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8年2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指導,深入涼山、阿壩、成都等地考察,發表重要講話,并對成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成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四川省委彭清華書記在蓉調研講話要求,推進成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落地落實,實現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目標。
成都市幅員面積1.43 萬平方公里,耕地796.8 萬畝,戶籍人口1400萬,其中鄉村人口749.50萬人,鄉村總戶數258.51 萬戶。2017 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519 億元,同比增長3.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298 元,同比增長9.1%。近年來,成都市大力推動農民組織化、專業化發展,土地流轉率60.8%,農戶入社率約44%。經調查評估,全市小農生產戶數占比約為8% 左右,主要分布在簡陽市、彭州市、大邑縣等中遠郊區(市) 縣,其中簡陽市尤為突出,呈現出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生產方式粗放落后,小農生產農產品更多面向市場等特點。
目前,成都市小農生產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著力構建完善農業“全產業鏈”體系,著力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完善配套政策體系。但同時,也存在著從事小農生產的農戶文明素質偏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對此,成都可以通過五個方面努力,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
深入實施鄉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大力推動人才下鄉,加強鄉村人才培育,緊緊圍繞主導產業,以村、專合組織、產業園區為基本單元,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育,采取市、區(市)縣、鄉(鎮)、村聯動的方式,廣泛發動教育培訓、技術推廣、農業科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多方力量,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多渠道、多形式廣泛開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要農機化裝備等關鍵技術以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股份合作、紅利分配等知識培訓,逐步引導農民改變生產和生活的價值觀,在農村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日常行為規范,激發農民的主體性,引導農民更多的思考自身價值、關注自身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發展。
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農業生產性服務
進一步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生產制度,規范財務管理,積極探索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職能,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商示范區建設,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公益性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從農業市場信息服務、農資供應服務、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服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服務、農機作業及維修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等重點方面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
強化公共服務配套支撐
大力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制;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力度,在實現“村村通”的基礎上,擴寬路面,強化路面硬度,為農產品的輸出提供基本道路保證;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秸桿氣化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廁所革命”,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灶,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力度。
加快建設農業綜合垂直整合平臺
以特色鎮和農業產業園為支撐,健全完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四鏈相融”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整合各類農業服務平臺,建設農業綜合垂直整合平臺,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壓縮中間環節,降低銷售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創新人力資源、技術、土地、資本、信息、能源和制度等生產要素的供給保障,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盡快實現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供需直接對接,加強農產品的質量溯源,充分保障生產者的利潤和消費者的需求,營造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健全農村行政管理體制
遵循特大城市發展的社會規律,遵循鄉村社會變遷的自然規律,適應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要求,減少管理層級,依法穩妥有序開展聯村并村、拆鄉并鎮、鄉改街辦,逐步構建“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扁平高效的城鄉管理組織架構。推進村級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分離,引導農戶更多的參與集體經濟組織事務,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作者:
成都市統籌城鄉和農業委員會:宋峰 杜雷 范昕(執筆)
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賴齊 秦學 汪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生產托管(微信公眾號)2018-06-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