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糧食收購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披露,從今年起,我省將調整稻谷收購政策,“市場化收購”將替代以往的“政策性收購”。
這項政策的出臺,意味著農民種什么國家就收什么、照單全收的時代已成過去。
對于湖南這一農業大省、產糧大省來說,這項政策的調整敏感而重要。不可否認,政策調整所帶來的短期效應顯而易見:如果不調整產品結構,傳統的種糧方式賺錢更難了。在優質稻生產者和經營者將贏得更加有利市場空間的同時,低端的普通稻米生產者和經營者將面臨“擠出效應”。在勞動力工價至少在100元以上的背景下,可能有部分農村勞動力將轉向其他生產領域。
付出短期陣痛,為的是贏得長期的利好。必須看到,此次調整糧食收購政策的主要考量,是引導農業邁向優質高效的高質量發展。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并不是對穩定糧食生產重要性的否認,更不是對保證農民增產增收至關重要性的否認,它是粗放式糧食生產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時必須承受的壓力。
從長期效應來看,這一政策調整將產生正向的積極效應:促使糧食生產向規模化優質化發展,用市場的力量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轉型,最終推動湖南由糧食生產大省向糧食生產強省轉換。與此相應的是,消費者也將更多享受到優質農產品帶來的紅利。
據綜合分析各種因素,省糧食局預計,今年新產早稻價格將低開高走,全省早稻全面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較小。各地在引導轄區內各類市場主體入市開展市場化購銷,搞活糧食流通的同時,也應當提前預警,及時查處市場主體可能出現的壓級壓價、故意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積極主動引導農民適應市場變化,引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及早在市場化改革中贏得主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湖南評論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