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克修:改革開放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基礎

[ 作者:王克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27 錄入:王惠敏 ]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40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集中表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的理論邏輯

首先,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論依據。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主要內容包括:判定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所謂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起著本源的總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兩對基本矛盾包含著三個要素,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種層層決定和層層反作用的關系,構成了以生產力發展為最終動因的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

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其原因主要是源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覺遵循。斯大林否認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矛盾,從而把原蘇聯模式凝固化。毛澤東堅持唯物史觀,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準確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并認為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這是對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的重要貢獻。但是,由于實踐限制和思維局限,那時候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沒有找到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正確途徑,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歧途。

可見,僅僅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還不夠,還應當找到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正確途徑。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論貢獻,就是找到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正確方式——改革。即通過改革摒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創建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新的生產關系;通過改革摒棄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創建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新的上層建筑,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走向完善。

其次,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面理論旗幟,一個總的指導原則。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說到底是一個實踐問題,要大膽實踐、尊重實踐,總結實踐經驗,堅持實踐標準。從方法論角度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使主觀符合客觀,就是要注重實踐,勇于實踐,開拓進取,銳意創新。這種創新,既包括思想觀念的創新,又包含制度創新。

所謂改革,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大膽進行制度創新的過程。解放思想不僅是改革的前提,還是深化改革的保證。解放思想不能一勞永逸,要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因此,解放思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而且還是一種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時代眼光和理論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改革開放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

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到70年的時間內,我們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推動我國快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踐基礎

首先,從國內背景分析。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在經歷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這一重大曲折后,我們黨積極反思“文化大革命”出現的原因,思索中國的命運和前途、方向和路徑。

在全國范圍內真理標準大討論中,黨和人民終于迎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這次會議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思想的嚴重錯誤,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人民又踏上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其次,從國際背景分析。當時世界的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決策的出臺提供了必要的國際條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亞非拉的民族獨立斗爭高峰已過,絕大多數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獨立的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在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在政治革命以后,必須要轉變觀念,由破壞一個舊世界轉變為建設一個新世界,做到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更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也就是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贏得人民的支持,進而鞏固新生的政權。

經濟全球化的初露端倪以及飛速發展,為我們國家實行對外開放,利用外部有利條件發展自己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同時,發端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伴隨著西方殖民歷程發展形成的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的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化,這使得各國的生產過程和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在市場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細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生產要素,如資本、科技、原材料、人力資源等交流日益密切,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快速交通體系的建立、網絡的興起使得經濟全球化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時代,利用經濟全球化來發展壯大自己,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對外開放,利用經濟全球化來發展自己,也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最后,改革開放40年,中國創造世界奇跡。1978年,我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當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6美元,當時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人均GDP平均數是490美元,我們連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中國在1978年底擁有10億人口,其中81%是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低,84%的人口日均生活費達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而且,當時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環境中,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占5.6%,兩項加起來只有9.7%,也就是說,當時我們90%以上的國民經濟跟世界經濟是不相干的。就是在這么低的起點上,經過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改革開放40周年時指出,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了中國貢獻。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民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作者系湖南省委黨校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香蕉久97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在线看 | 中文字幕一本精品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乱子伦国产对白在线播放 |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