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莊晉財:家鄉農村正在悄悄地經歷著怎樣的變化

[ 作者:莊晉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18 錄入:吳玲香 ]

今天是大年初一,人們剛剛在爆竹聲中完成年末歲首的交接儀式,此時或許正在夢里謀劃著新的未來。已經年過半百的我,對于過年已經不再有那種少年的興奮,留下的更多是一種儀式感。因此,在給晚輩們發完紅包,便因一天勞頓留下的疲憊,不等新年鐘聲敲響就先行休息了。然而,回到故鄉的那種興奮,以及這兩天在田間地頭的所見所聞,還是讓我的睡眠比平時少了許多,凌晨四點醒來就再也無法安睡,總想把這些天看到的,聽到的關于故鄉的故事記錄下來,就像是完成一個重要的使命!這是因為最近幾年回到家鄉,總會發現一些驚人的變化,這些變化能夠讓人琢磨的東西實在太多!

村里又見青壯年

曾幾何時,我讀到一篇名為《凋敝的鄉村,回不去的故鄉》的博文,被文章中描述的留守故事所感動,因為在我的故鄉,這樣的時代故事也在上演。兩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及村里的人口構成:32戶人家,總人口201人,留在家里的勞動力僅有30人,占15%,老人30人,小孩38人,而外出打工者103人,占總人口的51%!由此感嘆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使故鄉不再有豬肥牛壯,不再有美食傳承,不再有綠水青山,甚至不再有人情世故。遠行的鄉民回來,剩下的僅僅是頭頂上那朵“故鄉的云”!我曾一度為生我養我的這片故土感到失落,感到迷茫,感到無助,但內心的確期望它能夠復蘇,能夠讓村民再聚于此,重現往日的熱鬧!今年回來我驚奇地發現,村里多年不見的面孔又開始出現:隔壁的小張回來了,現在主要從事農村建筑行業,瞄準農村大量建新房的商機,以自己在外多年的打工經驗,在家鄉為鄉民提供建房建廠方面的專業服務;小葉也回來了,購置了收割機等大型農具,為那些不再以農業為主的村民提供服務,自己也當起了小小的家庭農場主,通過土地流轉,耕種著70畝左右的土地;我侄子也回來了,小兩口在40公里開外的吉安市開了一家早餐店,依靠打工學來的做面條手藝在城里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大哥大嫂在外數十年,如今也回來了,在縣城的工廠里繼續著自己的打工生活,但已不再一家人散落在祖國各地。這些在外闖蕩多年的鄉民,如今回到了故鄉,盡管不再以農業為主,但這些青壯年的復歸,使那片沉寂多年的故土又開始慢慢有了生機!

村里多了新行當

當初我之所以狠命讀書,就是想離開這個村莊,不想再過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那些出去打工的鄉民們其實想法可能跟我一樣,只是離開的方式不同而已。記得在讀高三時,老師給學生最為勵志的一句話就是“學習刻苦,9月份開始穿皮鞋,學習不刻苦,那就繼續穿草鞋”,農業就成了“苦”的代名詞!后來我讀了經濟學專業,知道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由于分工程度低,難以帶來高的收益,所以,即便你再刻苦,也難以提高所得,還要經常受到大自然的侵擾。要想改變這樣的命運,以前只有讀書一條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都能像我那樣幸運,能夠通過這條路讓自己走向遠方!應該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給了那些不能通過讀書卻又想擺脫土地的年輕人一條通往外界的出路,那就是打工。然而,打工生活帶來的家庭分離,造就的鄉村凋敝,在鄉民心中留下的創傷,在現在看來比城鄉差別的鴻溝還要大還要深。鄉民要返鄉,又不想干農業,這就是矛盾!不過,凡事得看兩面,鄉民們的打工生涯,盡管沒有完全讓他們變成城里人而能夠永遠沐浴在城市文明的陽光當中,但畢竟留下了“行千里路”帶來的痕跡,鄉民們見到了在鄉里永遠也見不到的大世界,讓他們能夠用外面世界的思維去思考腳下這片土地的出路。如今在我的故鄉小山村里,原來犁地耕田的水牛黃牛換了模樣,出現一群群的奶牛;豬欄里養的黑豬白豬土豬換了品種,如今見到的是香豬豪豬;原先農家常喝的黃酒米酒,不見了那些大壇大甕,換成了精美漂亮的包裝;原來賣往糧管所的稻谷黃豆,如今被釀成家燒酒和做成甜腐竹通過微信電商賣向遠方。這些來自農業卻不再是農業的新行當的出現,是留住那些青壯年勞動力的吸鐵石,因此可以說:鄉民的外出打工造就了村里的這些新行當,也是這些新行當,使村民不再遠行去打工!見此情景,引起我的詩興,隨即一首順口溜:

莫笑農家不入流,歲月正在寫春秋。

自古犁地靠畜力,今朝田頭立奶牛。

常念河邊浣紗女,如今學會搶鏡頭。

山村前途路何在?三產融合留鄉愁!

村里多了新玩意

以前農村人進城,最覺得奇怪的就是不知道為啥城里人在沒有生產任務的時候會自覺地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步,把自己弄得滿頭大汗還直較好。因為在農村再也沒有比“臉朝黃土背朝天”被毒辣的太陽烤得大汗淋漓難受的事情了!然而,時代說變就變,現在的農村種地,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情形了。鄰居小葉家買的一臺大型拖拉機和收割機,幾乎把全村的土地耕作與收割任務承包了,使耕牛不再犁地,農戶不再收割;拋秧技術的使用,讓農民擺脫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插秧煎熬;省柴灶、太陽能熱水器悄悄進農家,使村民上山砍柴的次數不斷減少,即便要去,也已經是騎著摩托帶著電鋸了;延伸到家家戶戶的自來水管則替代了原來村民們賣力挑水的身影;就是那些昔日依靠雙腿丈量大地的鄉民,如今鳥槍換炮大多開上了小汽車。在我住的小山村里,已經很難找到沒有小汽車的家庭了,如今的農村到春節,最不稀缺的就是小轎車。如今在村里做農民,實在說跟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相比,就是少了一個“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規矩。不過凡是總有兩面,久不下地干活的鄉民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自己的腿腳已經沒有以前利索,身體沒有以前硬朗,走路沒有以前腳下生風,各種各樣的富貴病開始由城入鄉,攀上了農民兄弟的身板。于是村里出現了新的玩意: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在我小時候搬塊磚頭席地而坐看電影的小小操場上,如今布置著高低杠、蹺蹺板、乒乓球臺等新玩意。那些久不勞作的鄉民時不時走到操場上,扭一扭腰,伸一伸腿,起初是稀奇,慢慢成習慣!這在幾十年前,你能想到么?反正我是想不到的,于是寫下一首打油詩:

小小山村變化大,體育器材進農家。

莫說農活靠體力,如今農民穿鞋襪。

山村鄉民依然苦

今年回鄉所見,的確發現鄉村面貌今非昔比,上面描述的僅僅是一些看得見的變化。年前我的老父親身體不適住進醫院,總共花費6千多,出院的時候農村醫療各種保障,給直接報銷了4千多,自己只花了不到2千元。這讓我感到實質性的農村進步。以前城鄉的差別,最為關鍵的就是城鄉享受的社會保障的差別,大多數人削尖腦袋想擠到城里去,為的就是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現在國家放開城鎮戶口管制,希望有更多的農民工能夠進城入戶,但響應者寥寥,關鍵也在于農民工進城很難享受到城市的社會保障福利,而與此同時,農村的社會保障條件卻在改善的緣故。所以我說,農村城市化不一定非得把農民趕進城,讓農民在農村享受到城市的社會保障也是農村城市化的一種方式。不過我要說的是,盡管農村如今的面貌已經大大改善,但離我心中的城市化還有很遠,離鄉村振興還有很遠!突出地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農民增收依然困難。小葉告訴我,他流轉本村村民的土地進行耕種,每畝租金120元,肥料每畝近300元,農機使用費每畝200元,這樣一算,種一畝地的費用至少需要600元,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一畝地的收成1000元,可以得到收入不足400元,要是風不調與不順,種地的收益就很微薄!

二是農業設施依然薄弱。走過鄉村的稻田,你會發現現在很難找到原先的田埂,長期對農田只使用不維護,使稻田邊的水渠水溝不復存在,大雨就澇,晴天就旱,導致農業靠天吃飯局面沒有實質性改變,這也是小葉最為擔心的地方。如今農村沒有集體經濟,甚至集體還欠債,完成農田水利建設依靠一事一議或者上級的項目制支持,但不管那一種形式,得到的資金都是杯水車薪。沒有辦法之下,村民們只能寄托于村里的所謂“成功人士”,這些從鄉里走出去的精英,懷揣對家鄉的感恩,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但一個小小的山村,這樣的精英又有多少呢?

三是農村創業依然艱難。要想鄉村富,不能走老路,這是我所堅信的。如果僅僅靠種地,無論如何不能讓村民富起來,這是農業的本性決定的。怎么辦?村民們已經摸出了道道,那就是沿著農業去發展非農產業,比如前面說的做腐竹,養豪豬,釀家燒,做黃酒。這些帶著濃濃鄉愁的新型非農產業發展,是農村走出單一產業結構的重要路徑。但這條路徑的走通,要有大量農民離開田頭,走進作坊,開展創業。但是,農民創業不要說資金技術有難處,就是政策環境也有難處。這次回來就聽說有人創業由于沒有工商執照被罰款了。我在想,為啥不去辦執照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條件達不到,二是怕收稅。但就是這兩條看起來天經地義的理由,其實也是農民創業外在環境不夠好的體現。如果所有的這些條件都要農民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那么,可能農村創業就很難發展起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鄉村振興就會遙遙無期!

看到家鄉的變化,我實在敬佩我們偉大農民的創造力,可能這個群體最是知道“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這句話的含義了。他們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改變自己的同時改變著這個山村。在這期間,地方基層政府也為之付出了艱辛,比如現在正在逐步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等等,都留下了基層干部的辛勤汗水。每次回來跟鄉鎮干部交流,都能感受到他們對于農村改變的期盼。但是,的確有許多事情依靠地方鄉鎮政府及村民的努力,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比如降低農業經營成本,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創業環境,所需要的資本投入和制度創新,就遠遠超出了地方鄉鎮政府和村民們的能力范圍。因此,落實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就需要比地方鄉鎮更高的有能力的地方政府,在了解基層農村的基礎上,出臺更為接地氣的政策與制度才有可能。比如,對于鄉民們在農村的創業活動,我十分建議取消罰款制度,如果政府發現創業活動有條件不符合,可以通過政府的幫助,比如培訓、整改等措施,讓農民的創業走向規范,簡單的罰款、關閉只能扼殺創業精神,或者逼走創業精英,這對農村該是多大的損失!

家鄉山村正在經歷著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最值得去呵護的就是農民的創業精神,創業就像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給予陽光雨露,我們期待著來自各方的力量像呵護一個小生命一樣去呵護剛剛開始的鄉村創業,讓她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作者簡介:莊晉財,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鎮江市政協委員,廣西特聘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2-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一区色77综合影院 | 香蕉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免费国产综合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