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特色化、品牌化、組團式發展”為方向,把挖掘原生態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串聯景區、農田、鄉村多元文化,集特色產業、休閑觀光、精深加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準化現代農業園區風生水起,呈現出新業態、多功能、高效益的良好態勢,一幅美麗的鄉村產業振興新畫卷正在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徐徐展開。
一、“一個定位”,把握發展方向
該區是達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四川省東北部,“西向”融入成渝,“東向”對接武漢、長三角,“南向”牽手云、貴,“北向”承接西安,1小時經濟圈輻射人口2000萬,區域“半小時”經濟圈全面構建。區委、區政府順時應勢,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走以適度規模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主的“假日農業”道路,農業高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主基調,為提升農業、富裕農民注入了新活力,為繁榮農村、服務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止目前,該區10萬畝連片發展的通川脆李、通川大米等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集中打造磐石草莓、蒲家藍莓、生態土雞等區域產業特色明顯、科技創新條件好的現代種養園區35個(其中帝森休閑農莊、秦巴植物博覽園創建四川省示范休閑農莊,蒲家秦巴植物博覽園、藍莓產業園、食用菌產業園聯合創建為四川省現代農業綜合園區”),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獲得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位居四川省行業前5強,并入圍全國制造業區域品牌30強,品牌估值150億元;建成農資配送中心2個、快遞物流企業60家,其中源美冷鏈物流公司的“園中園”模式屬川渝陜結合部首創;成功舉辦四川省第八屆鄉村文化旅游節、達州市第六屆旅游發展大會和首屆中國·達州(通川)環鳳脆李網購節,聚家立體循環農業、屈氏金園、云頂野生動物園、云門·天寨等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典范;建成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農耕文化博覽館、鄉村田園大舞臺,正在加速向田園綜合體集聚區蝶變的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年吸引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5億元;北外田家塝村通過推廣特色農業發展和以賞李花、品李子為主的旅游觀光產業,成功入選四川省百強名村。
二、“兩大抓手”,促進提質增效
(一)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園區發展新活力
一是“三權分置”的先行者。健全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金制度,加強土地流轉合同履約監管,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固定租金+企業就業、土地租金+務工工資+利潤返還等方式,構建“園區+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利益鏈接共同體,農村土地規模流轉14.6萬畝,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50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000余家,支撐了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
二是“互換并地”的實踐者。按照“小塊并大塊、多塊變整塊”的思路,鎖定整形前農戶土地基礎數據后,以保留原有分地人口、原有耕地面積兩不變和群眾自愿為原則,經過田型調整和增加灌溉溝渠、機耕道,在農村集體成員內相互交換承包地,基本保證每戶只有一塊土地并成方連片,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退出換現金、換股本、換保障的“三換”模式,委托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操作互換流轉、助推連片耕種,求解了家庭承包經營后的土地細碎化、收種管理不便難題,打造出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樣板。
三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探路者。清理核實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將資產資源確權到戶并固化下來,使集體成員邊界清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成立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建立股東(代表)會議、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健全村集體公司運營模式、收益分配、財務管理等制度,以土地流轉、資源開發、資產租賃、產業帶動、服務創收等模式,探索入股或參股、合股聯營等形式,激活農村撂荒土地、養殖水面和集體道路與“四荒地”等零星、分散、閑置、低效資源,用于產業融合項目、助力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二)聚力品牌強農,實現園區發展新突破
一是做響品牌特色。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種養一體化,推進標準化、清潔化、綠色化生產,做強“食美通川”區域公共品牌,注冊省著名商標3個、市知名商標11個,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17個,環鳳脆李、燈影牛肉登記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環鳳脆李、燈影牛肉、綏定保豐大米、綠島山下核桃等生態原產地產品4個,認證有機農產品1個、綠色農產品5個和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13個,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6個、22.72萬畝,燈影牛肉被評為中國百強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獲準創建全國燈影牛肉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
二是做強品牌質量。制定農業園區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體系,除17個現代種養園區的20個產品入駐四川省追溯管理平臺外,推行質量誠信“紅黑榜”名單管理制度,將生產經營禁用農藥、假劣農資等失信人員列為懲戒對象,制定了失信主體不得參與農業系統各類表彰獎勵、資質認定、政策試點、政府采購、政策性資金及農業扶持項目等懲戒措施,督促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質量安全承諾履行,嚴格執行禁限用農獸藥管理、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等規定,持續開展農資打假維權暨禁限用農藥、獸用抗菌藥和主城區活禽交易屠宰秩序等專項治理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持續保持穩定向好態勢,成功創建“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
三是做靚品牌營銷。利用城區商業網點密布和快速便捷的物流配送資源,依托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作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復興農產品批發集散中心作為全省最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源美冷鏈物流、雙龍鐵路物流倉儲區作為秦巴地區最大的冷鏈冷藏,舉辦北上廣深通川品牌專題推介會,組織參加西博會、農博會、渝洽會等農產品訂貨會、展銷會,講好優質農產品品牌故事,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實現產品向商品的快速轉換。
三、“三項機制”,破解發展瓶頸
(一)創新激勵機制,破解“無人種地”
出臺《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方案》、《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實施方案》、《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的實施辦法》,并充分利用主城區涉農科研、教學、推廣單位(企業)的資源密集、人才聚集優勢,鼓勵支持教育、科研事業單位農業科技人員到鄉村、企業兼職兼薪或離崗創新創業;實施“百名專技進通川”工程,以柔性引才、項目合作等形式,吸引來自美國、中國臺灣等國內外優秀人才參與農業園區建設,其中美國青年投身“云門·天寨”旅游項目建設,推廣運用中國臺灣中興大學詹教授在藍莓主體公園研發出的“農發酵素”新技術和大學生創業園區研發的種苗克隆技術。實施“千賢興村”工程,培養支持“土專家”“田秀才”、新鄉賢投身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全覆蓋建立鄉賢理事會。實施“萬人回引”工程,支持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新創業,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提高返鄉創業獎補政策,確保回得來、留得住、能致富。
(二)創新投入機制,破解“錢從何來”
印發《促進冷鏈物流和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辦法》、《發展優質水產養殖業的實施意見》、《農村冬水田建設補助辦法》、《關于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出臺《通川區扶貧小額信貸實施意見》、《通川區財政金融產業扶貧推進方案》、《“雙百工程”和農產品重點加工企業銀企一對一幫扶方案》等政策舉措,設立產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探索組建村鎮銀行,做強做活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創新“政銀擔”“稅金貸”“稅農貸”等融資模式,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園區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揮資產資源交易平臺作用,盤活閑置集體資產,除將新增耕地、掛鉤結余指標跨區域流轉所得全部收益和城市開發土地出讓純收益的20%,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外,區本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9000萬元,適當提高適度規模經營、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獎補政策,以PPP模式、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形式,撬動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三)創新管理機制,破解“用地困難”
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調整為契機,高質量完成17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使農業生產空間“上圖入庫釘樁”,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留足發展空間,達到既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目的,又為農旅融合發展創造條件;全面落實中央和省關于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及農產品加工轉化的用地激勵政策,加大土地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拆除危舊房、空心村整治等項目的包裝、爭取和實施力度,有效破解占補平衡指標、農業建設用地指標不足問題。
(作者單位:達州市通川區委農工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