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擺脫貧困是前提,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著力做好產銷對接、勞務對接,實現穩定脫貧”。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如何做好產業脫貧提出的具體要求。根據委黨組和機關黨委關于青年干部調研鄉村振興的要求,我于2018年3~4月,利用周末與節假日,先后深入雙峰、新邵、瀏陽、花垣、保靖、平江、株洲、醴陵等8縣30個鄉村,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訪談、座談匯報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廣泛聽取農業專家、基層干部、農民企業家和貧困人口對如何推進產業脫貧的意見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理清產業脫貧思路、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步伐,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決策依據。
推行產業脫貧新模式
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形成了一些新的產業扶貧模式,為貧困人口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調研發現,主要的產業扶貧模式有4種。
(一)從“品種”入手的“一產到一三產融合”模式
該種模式首先是確定好產業新品種,發展林下生態養殖業,然后將林下養殖與休閑農業發展深度融合,最終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其以省級貧困村——瀏陽市淳口鎮爐煙村最為典型。
該村是湖南典型的交通閉塞、產業薄弱致貧的深度貧困村,2016年1月,為實現貧困戶早日脫貧,駐村對口扶貧工作隊與鄉村干部在充分調研和掌握市場信息的基礎上,引進江西省養殖新品種——“中國黑寶”五黑雞,確定“培育產業發展帶頭人,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開辟休閑觀光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首先,培育產業發展帶頭人。該村充分利用山林資源豐富,林地空間大,陽光充足,林下豐富的草籽、昆蟲、溪水等生態農業資源優勢,培育1名產業發展帶頭人,帶領90多戶貧困戶,領辦農民合作社,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特色生態林下養殖項目——散養五黑雞,不到一年時間,養雞場的養殖規模達到1萬只,成活率在92%以上。其次,壯大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五黑雞養殖合作社與長沙多家餐飲企業、電商平臺達成定向產銷合作協議,第一批3000只五黑雞全部銷售出去,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最后,引進社會資本發展休閑農業。為增加產業發展后勁,該村在生態養殖基礎穩定后,順勢而為,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和省會后花園交通區位優勢,引進社會資本,發展休閑農業,合作打造集產業、休養、培訓、民宿、文化、娛樂于一體的“云深靜野國際莊園”,做足山水和鄉村文化大文章,通過“賣空氣和賣文化”這種高附加值產品增加貧困戶收入。目前該莊園正著手打造湖南最大的森林露營基地,并規劃籌建可接待3000人左右的培訓中心、特色民宿群、鄉村文化驛站、農家餐飲、基礎配套設施,吸引游客前往體驗觀光,預計年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預計帶動貧困戶年增收2000多元。
(二)以“品質”為本的“做精一產的精細農業”模式
該模式是將產品品質放在首位,將第一產業農業做精做細,探索出將農產品就近就地銷售給機關學校的“消費扶貧”模式,實現農業的精細化生產與訂單銷售良性互動,其以醴陵市“稻田+”創新創業聯盟最為典型。
醴陵市稻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全市牽頭成立醴陵市“稻田+”創新創業聯盟,以“聯盟+公司+貧困戶”形式,以質量為導向,帶動貧困戶開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稻田+”種養結合的精細農業生產。一種方式是,將貧困戶安排到東富鎮“稻田+蛙”產業園進行“稻田+蛙”的種養殖,每戶從“稻田+蛙”產業園劃出3~5畝園地進行種養植,由“稻田+”聯盟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另一種方式是,將貧困戶安排到“稻田+蛙”各聯盟戶進行勞動力輸出務工,包括稻田+蛙、稻田+蝦、稻田+鴨以及消費扶貧活動中的勞務活動中,務工者可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勞務收入約6000~8000元。該公司2018年計劃帶動產業扶貧對象184戶,與每戶簽訂產業扶貧協議書,建立扶貧臺賬,全市一盤棋開展稻田+產業脫貧攻堅和消費扶貧,每一戶幫扶對象生產的優質農產品就地就近供應給機關和學校等單位,實現良性的訂單農業發展。
(三)重“品牌”打造的“一二三產同步推進”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導、部門聯動、社會資本長線投資、帶動貧困地區,以打造農業品牌為核心,實現種養殖業加工業鄉村旅游業同步發展,其以平江縣加義鎮楊林街村最為典型。
平江縣加義鎮楊林街村是平江縣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區域之一,該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和旅游旺縣戰略,依托山水田園和歷史人文資源,大膽吸引社會實力財團參與產業扶貧,引進平江歡樂果世界農場項目,激活農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做大當地農業品牌,助力農民增收。2012年開始建設以特色水果種植、山地生態散養、特色農產品加工、親子主題活動和研學旅行結合、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的田園綜合體。依托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科技支撐,精心選擇砂梨、鮮桃、南方小櫻桃等適生優品,建成了2130畝的特色水果產業園。依托平江傳統醬干產業優勢,發展中國地標產品平江醬干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以特色水果產業園和醬干精深加工為基礎,配套建設了山頂童話木屋、鄉村玩樂童營、農耕體驗館和自然教育學堂等多個研學旅行項目,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客流。該項目不斷探索產業扶貧模式,“一產”采取兩種果業發展支持模式:第一種是面向有條件、有意向發展果業的貧困村,提供建設特色水果園整體解決方案,從品種選擇、規劃整地、栽培技術到果品銷售,進行全方位的支持。第二種是面向以家庭經營方式種植水果的貧困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果品銷售支持。通過土地租賃流轉,收集3000余畝土地連片經營權,幫扶貧困戶41戶共152人,為貧困戶每年增收10萬余元。“二產三產”需要大量務工人員,每年直接解決農場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旅游服務貧困戶就業1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人。農副產品醬干加工業帶動效益明顯,每年產量18萬公斤,每年產值600萬元。每年消耗大豆24萬公斤,向農戶保底收購價為3.5元斤,高于市場價格20%,預計2018年將使貧困農戶增加收益20萬元以上,研學和旅游所帶動的產值2018年預計超過100萬元。該項目通過一二三產業的同步推進,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也增加了收入來源,被湖南省人社廳和財政廳評為“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范典型”。
(四)做“特色”文章的“科技高效立體農業”模式
該模式以特色為亮點,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實行高效立體化農業生產,其以瀏陽市獅巖村臨英富硒生態蓮有限公司最為典型。
瀏陽市獅巖村臨英富硒生態蓮有限公司突破傳統,打造立體化、多元化農業項目“千畝荷田”,總面積1200畝,帶動貧困戶開展生態套養。在一排田埂上種豆角,在下一排田埂上種絲瓜,既打造藤栽景色,又可充分提高農用地利用率;中間稻田里種蓮藕,再過半個月放鴨苗,福壽螺是蓮藕的天敵,鴨子可以吃掉福壽螺,實現生物殺蟲,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發展現代農業。據了解,所種植的荷花,是“寸三蓮”與福建建蓮進行雜交育種,歷經9年改良研究所培育出的湘蓮新品種,畝產蓮子可達185公斤。該公司在生態套養、混養方面,實行基地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產學研”綜合體,創造出荷田套養甲魚、草魚、鯽魚,水面混養水鴨、洋鴨等綜合利用荷田的立體生產模式,使得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目前已為120名貧困婦女提供信息、技術、銷售等就業崗位,培訓近200名貧困戶并安排到基地務工,從事割蓮篷、剝蓮子、抽蓮芯、成品分揀及收曬包裝等力所能及的工序,月發放工資30萬元以上,貧困戶月增收2000元以上。
當前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首次會議上強調:精準脫貧攻堅戰“只能打贏打好”。要時時處處體現一個“實”字,求真務實。但是基于歷史的、體制的、城鄉的、地域的、政策的、要素的、人為的種種原因,產業扶貧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基層組織保障乏力。無論深入到哪個貧困村調研座談,談及鄉村產業發展最難的問題是基層干部不作為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辦事設置關卡。農民企業家、貧困戶普遍反映,鄉村產業發展中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的村黨支部書記不多,有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責任心不強,對貧困戶提出的問題視而不見,或由于不懂農業想不出辦法,或由于對農村農民沒有真情實感,不愿想辦法。調研發現,產業扶貧中,普遍存在沒有得力的村級組織,沒有整體規劃統籌推進思維,讓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貧困戶找不到得力和溫情團結的組織,其實這是產業扶貧無力推進的“致命傷”。二是貧困戶參與度低。長期以來,小農戶思維一直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真正要參與到涉及資金、信息、金融、渠道、人才、品牌等方方面面的產業發展中來,對于教育程度偏低的農民來說,確實有些力不從心,導致貧困戶動力不強、參與意識不足,難以發揮“主人翁”精神。三是扶持政策不夠科學。據瀏陽市小河鄉新河村反映,有些產業扶持政策申報門檻高,盲目追求大規模,動輒幾千畝、上萬畝,這樣的政策在小農戶分散的山區丘陵地區很難達到扶持要求,因而沒有真正發揮好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反而讓一些膽大的人虛報規模,騙走了項目資金,造成真正做農業的小農戶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享受不到扶持政策,而少數投機鉆營的人發了農業 “政策財”,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四是產業扶貧受制于勞動力緊缺。不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反映,春耕生產時期,雖然急需勞力,可是苦于難覓最佳人選,因為留在本村的可雇人員不是勞動能力有限的貧困戶,就是身患重疾的貧困戶,勞動用工沒有保障,產業發展嚴重受到制約。五是產業發展缺乏內生動力。據某貧困村一位致富帶頭人說:“一片果園,若不改善土壤,一味地在果樹上花心思,也結不出什么好果子。不單純是讓貧困戶從物質上脫貧,更要在精神上脫貧;即使有條件安排貧困對象就業,然而這種扶貧的方式對于貧困戶而言也只能解一時之急,真正能讓他們脫貧致富的是需要他們的思維改變和勇敢嘗試的精神”。
加快推進產業脫貧的幾點啟示
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結合產業扶貧現狀和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需要,提出治本之策。通過深入調研,筆者總結出的四種產業扶貧新模式,無疑為加快產業脫貧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一)選優配強基層領導力量是實現產業脫貧的組織保障。要選好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的村黨支部書記,配好“一懂二愛”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盤活土地等要素資源,以村集體為中心,讓整個村成為一個經營主體,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特色村集體。一個有特色的村,才有機會開發當地的休閑旅游產業,才能帶動村集體的經濟社會效益。村集體要統一規劃,打造產業特色,集中經營管理,讓各家各戶有產業,先富村再富民,做好大產業,帶好小產業,才能徹底擺脫貧困。調研時也發現,凡是村黨支部書記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得力的貧困村,產業發展就興旺,反之,產業發展就滯后。筆者認為,要打好打贏產業脫貧攻堅戰,選好一批有責任心有思路有行動的基層干部是關鍵。建議組織部門創新基層干部配備方式、創新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加大農業類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選調力度,將其充實到基層干部隊伍中,同時將“不作為”、“被下鄉”的基層干部清除出去,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二)調動產業脫貧主體積極性是實現產業脫貧的重要前提。農村產業脫貧的主體是農民和農業經營者。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做好帶頭示范作用,引領他們開拓視野,大膽嘗試。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中,發揮產業脫貧的主觀能動性,選擇適合的農業經營項目,帶領貧困戶脫貧。要調動適度規模經營的大農戶投身產業扶貧積極性。同時,更要結合縣情、農情實際,找準千千萬萬小農戶需求,制訂相應的扶持適度規模發展政策和服務大量小農戶需求的受基層歡迎的惠農政策。在糧食主產區鼓勵在市場的作用下,引導土地自由流轉形成大農戶,發揮適度規模優勢;而在偏遠的糧食非主產區,保持小農戶基本模式不變以維持生計,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優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是實現產業脫貧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尊重自然規律,堅守環保理念,堅守可持續發展思維,幫助村集體選擇好與本地資源稟賦相匹配、市場前景好、發展空間大的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貧困村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聯合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加強國學教育,讓誠信生產、經營產業融入貧困戶腦海中,扶貧、扶志、扶智有機結合。優化產業脫貧的引導措施,加大對扶貧項目的監管,及時調整不科學的項目。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扶持力度,實現農業與科技結合,農機與農藝融合,整合農業科技要素,出臺農業科技扶持產業發展政策,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支持發展“三品一特”是實現產業脫貧的有效途徑。要摒棄陳舊的單一的就農業而農業的傳統思維,而應跳出農業看農業,要善于“借球打球”“借雞生蛋”“借力聚力”,更要善于“捕捉機遇”“盤活資源”,多元化多渠道整合引聚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大力實施農特產品龍頭品牌創建提升工程,引進新品種、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培育特色產業,用現代商業模式和理念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地方政府、宣傳部門以及主流媒體要做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宣傳引導工作,引導市民和廣大消費者消費綠色農副產品,引導消費者主動為“綠色”買單,通過買方市場需求升級倒逼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增強質量意識,以質量為導向,生產綠色生態產品,創建更多農業新品牌新名片,為產業發展增加持久活力。
(五)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融合是實現產業脫貧的必由之路。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升,促使農業自發地走向適度規模經營。而原有的大量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會被迫退出去從事非農行業,致使二、三產業的發展無法提供足夠合適的就業崗位去容納由第一產業轉移過來的勞動力,造成大量無地又無業的新貧困人口,因而在支持產業扶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要同步推進或后續跟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強化產業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盡快出臺鄉村產業振興規劃,在產業融合中逐步引導貧困戶由單一種養業向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融合,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這樣既能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返鄉出現的就業問題,又能增加農村發展活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作者單位:湖南省農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原創)2016-06-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