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老師講“田人合一”時,分析了為什么農民必須有田種。今天我想借著這個話題,聊聊農民與田地,聊聊如今對農民這一底層的種種不公甚至歧視的看法,從中我們該如何如實分辨呢?
假如我們剛從這片土地降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來源,這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生命的本質在于傳承,在于豐富,在于至深理解。在廣遠的史前,生命孕育于自然,人們總與土為伴,依田而存,與山川河流草木共生。人們在田地上耕種五谷雜糧,肥沃了土地,養活了自己和下一代。田地,不但解決了我們的肚子,還讓我們學會了思考。一段文化,一群建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創造自己的奇跡,奇跡在于報答,它留下的美可作為驚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如今,中國的農民在減少,種糧養田的方法在簡化,在不斷地違背自然規律,因為人們期望從中得到更多的東西,人們希望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不用在等待中對食物垂涎欲滴。農民已經無心與田地交流,也不能安心種糧。天平在傾斜,田地在憤怒。
現在,我們吃到嘴里的食物不再是自然成熟的,農民不在安心等待瓜熟蒂落,各種催熟劑泛濫.......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在我們的手里消失,只從經濟的競爭中我們便敗下頭陣。
在現代化的生產中,大量化學藥品、工業廢水和固體物與田地“親密接觸”,目的是提升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口,滿足人類更多的物質需求,但久而久之,田地出現了各種“慢性病”。在此情況下,農業活動中不得不升級化學肥料和藥劑替代品,以增補土壤肥力進而提高產量。如此往復循環中,田地的天然養分喪失殆盡。可怕的是,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續使用化學肥料,農作物也會隨之“生病”,人類的健康問題將繼而爆發。
土地是根
我們對待土地的態度,決定了土地對待我們的方式及其時間維度。過去,農業活動造就文明,使我們的根深扎于此,但同時,它受歷史之興廢,戰爭、經濟、環境、氣候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們的根脈斷裂,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的祖先從山洞里走出來后,開始圍繞兩河發展耕種、開墾田地和建立族群,肥沃的土地對人類天生有吸引力,所以我們本身就是土地的產物。
而自古以來,農民和田地分不開,也要不得分開。在奴隸社會,農民是奴隸主的財產,農民是無法擁有土地的。封建社會的農民擁有了田地,有了律例。農民放棄了田地的擁有權,也就是交出了手里的地契。農民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交出自己的地契呢?就如同農民會在什么情況下賣掉自己的兒女一樣。
古往今來,農民通過勞作,收獲農作物。農民依靠田地,而其他人依靠農民。農民與田打交道,自然氣息是濃厚的。而其他人與人打交道,更多的是方法,是用腦。
生于草木,生之若山,死之靜美,猶如鳥雁。雁去留聲,人死歸根。我們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農民和田地的關系也是一樣,希望我們這個時代能夠幫農民與田地,找到一條光明正途,讓農民依舊單純,讓食物更加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農學堂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