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顧益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對中國現代化的十大貢獻

[ 作者:顧益康?潘偉光?沈月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27 錄入:吳玲香 ]

2013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從落后的農業大國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躍遷,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這一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農民作為中國社會最大的社會群體和改革的先行者,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的今天,我們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都應該銘記農民的功勞與貢獻,都要感恩于農民的偉大創造。可以說,沒有農民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沒有農民群眾的創造奉獻,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偉大崛起。只有實現農民更好更全面的發展,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農民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首創者

中國35年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條基本經驗是堅持了市場化改革這一主線,漸進式地實現了從市場機制發揮補充性作用到基礎性作用再到決定性作用的歷史性的變革。市場化改革是農民首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是農民闖出來的,農民是改革的排頭兵,也是改革的主力軍。

(一)市場化改革的頭一炮——“包產到戶”的發明權是農民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時間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二元的發展體制。廣大農民在高度集中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體制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巨大的工農產品剪刀差的影響下,生活長期處于溫飽難濟的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路線的呵護下,來自農民脫貧致富的強烈內在沖動的包產到戶,迅速在全國形成了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燎原之勢,由此拉開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序幕。鄧小平曾明確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隨著包產到戶為主的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村經濟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歷史轉型,由此引發了中國經濟社會體制的歷史性變革。可以說,農民的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序幕。

(二)農村市場化改革催動了全方面的市場改革。回望歷史,很顯然,農村改革的極大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實踐范本和成功經驗。

一是在經濟體制上,農村沖破“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框框,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把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開來,這就為城市企業從承包制到股份制的改革提供了實踐路徑;同時,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機制靈活的鄉鎮企業競爭性的發展也倒逼國有企業經營體制的改革。

二是在經營方式上,實行家庭經營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國營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產權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參照經驗。

三是在分配制度上,農村打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實行家庭承包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為城市企業兼顧“公平效率”的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經驗。

四是在流通體制上,取消統購統銷體制,放開農產品價格,搞活農村商品流通,這就為改革城市流通體制市場化和城鄉一體的流通體制構建起到了引領作用。

農民是中國工業化推進的主力軍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大發展,讓農民群體成為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強大主動力。兩億多農民成為農民工,幾千萬農民成為個體戶、私營業主、農民企業家,成為推動新一輪中國工業化的新主體。造就了幾億農民工為代表的新的產業工人隊伍,造就了一大批以農民企業家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家,由此帶動著我國工業化進入一個嶄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辟了中國工業化的新路子。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轉移了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了農民收入,推進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隨著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鄉鎮企業演變成民營經濟的主體力量,在中國整個工業經濟乃至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為中國工業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0年,鄉鎮企業的增加值為112223億元,在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中的比例提高到59.9%。如今,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中國工業經濟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新增就業中,民營經濟占了近80%。

(二)農民工群體的崛起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35年來,一支龐大的特別能吃苦的低勞動報酬、低社會保障的農民工隊伍,為中國工業發展化作出了特殊而又特別重要的貢獻。今天的中國形成了世界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其背后是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由此成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世界具有優勢。而勞動力低成本主要源于中國大量的農民工隊伍,“中國制造”的輝煌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以廣大農民工為主體的億萬中國產業工人的成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2年農民工數量是2.6億人,已經達到我國工人總數的2/3以上,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新的主體力量,也是推動中國工業化的主力軍。

農民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主動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造成城鎮化長期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只有17.9%,2012年達到52.6%。城鎮化率快速推進也是得益于中國農民的發展。

(一)農民進城創業就業成為城鎮化的主動力。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繁榮與發展,與伴隨農村改革而出現的農民進城密切相關。據統計,我國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鎮人口隨之快速增長,由1978年1.7億人增加到2011年的6.9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新增城市人口都是農業轉移人口。今后20年,中國還將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化。規模龐大的農民向城市遷移,每年為城市創造巨大財富,同時,他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消費需求,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建設和發展。

(二)農民是城鎮化的主要建設者。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農民工在整個建筑業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農民不僅是大中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主體力量。大量的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在縣城和小城鎮的集聚,為縣域城鎮化和小城鎮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推動力。正是龐大的進城務工經商群體讓今天中國的城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功臣

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的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才使得在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農業資源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實現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強有力地推動我國從計劃經濟產品農業向市場化效益農業,進而向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轉變的歷史演進。

(一)農民確保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農民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特別是種糧農民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以占不到世界7%的耕地供養超過世界22%的人口,并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食品供給,對保證13億人民的食物安全和營養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隨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中國農業連續登上幾個臺階,一舉告別了中國農產品短缺的歷史,糧食、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產出量,均居世界前列,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可以這樣說,農民供給數量充足并且品種豐富的農產品,實際上構成了35年來我們能夠加快經濟建設、應對通貨膨脹、保持社會基本穩定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推動了農業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推進的農業市場化的經營體制改革,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們的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業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有效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農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建立和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不斷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創新,通過推進土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培育出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由此帶動了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設施化、智能化的發展進程,把農業生產力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有效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歷史性的轉變。

農民是開放經濟的大引擎

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也與農業市場化、國際化以及鄉鎮企業走出去和農民闖世界密切相關。在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率先成為中國開放型經濟中最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在這一產業中,民營經濟、農民企業家和農民工又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也與中國大量勤勞吃苦、廉價的農民工有很大的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民群體為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貢獻。

(一)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成為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生力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貿出口持續快速增長,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起到了排頭兵和生力軍的作用。他們生產的價廉物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了外貿出口相當大的比重。同時,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發展中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實踐者。此外,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民營企業,北上俄羅斯,南下東南亞,西到中東、非洲、歐洲,東至北美洲、南美洲,都有中國農民和民營企業走出去創業經商的足跡。他們正在成為中國國際化中一支極為重要的民間力量。

(二)農民工群體成為中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最大比較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快速推進,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資本大量的流入,全球500強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中國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中國之所以成為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國家,其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是中國擁有龐大的勞動力紅利和巨大的市場。在這方面,既年輕又廉價、又肯吃苦、能加班加點干活的幾億農民工成為最大的比較優勢,也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最有競爭力的國家。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民工工薪廉價的優勢逐步弱化,但與此同時,農民工技術熟練、素質提升的新優勢也正在同步增長。可以說,這種此消彼長的比較優勢的轉化將會使一些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勞動力更為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但同時,對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素質要求高的中高端制造業將會繼續在中國持續發展。

農民是發展要素供給的大源泉

中國的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的推進有賴于勞動力、人才、土地、水資源等各種資源要素供給的增加,而農業農村農民也成為這種資源要素資源供給增加的最大源泉。農民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集約利用,為城市化、工業化推進所需要的資源要素供給的增加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再加上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使得大量的廉價農村土地資源要素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不斷增加的要素保障,也成為最大的紅利因素。

(一)農民貢獻了巨大的土地資源和土地紅利。35年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民作出的一大特殊貢獻就是出讓土地資源和土地紅利。我國特殊的土地制度和征地政策使得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巨大土地紅利成為農民對中國發展最大的奉獻。2012年國家轉為建設用地的農用地42.91萬公頃,若按全年出讓國有建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的均價計算,共計3.73萬億元,而對農民的土地補償標準每畝只有幾萬元,這種低價的土地征用補償和高價的土地出讓形成的數十萬億的土地級差成為推動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當年為農業興建的水庫和水利工程轉為工業用水和城市用水的水源供給源。

(二)農民貢獻了巨大的勞動紅利。我國9億多農民中存在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不僅為快速興起的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龐大的新生勞動力資源,而且在特殊的戶籍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下,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戶籍的職工,這種體制讓農民貢獻了巨大的勞動力資源紅利和廉價的勞動工資紅利,從而也大大增強了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為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農民是中國拉動內需的大群體

在中國35年的發展和高速增長中,農民不僅是促進生產的主力軍,也是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最重要群體。實踐已經證明,只有農民變得快、富得快,中國的內需增長才會快。在新一輪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農民作為拉動內需的最大群體,已經越來越表現出重要性。

(一)農民收入增長是持續拉動消費需求的大源泉。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民是消費的最大群體,而城鄉收入差別較大的現實也使得農民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要比城市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更大。從改革開放35年的實踐來看,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農民對社會消費增長起到了全方位的持續增長作用。從家電、服裝等日用品消費到住房建設再到文化教育衛生消費,都表現出農民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的正相關性。隨著農民生活進入小康時代,農民對中國內需的拉動也正在表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勢頭。

(二)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大領域。量廣面大的農業和農村的建設發展在我國社會投資消費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近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熱潮的興起,對我國設施裝備、建材建筑、農機電機、化肥農藥、通訊信息、能源電力、文化教育的投入和市場需求已經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好勢頭。在許多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和城市消費增長幅度有限的情況下,相對投資建設滯后的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領域蘊藏著非常強大的潛在投資消費需求。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新的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越來越成為拉動我國內需擴大消費增長的重要領域,將會對我國內需的擴大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拉動城市化消費需求的新力量。農民是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城市化消費的生力軍。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民進城創業就業和鄉鎮企業向城鎮工業園區的集聚,成為城市消費不斷增加的新因素。當前全國已經有2億多的農民工,其中大部分在城鎮就業創業,尚未實現市民化。這一龐大的農業轉移人口,在中央新的政策導向下,其市民化的進程將會明顯加快,對城市經濟乃至整個區域經濟的繁榮促進作用將越來越大。可以說,農業轉移人口持續快速的城鎮化將會對中國新一輪的城市投資需求產生越來越大的拉動作用。

農民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先行者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開始了從封閉的農業社會向開放的工業社會、城市社會轉變的社會大轉型,也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大分化和社會文明進步。在這一社會轉型發展的進程中,農民的分工分業分化無疑是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先行者和推動者,農民的發展越來越成為推動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現代化的最重要的正能量。

(一)農民的分工分業分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文明轉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作為市場化的先行者和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主力,他們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的同時,也在中國社會轉型發展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先行者的角色。35年后的今天,龐大的農民群體已經從單一的農業勞動者階層轉變為包括農業生產經營者、農民工、個體工商戶、農民企業家、農村知識分子、公務員等。這種分工分業分化以及收入消費的多層次化使越來越多的先富起來的農民群體成為中國中等收入階層和先富起來的富裕階層,這也使得原來固化的單一化的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新世紀以來,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進一步加快了社會轉型的進程,也由此推動了中國社會文明總體上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乃至生態文明的加快轉型,也由此催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

(二)農民社會角色的快速轉變催動了中國社會管理的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農民角色多元化的轉變,既造成了中國社會結構多元化,也倒逼出了中國社會管理的創新,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既產生了農民工和流動人口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帶動了城市現代文明在農村的輻射和傳播;既提出了政府改進社會管理的迫切任務,也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需求動力。同時,新農村新社區建設和農村人口在城鄉之間的對流,也對城鄉社會治理提出了創新的要求,并倒逼出了按照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要求而開展的廣泛的社會管理創新活動。

農民是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實踐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縱觀這一領域的改革進程,農民無疑既是改革的先行者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先行實踐者,同時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最重要的助推因素。

(一)農民發展推動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35年來,中國民主政治取得了巨大發展,隨著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實施和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黨和國家及時地選擇了村民自治作為現代中國的村莊治理體制,并做出了具體的制度建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經深深扎根在中國農村大地。與此同時,農村基層民主自治也帶動了城市居民社區的民主自治的進程,為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經驗,也為自下而上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增強了強大的自信力。

(二)農民發展推進了政府職能轉變。35年以來,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發生在鄉鎮一級,人民公社體制的廢止和鄉鎮政府的建立,是政企分開的首次改革。鄉鎮集體企業的改革和分稅制的實施使得縣、鄉(鎮)政府首先確立了“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政企分開的新理念。這種來自基層政府的理念創新和職能轉變倒逼了整體上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成功的實踐經驗,也倒逼了政府職能的全面轉變。可以說,從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不分的全能政府轉向市場經濟的政企分開的服務型政府,農民和農村基層改革在這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農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貢獻

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不僅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而且也為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都提供了鮮活的實踐經驗。

(一)農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催生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縱觀這一改革開放歷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農村家庭包產到戶責任制的實施打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缺口,計劃經濟體制外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倒逼了城市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以及整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轉變。

(二)農村“包圍”城市的改革實踐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35年改革發展的歷程,是一條解放思想首先落實到解放農民和解放農村生產力的軌跡,是千百萬農民率先闖市場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是從自發突破城鄉分割的蕃籬到自覺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子,也是從經濟體制改革逐步轉向政治領域、社會領域、文化領域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制度改革的過程。歸結起來,也是一條與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極其相似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改革發展之路。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以農民為主力軍的35年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中國農民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3-12-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先锋全部色资源在线免费网站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