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董國禮等:土地集體產權及農民利益保障的困境

[ 作者:董國禮?易伍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26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鄉村集體產權能否保障農民利益?國內社會學產權理論大多持肯定態度。通過對安徽省桃園村股權糾紛事件的剖析發現,在地方政府的權力運作下,集體產權面臨“政府化”的挑戰,即集體產權越來越難以保障鄉村利益。這意味著社會學產權理論必須重新審視其理論視角和出發點。在地方政府和城市資本的雙重擠壓下,集體產權能夠模糊的空間已非常有限,集體產權只有逐漸走向明晰化才能保護農民利益。

一、問題的提出:產權理論及農民利益保護之爭

(一)西方產權理論及中國經驗

根據產權經濟學家H.登姆塞茨(Harold Demsetz)的界定,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它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或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們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同時新的產權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們對新的受益—成本的可能渴望進行調整的響應。 該產權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只有在私人交易過程中形成的產權才保護交易雙方的利益,且交易雙方以外的其他要素,如國家都不應該構成產權安排的要件。董國禮曾以西方產權理論及制度變遷理論探究了1949年以來中國土地產權的變遷,并著重分析了在國家權力影響下形成的集體化土地產權不管對國家或者對農民都具有很強的不安全性。

(二)集體產權及農民利益保護之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西方產權理論在解釋很多中國鄉鎮集體企業“為何在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仍有較大發展”,反而“在企業改制后卻迅速走向衰敗”等問題上存在很大不足,國內社會學界開始掀起一股產權研究熱潮。例如,申靜、王漢生等認為,集體產權具有排他性,“它的邊界以村社所有的土地為邊界……甚至在村社土地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原來的土地邊界也仍視為社會所認可的集體產權的界定標準”, 在他們看來,集體產權大大擴展了村民對產權收益索取的空間。折曉葉、陳嬰嬰等認為,鄉村集體產權是一種社會合約性產權,它受到社會情理合法性機制的約束,這一機制驅使鄉村集體企業領導精英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必須顧及村民的利益和感受。 周雪光則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創造性的“關系產權”理論,其核心觀點是,“一個組織的產權結構和形式是該組織與其他組織建立長期穩定關系、適應其所處環境的結果”。 集體產權所具有的關系屬性有助于保護農民的合理利益。曹正漢認為,由集體產權所衍生的“安置要求權”,迫使一些受任期限制和預算約束的地方政府領導出臺政策,賦予當地農民獲得部分土地開發權。

(三)問題的提出

整體而言,國內社會學產權研究大多認為,我國鄉村集體產權明顯不同于西方國家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市場合約性產權,它“并非像經濟學家們所以為的那樣,是劃分明確且一經形成便相對穩定的關系結構。” 相反,它是行動者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因此,鄉鎮集體產權具有實踐性和“建構性”。 正是基于這一認知,國內社會學產權理論研究者大多傾向認為,集體產權因其模糊性反而有利于保護村民合理利益。然而,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大量城市資本下鄉,社會學產權理論關于“鄉村集體產權對鄉村利益的保護”的論斷是否仍然成立,卻鮮有研究者對其進行研究。本文將以皖南桃園村旅游股權“蒸發”事件為個案,重點回答以下兩個問題:集體股權蒸發背后地方政府的權力運作機制是什么?社會學產權理論為何對此現象失去解釋力?

桃園村位于皖南J縣,是一個擁有近1400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落。2002年桃園村委會與柳堤鄉政府合辦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用于發展當地旅游,2014年被安徽J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取代。根據合同約定,桃園村委會擁有15%的股份,柳堤鄉政府85%的股份;公司盈利后桃園村每年可以股份分紅的名義獲取12%的門票收入。后由于J縣進行撤鄉并鎮,柳堤鄉被并入櫻花鎮,公司股份也隨之被櫻花鎮政府繼承。2006年櫻花鎮政府將其股份無償轉讓給桃園景區管委會。2015年9月,管委會不僅拒絕支付12%的股份分紅,也將村委會在當地景區內15%的集體股份莫名“蒸發”了。在J縣政府的介入調解下,村委會與景區管委會在門票分成上最終達成共識;但村委會要求恢復其15%的集體股份的訴求遭到管委會拒絕。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識”中村委會所獲得的門票分成,是景區支付給桃園村的“旅游資源利用費”,而非村委會的股權分紅。更確切地說,桃園村委會所擁有的集體股權被“政府化”了。

二、權力介入及股權受損

(一)建立新機構

在韋伯看來,權力可“理解為一個人或很多人在某一種共同體行動中哪怕遇到其他參加者的反抗也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政府無疑可將其權力通過村委會滲透到鄉村社會。對地方政府而言,推動鄉村旅游,村委會似乎是一個天然的合作伙伴。但作為一個群眾性自治組織,村委會的角色往往具有雙重性,即它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代言機構,另一方面也是鄉村社會的權力庇護組織。前者要求它必須遵從地方政府權力要求,而后者則要求它必須顧及鄉村社會的具體利益。當村落環境較為閉塞、交通不甚通暢、族群姓氏較為單一、宗族勢力較強時,村委會有更強的動機扮演“保護型經紀” 的角色。這兩種角色之間的沖突決定村委會不可能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行事。

相對于村委會的“不確定性”,管委會無疑更受地方政府偏愛。因為管委會的權力來自地方政府授權,執行地方政府意志是其獲取組織合法性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權力行使過程中,它可不受村委會權力的影響。或者說,管委會是地方政府最中意的權力代言人。因此,地方政府大多熱衷建立鄉村景區管委會,并賦予這些管委會較高的行政級別。例如,僅2005年,J縣政府就在其境內建立近十個鄉村景區管委會,其中櫻花鎮就有兩個,即桃園景區管委會和櫻花風景區管委會。這些管委會在編制上都屬于正科級事業單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建立管委會的最初目的,就一定是為了掠奪鄉村旅游集體產權,也可能是基于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考慮。然而,一旦地方政府想要掠奪鄉村集體產權時,管委會就是地方政府一個不可或缺的權力工具。

例如,2006-2009年期間,桃園景區管委會與村委會之間彼此合作較為愉快:管委會每年年終都按時向村委會支付12%的門票分紅,村委會也嚴格遵守不參與景區經營管理的約定。2010年以后,雙方關系開始惡化,管委會開始拒付景區門票分紅;2015年管委會則訴諸法律,要求法院撤銷村委會在景區經營公司中的15%股份和12%的門票分紅條款。嚴格來說,從2010年開始,在J縣政府的運作下,管委會已經扮演起掠奪者的角色,只是桃園村民未意識到而已。

自2010年以來,桃園景區門票收入增長迅速,如2013年330萬元,2014年500余萬元,2015年1000余萬元。對J縣政府而言,若能迫使桃園村民及村委會放棄15%股份的集體股份和12%的門票分紅,接受每年30萬元的“資源利用費”的方案,那縣政府能夠獲得的收益實在誘人。因為一直以來J縣政府與管委會對景區盈利都是按照“二八分成”的比例進行分配:即扣除支付給村委會的門票分紅(占門票收入的12%)和景區正常運營管理開支后,J縣政府從景區剩余盈利中拿走80%。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圖,J縣政府充分利用管委會這個權力工具,讓其扮演“掠奪者”的角色,自己則很巧妙地退居幕后。否則,我們很難理解村民連續5年(2010-2015年)不斷上訪,卻總是陷入“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

(二)架空村委會

與建立管委會組織相比,架空村委會是地方政府掠奪鄉村旅游集體產權不可或缺的一環。一般而言,地方政府大多通過管委會以合同約定、制度設計、機構安排等方式控制景區經營管理,從事實上架空村委會。

理論上,桃園景區的權力主體有四個,即桃園村委會、櫻花鎮政府、管委會及J縣政府。在行政隸屬關系上,村委會受鎮政府管轄,而鎮政府受J縣政府管轄。盡管鎮政府與管委會的權力都來自J縣政府授權,但兩者是平行的權力機構,鎮政府對后者并無管轄權。當2006年J縣政府以資源整合的名義,敦促櫻花鎮政府向管委會無償“轉讓”其在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中85%的股份時,管委會一躍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櫻花鎮政府則被排除在景區權力結構之外了。村委會在公司中15%的股份雖被保留,但在合同中卻明確規定,村委會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表面上看,這一條款是管委會與村委會平等協商的結果,但它卻是地方政府及管委會架空村委會的重要依據。

書面上的條款只有轉換為制度設計和機構安排,架空村委會才能變為現實。作為公司最大的股東,桃園景區管委會主要通過景區規劃、人事滲透、財務監督等方面對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進行控制。其表現就是,管委會與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這一運行模式也被沿用到此后備受村民質疑的“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身上。通過這一運作,管委會事實上壟斷了公司經營管理的所有重要信息。對村委會而言,景區已經成為一個深不可測的權力暗箱,它所獲得的信息都是經過管委會篩選過的。盡管村委會也是公司股東之一,但它事實上已對公司運作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除了借助管委會直接架空村委會這種方式外,地方政府還可通過出售景區經營權,讓資本來架空村委會。這種方式可將資本推至前臺,政府則隱居幕后。遇到問題時,政府有較大的回旋空間,但這一架空方式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當外來資本過于強大,地方政府對其又難以駕馭時,地方政府則易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這也可解釋J縣政府為何更偏愛直接架空這種方式了。對地方政府而言,無論是借助管委會,還是借助資本,架空村委會無疑為地方政府掠奪鄉村旅游集體產權掃清了組織上的障礙。因為伴隨著村委會被架空,其在村民中的權威和公信力往往會迅速下降。面對旅游集體產權被掠奪,鄉村社會大多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反制措施。

(三)貌似規范的公司治理運作

若說建立管委會、架空村委會只是為地方政府掠奪鄉村旅游集體產權提供了可能,貌似規范的公司治理運作則可為其掠奪披上合法外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大多需要借助資本才能完成?,F代公司治理是一個外來概念,20世紀90年代才進入中國。這與當時我國進行國企改革和鄉鎮企業改制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從本質上而言,現代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公司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因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委托與代理關系?;蛘哒f,“在公司利益群體之間如何分配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 這就要求公司進行清算注銷、公司重組、股權變更時,必須要顧及公司股東合理的利益關切。簡言之,這些事項經股東大會同意后才能進行,處理結果也必須告知股東,從而保證公司運營信息的公開透明。但在桃園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其公司治理運作卻是以犧牲村委會的股權為代價。

在管委會看來,自2006年櫻花鎮政府將其在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中的股份轉讓給管委會以后,公司經營一度陷入窘境,人員工資都難以發放。由于管委會自身無資金追加投入,縣政府為此成立“J縣旅游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更名為“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由它給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注入資金,維持運營。2008年,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因未參加工商年檢,已被清算注銷。所以,現在景區經營的公司為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跟桃園村委會沒有任何關系。管委會之所以同意以“資源利用費”的名義向村委會支付門票分成,是因為旅游確實利用了當地資源。但必須明確的是,在景區內村委會現已無任何股份,門票分成只是“資源利用費”(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補償),而非門票收入分紅(本質上是一種股東權利)。

然而,據村民及村委會反映,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2002年成立)在2003年以前業績不佳是事實,當年村委會還為此額外墊付5000元用于公司發放員工工資。但2004年公司開始盈利,12%的景區門票分紅條款開始得到執行,一直持續到2009年,這期間公司一直處在盈利狀態。管委會2010年才開始拒付門票分紅,但2010-2015年,公司發展勢頭迅猛,門票收入以兩位以上百分比的速度增長,說公司經營不善,與事實嚴重不符。至于2008年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未參加工商年檢,被清算注銷,以及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取代前者則是村民首次聽到。甚至退一萬步說,即使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被清算注銷,但公司財產并不會隨之湮滅,村委會所投入的股份也依然存在。因此,這些財產的去向和處置,管委會都應告知村民及村委會。

不難發現,管委會和村委會對桃園股權糾紛的成因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窺知桃園景區內的公司治理運作過程。按照管委會的邏輯,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因經營不善、未參加工商年檢導致被清算注銷,管委會為維護景區最大股東的權利引入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進而要求法院撤銷村委會的股份。在法律形式上,基本符合我國《公司法》中關于現代公司管理的有關規定。但按照村民及村委會的邏輯,因管委會在公司是否盈利上撒謊,進而質疑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未參加年檢的真實性以及清算注銷和引入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參與景區經營的合法性。

現代公司治理產權理論認為,“股東與市場經營者事實上構成了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即作為代理人的市場經營者必須根據作為委托人股東的利益從事某些活動,而股東也必須相應地授予代理人某些經營管理決策權?!?理想的狀況是,股東及作為代理人的市場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應該達致帕累托最優。但在桃園,作為景區運營公司的最大股東,管委會控制著公司的決策、經營、人事、財務等核心權力,壟斷了公司所有重要信息。其表現為,自桃園興辦旅游伊始,村民及村委會一直被排除在景區經營管理之外;無論是原先的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還是現在的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與景區管委會都是在同一棟大樓辦公,都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而作為股東之一的村委會卻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當原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被清算注銷、安徽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取代桃園古建筑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時,利益天平注定會傾向管委會,村委會所持有的集體股份被“掠奪”就有其必然性。此時,現代公司治理運作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

三、集體產權政府化:一項讓社會學產權理論尷尬的實踐

社會學產權理論認為,集體產權及其收益分配受“社區情理合法性”機制的約束,因而集體產權能夠保護農民合理利益?;蛘哒f,集體產權完全可以拒斥地方政府的權力蠶食,并能保護村民的集體股份不受侵犯。從這一邏輯出發,桃園股權糾紛本是一件不應該發生的事件。那么,“集體產權能夠保護農民合理利益”這一論斷是否仍有效呢?筆者認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回到國內社會學集體產權理論本身。下面筆者將結合桃園股權糾紛事件,從集體產權所面臨的制度環境和產權主體分化兩個層面予以論述。

(一)集體產權所面臨的環境變化

農村集體產權是20世紀50-70年代的集體化實踐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其核心是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即承包權和經營權合二為一)發生了分離。這一制度變革將相當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為隨后興起的鄉鎮集體企業奠定了基礎。鄉鎮集體企業勃興之際,恰好也是中國市場經濟起步之時:市場混亂、商品短缺、法律陳舊、契約意識淡薄。然而,短缺經濟卻給了鄉鎮集體企業揮灑的空間,也間接促成集體產權快速擴張。

面對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以私有產權建構的西方產權理論顯然難以解釋。為此,國內社會學產權研究者都不約而同地將研究視角轉向中國特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地域文化背景。作為一個以“熟人社會”著稱的國度,公私難分的關系和人情無疑受到更多關注。研究者通過對不同地域集體產權實踐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富有創造性的產權概念或理論,如“關系產權”“社會合約性產權”“復合產權” 及“象征產權” 等。在理論建構過程中,研究者大多以某個社區為個案,關注的重點則是集體產權及其收益在村社、企業及村民之間的分配,尤其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產權分配原則。

對關系、人情的關注,讓國內社會學產權研究解釋了很多西方產權理論所不能解釋的中國集體經濟現象,但其研究視角局限也非常明顯,即集體產權與外部的市場、資本及權力之間的關系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相關研究顯示,20世紀80-90年代,鄉鎮集體企業的資本主要來自社區內部,大多源自村民集資和村社集體資本。這樣一來,企業的股權結構相對單一,股東基本就在本社區內部,其集體產權受社區承認和社區情理的限制有其合理性。更何況,在鄉鎮集體企業勃興之際,恰好也是農村地區稅費逐漸加重之際。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需要通過村委會向村民收取農業稅費。因此,為換取村委會的支持,地方政府也盡量避免蠶食或侵害集體產權。在有利于地方利益創收的動機下,鄉鎮政府甚至愿意為鄉鎮集體企業提供各類支持。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滲透到鄉村社會,集體產權參與、融入市場的程度也越來越深。此時集體產權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外部(如地方政府、城市資本等),而不是社區自身。由于信息、知識、權力及能力的不對等,鄉村集體產權面臨地方政府和城市資本的擠壓,集體產權越來越陷入一種進退失據的窘境。此外,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地方政府由“汲取型”政府向“懸浮型”政府轉變。 同時,村委會也失去了反制地方政府掠奪集體產權的籌碼。正如桃園股權糾紛所顯示的那樣,管委會與村委會在業務、職能上并無多大重合。盡管在旅游基礎設施完善之前,管委會還有求于村委會,希望它能做好景區與村民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但在基礎設施大體完善之后,村委會對管委會的利用價值急劇下降。據調查得知,在桃園旅游創辦前期,很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都是以集體建設用地補償標準向村民征收。據一位知情人估計,僅此一項,桃園村民就損失了近百萬元。而這些損失并未以股權、股息分紅的形式返還給桃園村。相反,桃園村從興辦旅游之初,就一直被排除在景區旅游經營管理之外。對桃園村民而言,景區就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權力暗箱。此外,對于外來者的管委會和J縣政府,桃園村民所共享的社區承認和社區情理等觀念對其并無多少約束力。因此,在桃園村旅游集體產權被“政府化”的過程中,村委會事實上并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來制衡和反制管委會的蠶食與掠奪。

(二)集體產權主體的利益分化

在20世紀80年代集體企業創辦初期,盡管很多村民逐漸離開土地,進入集體非農行業,但在利益分配上,仍有很大的局限。例如,折曉葉、陳嬰嬰等研究者發現,進入集體企業的農民并不能夠從企業直接獲取薪水。因為集體企業往往按照慣例把他們的薪水發給村民所在村民小組,再根據村民小組的工分狀況進行二次分配,從而間接保證村民之間的收益平衡。盡管這一分配模式后來被逐漸打破,但它卻給研究者造成一個錯覺,認為村民在集體產權及其利益分配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這一模式顯然也符合研究者對鄉村“分配正義”的期待?;谶@一認知,社會學集體產權理論盡管強調了集體企業與村社、村民之間的利益分化,但很少關注村民內部之間的分化?;蛘哒f,研究者更傾向將村民看成一個同質性極高的群體。因此,有研究者認為,成員權是有資格參與集體產權利益分配的前提。

但20世紀90年代后,進城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收入趨向多元化,這導致農民內部開始出現階層分化,異質性增強。對一部分村民而言,集體產權及其收益分配的重要性也顯著降低。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集體改制過程中,除少數企業改制較為成功外,大多數并不成功,相當一部分村民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地損害,對集體產權的保護性功能信心降低。鑒于不同成員在現實中所能分享的集體產權收益不同,村民對集體產權保護自身利益方面的期待也出現明顯分化,有時打著維護集體產權利益旗號的行動也只是讓少數村民獲益。

集體產權主體之間因為利益分化而難以達成共識,缺乏主體支持的集體產權也就難以面對外界權力和資本的蠶食和掠奪,其保護農民利益的功能也大大削弱。由此也就進入一個自我驗證的邏輯困境。這標志著國內社會學產權理論關于“集體產權主體內部同質化”及“集體產權可以保護鄉村利益”的理論假設面臨危機。在一個以金錢、規則和利益建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對鄉村農民群體的同質化想象是非常危險的。這也預示著以“社區承認”“社區情理”為核心的“社區情理合法性”機制發揮作用的空間也非常有限。仍以桃園村為例,當村民遭遇集體產權被“政府化”之際,一部分村民提出要收回景區經營權,趕走管委會,并通過微信、網絡引起人民網、央廣網、中安在線等中央及省城媒體的關注;而那些受益頗多者(主要是在景區內從事農家樂、餐飲住宿的村民業主)則呼吁村民要繼承當年老書記查述望老人的遺志,將桃園旅游事業繼續發揚光大;大多數則主張上訪,通過體制渠道解決問題。桃園村民內部分化,使得村委會無法得到充分授權,從而難以對管委會和地方J縣政府構成群體壓力,導致后者難以做出實質性妥協。管委會最后同意支付資源利用費,而不愿恢復桃園村民集體股份,就是很好的例證。而當地J縣政府因是桃園村股權蒸發的受益者,也就難以指望其能夠站在維護桃園村旅游集體產權的立場來切實公正地解決問題。

四、結論與討論

在西方產權理論看來,市場合約性產權可以通過交易把“外部性”最小化,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產權所有者的利益。而鄉村集體產權卻因其主體模糊、權利界限不清晰,因而在地方政府和城市資本的雙重侵蝕下已無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換言之,集體產權能夠模糊的空間越來越小,它所帶來的保護性功能也將越來越弱,明晰產權越來越具有現實緊迫性。

本文通過桃園個案的深入分析,揭開了鄉村旅游集體產權被掠奪背后的權力運作機制。某種程度上,管委會是地方政府的掠奪工具,地方政府通過管委會架空村委會,為地方政府掠奪鄉村旅游集體產權掃清了鄉村權力障礙,貌似規范的公司治理運作則為掠奪披上了合法外衣。

因此,國內社會學產權理論之所以難以解釋“鄉村集體產權為何難以保障農民利益”這一現象,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大多將集體產權研究局限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區內,忽略了當前集體產權面臨地方政府、城市資本和社區自身的三重挑戰;二是研究者過于關注以“社區承認”和“社區情理”為內核的“社區情理合法性”的約束,注意到了集體產權的建構性和實踐性,以及集體產權所蘊含的關系內涵,卻忽略了集體產權主體在市場、貨幣的沖擊下已經高度分化,易被權力或資本各個擊破的事實。

正如張靜所言:在權屬不明晰的情況下,村社集體產權安排“潛在地刺激什么性質的競爭活動呢?它刺激的是群體性的政治活動,這種活動的特點是,通過影響對土地資源的分配(而不是提高經濟或勞動投入)來擴大財富”。 因此,對社會學產權理論而言,要想提高理論的解釋力和預測性,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研究視角上,應從內向封閉型走向開放性,將集體產權放在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中去考察,將集體產權放在國家、地方政府和鄉村社會三方互動的框架內研究;二是集體產權研究關注重點應轉向如何讓村民提升主體地位、如何獲取更多集體產權增值收益上,特別要注意從“城鄉平權”的立場對現有有關農村集體產權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的整合研究。例如,在土地確權中需要關注確權與土地承包期限之間的無縫銜接問題,以及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確權不確地”的理論價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術界2016年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久久天堂综合一区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 | 日韩1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第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