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付偉: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產業與家庭經營

[ 作者:付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14 錄入:王惠敏 ]

——以S市域調研為例

提要: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產業對于吸納鄉村人口就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家庭經營是鄉村產業的微觀經營基礎,在家庭“半工半耕”的基礎上,鄉村產業依托既有城鎮節點、歷史傳統、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社會關系,形成了一個多元、分散、靈活的就業體系。新時期鄉村產業的新發展,繁榮了鄉村業態,也進一步豐富了家庭“半工半耕”的內涵。家庭在兼營農業的同時,在本地非農就業與外出務工之間靈活選擇,形成了一個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外出—回流”機制。鄉村產業也進一步改變了城鄉格局,為“就地城鎮化”提供了基礎。本文進一步指出了鄉村產業與本地城鎮化之間的復雜機制,尤其是在家庭決策基礎之上形成的“代際流動”的城鎮化。

關鍵詞:鄉村產業 城鎮化 家庭經營 就地城鎮化

一、導言

中國城鎮化進程有著特殊的路徑,尤其是產業與城鎮化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工業化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卻沒有出現與之同步的城市化,而是呈現出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低度城市化”現象。在既有的城鄉二元理論框架下看待城鎮化,忽視了鄉村社會的內生型發展邏輯。在城市現代工業吸納人口有限的情況下,長期以來中國鄉村對于涵養過剩人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形成了獨特的鄉村轉型路徑。近代以后,鄉村社會發展了一個復雜多元的產業體系,“包括了農、工、商、運輸、服務等部門,自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改革開放以后“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可以看作鄉村產業的歷史延續與發展。近年來,中西部鄉村產業取得了新發展,為“就地城鎮化”、“就近城鎮化”提供了條件。雖然存在著大量因人口外流而出現的空心村、空殼村,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仍然有大量因為特色產業而繁榮的村莊。這個復雜、多元而又自成一體的產業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如何認識和評價鄉村產業,是認識我國城鄉轉型的關鍵。我國鄉村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鄉村產業便是植根于鄉土社會的“經濟生態系統”。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之上,鄉村產業依托鄉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以及既有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與既有的集市、鄉鎮和縣城這些城鎮化節點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本文基于實地調研的材料,討論鄉村產業的發展與城鄉格局的變化

二、鄉村產業與家庭經營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沿海地區快速工業化和“世界工廠”的形成,中西部農村過剩勞動力開始普遍外出打工,中西部勞動力到東部地區、大中城市打工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導模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外流有著特殊的邏輯,表現為在城鄉之間“鐘擺式”運動和“兼業式”季節性外出務工。由此形成了中國特殊的城鎮化模式——“半城市化”,即大量轉移勞動力無法到城鎮落地,一直處于流動的模式,從而處于一個回歸農村與徹底城市化之間的狀態。“半城市化”的勞動力流動模式導致了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并沒有完全脫離鄉村社會,而是打工家庭在空間上的分離。

在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異地”打工的背景下,鄉村依然延續了“農工相輔”的家庭經營模式。一方面,家庭普遍占有并經營土地,但在另一方面非農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中西部地區農村,一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或兼業,一部分農民在家務農,形成“半工半耕”的職業格局和收入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異地務工”的背景下,鄉村雖然普遍遭受了人口外流的沖擊,但是依然有活躍的鄉村產業。家庭因素正是促使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動力。人口的“往返流動”有著鮮明的年齡和代際特征,結婚前以遠程單向流動為主、以服務業為主要就業行業;結婚生子后以往返流動為主、以制造業為主要就業行業;孩子長大后以頻繁返鄉流動為主、以建筑業為主要就業行業。不斷“返鄉”的勞動力,以及隨之帶回的資金和技術,使得鄉村產業依然保持了活力。

由于不同歷史、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中西部鄉村地區也產生了分化,在一部分村莊“空心化”的同時,也有相當多的村莊依托于歷史傳統與特色資源,發展了豐富多元的非農就業體系,成為“就地城鎮化”的重要基礎。城鄉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也為鄉村業態的繁榮提供了條件。首先,鄉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汽車保留率大幅度提升,擴大了勞動力的活動半徑,使得“回流”更加普遍。其次,互聯網和物流體系進入鄉村,為鄉村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機會。再次,隨著打工收入增加和農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的改變,鄉村興起了更多的商貿服務需求。

鄉村非農產業的興起與繁榮,與農業經營進一步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個復雜多元的鄉村經濟生態系統。這個經濟生態系統豐富了鄉村業態,也使得“半工半耕”的家庭經營呈現新的內容。一方面,由于鄉村產業的存在,勞動力可以根據家庭生命周期靈活地在本地與外地之間“往返”。同時,鄉村產業的發展導致了“半工半耕”模式進一步演化,出現了本地農業與本地非農就業的結合,形成了本文所謂的“雙顧模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特殊的城鄉融合道路。

2017年7月,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對S市下轄的四個縣市進行了實地調研,涉及9個鄉鎮18個村。本次調研分別在鄉鎮、村以及村民小組等不同層級展開了訪談。在鄉鎮政府,我們訪談了分管城建、工業和農業的鄉鎮領導。在每個村,我們對村支書或村主任進行了訪談。每個村還選取了三個至四個村民小組長進行訪談。此處對小組長訪談要做說明的是:村民小組是村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共同體,小組長對共同體成員的基本情況十分了解,通過對村民小組長的詳細訪談,我們能夠了解全組農戶的農業經營、非農就業、買房以及遷移情況。

三、鄉村產業的延續與變革

進入2000年以后,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成為鄉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鄉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導模式。但是中西部鄉村地區依然存在著復雜多樣的產業形態,形成了一個根植于鄉村社會的經濟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包括農業和非農就業——尤其是應該看到,鄉村社會有著靈活、多元和分散的非農就業體系。下面分別從農業、非農產業的經營情況介紹這個經濟生態體系的特征。

在農村家戶普遍承包、經營耕地的情況下,農業依然是農村的重要產業,但是農業經營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S市周邊地區的農業經營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糧食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但不論是糧食種植還是經濟作物種植,都是以家庭經營為主,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不占主導地位。雖然存在著少量的土地流轉,也基本上是親戚朋友之間的流轉,或者是從村集體承包集體果園。在調研的村莊,即使有零星的土地流轉,流轉費用也十分低。

首先來看糧食種植。S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是輪作玉米和小麥。其次,在糧食種植變革的同時,S地區許多村莊興起了經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也是以家庭經營為主,而非“規模經營”。在實際經營過程中,農戶的經營策略是盡可能的減少雇用,盡可能地使用自家勞動力,以期獲得最大的收益。因此我們看到在果樹種植過程中很少出現規模經營。第一,規模經營意味著所有工作都靠雇工,成本高就掙不到錢了。第二,大規模承包需要大量資金,并且也意味著風險增高。第三,如果大量的環節雇用,也很難對勞動過程進行監督管理。

S地區農業經營只是鄉村經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應該看到S地區還有發達的非農產業,帶動了一個“靈活、分散、多元”的就業體系,并與農業經營緊密配合,也使得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情形。

綜上,鄉村產業作為一個經濟生態系統,我們總結有如下特征:

第一,農業和非農就業緊密結合。一方面,在人口外流的情況下,“打工+種地”依然是村莊的普遍經營模式。但是在一些資源和地理條件有優勢的地區,發展起來了豐富多元的鄉村產業體系,鄉村工副業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也在一定程度帶動了特色農業發展。非農化帶動鄉村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并非通過“人口離鄉”、“土地流轉集中”的方式實現。從實地調研的經驗來看,鄉村非農化與鄉村特色農業的發展并行不悖。

第二,家庭經營。家庭是重要的經營基礎,也是理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視角。鄉村產業形成一個農工配合的體系,這個體系運行的關鍵是“半工半耕”的家庭經營模式的延續與創新。由于鄉村產業有著極為復雜的業態,家庭經營也呈現不同形式:“糧食+外地打工”、“農業產業+本地打工”、“本地農業產業化”和“糧食種植+本地非農就業”。

第三,鄉村產業更是一個城鄉融合的體系。其一,城鎮節點在鄉村產業興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反過來鄉村產業又激發了其發展。其二,隨著鄉村非農就業的發展,出現了一種“通勤打工”的本地非農就業模式,這種非農就業模式與“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就業模式有著一定相似性,固化了既有的村莊社會結構,當然也使得其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四、鄉村非農就業

鄉村非農就業包括以下幾種類型:農業產業化、鄉村商貿服務業、鄉村工業。鄉村非農就業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生態系統。

(一)農業產業化。糧食種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雇用市場創造了許多鄉村就業機會。而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更是提供了大量的農業雇用機會。經濟作物的種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一般以家庭自有勞動力輔以季節性的雇工經營完成。農忙季節的農業雇工,已經成為鄉村勞動力打零工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圍繞著特色農產品形成了種植養殖、收購、加工、貿易的多個環節,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的是Z縣的梨樹產業鏈條,圍繞梨果生產形成的一系列輕工企業。

(二)鄉村商貿服務業。鄉村社會既有的集鎮體系為鄉村提供生活、生產和其他公共服務,在鄉村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一直以來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鄉村集市體系發展起來的商貿服務業也是鄉村產業的一種重要業態,為鄉村靈活就業提供了平臺。

(三)鄉村工業。鄉村社會的工業就業主要有兩種途徑:鄉村工業與園區工業。但是從實地調研來看,園區工業吸納的就業人口很少,主要是由于園區工業一般都是資本密集型企業,需要的工人不多。帶動就業比較多的恰恰是分散在鄉村社會中的各種鄉村工業,這些工業規模小,與鄉村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除了“可以識別”的非農就業,還有大量更為分散、隱蔽的就業機會。

鄉村非農就業體系是植根于鄉村社會的體系,而且這套體系也必須依托鄉村社會才能存在。由于農業產業、鄉村商貿服務業本身就是鄉村社會的一部分,此處重點論述鄉村工業的特點。與城市工業不同,鄉村產業的重要特征是:與家庭生活緊密結合;與農業生產緊密配合。鄉村工業一般有以下特征:第一,鄉村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第二,鄉村工業生產形式復雜多樣。第三,用工形式靈活,普遍的非正式雇用。第四,鄉村工業“淤積”在鄉村,這與鄉村工業的土地來源有關。

五、鄉村產業與城鄉融合

(一)鄉村產業與村莊變遷

由于鄉村產業的發展,使得所謂的“半城市化”呈現出新特征,形成了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回流”模式。鄉村產業與外地務工處于一個城鄉融合體系中,兩者對于處于不同生命歷程的勞動力來說有不同的意義。通過勞動力的“往返流動”,實現了城鄉的融合。在此基礎之上,也形成了“外出打工、返鄉買房”的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進一步,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一些村莊迅速改變了鄉村面貌,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具體來看,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農業產業化帶動型。第二,工業帶動型。第三,商貿帶動型。

由此,我們看到村莊的產業發展有著不同的帶動模式,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依然與鄉村土地保持了聯系,其微觀經營基礎仍然是家庭經營。絕大部分家庭都同時經營農業和參與非農就業。只是部分村莊由于本地非農就業機會較多,家庭可以在本地短線打工與外出長線打工之間做出選擇,形成了更為復雜的“半工半耕”形式。發達的鄉村產業使得農村勞動力可以在通勤范圍內非農就業。鄉村產業進一步固化了家庭經營。鄉村形成了“家里有人種地,有人打工”的本地“雙顧模式”,并且這種雙顧模式有著明顯的年齡和代際分工。

(二)鄉村社會分化與城鎮化

根植于鄉村社會的產業體系,極大改變了鄉村社會面貌,成為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的重要基礎。但是鄉村產業與就近城鎮化之間有著極為復雜的內在機制。

城鎮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趨勢,進城買房已經成為一股潮流,然而城鎮化有著極強的“層級分流”特點,呈現出“分層沉淀”的模式。少數較高收入的群體會舉家遷移到東部城市“落地”;中等收入的群體則會在家鄉城鎮、縣城買房;低收入群體則會在家鄉村莊翻蓋新房。

S市鄉村地區的“就地城鎮化”呈現如下三個特征:

第一,產業與城鎮化的關系。鄉村產業的興起繁榮了鄉村經濟,為農戶進城買房提供了基礎,但是在縣城購房的群體呈現出明顯的“職住分離”的特征。第二,社會性因素買房。教育資源在城鄉的分布情況,極大地影響了人口流動、遷移趨勢。農村學生向縣城集中,導致了縣城的學位緊張,許多地方出臺了必須買房才能在相應小學上學的政策。由此,“進城上學”成為“進城買房”的重要因素。第三,居住方式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別。雖然一定比例的農戶在縣城買房并搬離農村,但是家里老人一般會選擇居住在農村。即使XD村通過購買新民居實現“就地城鎮化”的農戶來說,居住方式也呈現出代際差異。村里的年輕人全部都住進了樓房,但是老人依然住在村中,只有冬天才會上樓享受集中供暖。

六、總結與討論

中國鄉村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長期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明顯的自主發展與轉型邏輯。鄉村產業作為一個經濟生態系統,與鄉村社會的歷史傳統、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有學者強調鄉村產業對于城鄉發展的積極意義,提出了“三元結構”理論,以區別既有“二元結構”的社會轉型道路。鶴見和子提出了“內發型發展”,尤其關心鄉村既有社會結構對于發展與轉型的影響。

鄉村產業和鄉村社會的“內發型”發展,其基礎是家庭經營的強韌性。近代以后,“半工半農”的家庭經營模式一直延續下來。傳統時期由于城市吸納不了過剩勞動力,導致了家庭經營基礎上“非農化”、“過密化”。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半城市化”的流動,形成了農村糧食作物種植與外出打工的結合。新時期,鄉村產業的新發展導致了“半工半耕”進一步變化,本地農業與本地非農就業的結合形成了本文所謂的“雙顧模式”。

鄉村產業的繁榮為“就地城鎮化”提供了基礎,但是產業與城鎮化之間有著復雜的機制。城鎮化的微觀基礎是家庭的決策過程。家庭決策綜合考慮了家庭的收入水平,家庭成員的未來預期,更為重要的是與家庭關鍵成員的生命階段緊密相關。家庭作為重要的經營單位有著豐富得多內涵,一是體現為家庭成員農業和非農業的分工。二是體現為代際分工,即家內不同代際的成員處于不同的生產模式中。三是家庭代際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訴求,但一般而言,子代的結婚和孫代的教育,是壓倒一切的家庭核心任務,這也是導致家庭在不同時間節點流動、購房的重要因素。四是在買房這個問題上,也呈現出財富的往下傳遞,上一代供下一代買房。

從生產活動來看,鄉村兩代人處于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從城鎮化過程來看,其典型特征也是代際流動的城鎮化,老人住在農村,而年輕人進城住樓房。將來老年人過世以后農村是否會凋敝,尚取決于目前的年輕人將來是否能夠在城市立足。此外,只有深入理解家庭內部關系和家庭倫理,才可以進一步理解就地城鎮化的發生機制。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發展研究》2018年第1期(有刪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男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 一级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69网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乱码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