也會有功能的混合,在發展中會逐步顯現出主導產業的特點。”
一是,有相當部分數量的鄉村將繼承生產傳統,形成規模糧食種植村或糧作生產村,該類村落主要集中在適宜糧食大規模生產的平坦地區。“前提是農村種糧收入和城市務工收入基本相當。”李小建說。以河南省為例,村民在富士康打工每月收入約4000元,一家兩口每年收入約10萬元。目前,種植糧食每畝每年收入不足600元,這就意味著每戶至少種植160畝的土地規模,才能與務工收入相當。按照華北平原2000人左右的村莊3000畝耕地范圍計算,未來2000人的村莊可能只剩下20戶種糧專業戶,每個村莊人口不足100人。“這意味著,未來村落規模會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
二是,一些村落集中生產經濟作物,形成非糧作的農業專業村。李小建認為,中國人多地少,大規模農業生產有一定困難,而且蔬菜、瓜果、花卉等經濟作物不好規模化生產,需要投入勞動力。此外,隨著人們對水果、肉蛋等副食品需求的增加,農業專業村會越來越多。
三是,旅游專業村。主要是自然風光秀麗或人文積淀濃厚的村莊。此外,人們將更注重體驗式休閑旅游,過去以種植為主的村落也會逐漸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過去種植是為了賣,現在種植是為了吸引游客。”
四是,居住型村落。隨著人們生活居住觀念的改變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快速道路、地鐵、輕軌的延伸,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城市工作,在鄉村居住。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居住這類村落。“這類村落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周邊,也會出現在風景秀麗的地區。”
鄉村旅游要打造精品線路
“近年來,鄉村旅游日益火爆,但不能盲目發展。”李小建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要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可接受程度以及客源等因素。
他建議,發展鄉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一些鄉村旅游資源零散的村莊,可以與周邊村落聯合規劃設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