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部地區9個特色小城鎮為例
引言:當下,特色小城鎮建設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作為一枚被視為新型城鎮化戰略中“破局”的棋子,國家授權示范,資本熱情追逐,各類論壇聚焦,特色小城鎮成為政府、市場、學界眼中的寵兒。大家一面熱議著為什么要建設特色小城鎮、特色小城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建設特色小城鎮等問題,另一面則是迫不及待地快馬加鞭,各路特色小城鎮紛紛扯旗,加緊落地。2000年“小城鎮,大戰略”的口號離我們并不遙遠,然而戰略之下成者幾何?因此,熱浪越熱,就更需冷靜思索。
今日小城鎮特色化發展的外部條件與當年已有很大不同,為一部分小城鎮的崛起提供了更高的成功概率,也為更多的小城鎮樹立了一種夢想成真的幻景。然而夢想終歸是夢想,“特色”也可隨時標榜,作為城鎮的一種形態,依然要遵循其特有的規律。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特色小城鎮的發展應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1]。抓住關鍵問題有助于我們理清發展思路,在筆者看來,規律之中有兩點最為關鍵,一是“對產的集聚”[2],二是“對人的吸引”[3],特色的產才有特色的城,特色的城才會吸引特定的人,“產與人”是評判特色小城鎮成功最重要的兩個維度。在此,筆者基于騰訊位置服務大數據支持,以對人的關注為切入點,視小城鎮為生命體,導入一種仿生診斷的思想,選擇我國東部地區9個代表性特色小城鎮,對其2017春節期間的人氣活力表現進行大數據診斷,呈現這些特色小城鎮群體中優秀分子的活力表現,為其他地區特色小城鎮發展提供借鑒,希望借此讓更多人認識到特色小城鎮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精心思考與培育的。
壹、研究背景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城鎮名單,127個小城鎮榜上有名,此后一年,國家相關指導性文件持續跟進,其中包括住建部聯合中國農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對小城鎮建設給予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支持等,特色小城鎮搭上了發展的快車。2017年8月22日,在一片翹首中,住建部公布第二批特色小城鎮名單,總量擴充至403個,同時敦促各級部門做好指導、支持和監督工作,繼續保持和彰顯特色小城鎮特色。
1、現實背景:特色小城鎮進入“保量提質”新階段
隨著特色小城鎮的建設和運營步入精細治理軌道[4],盲目追求數量、“房地產化”傾向、行政色彩過濃等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5]。為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回歸政策初心,引導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2018年3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布了《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其中對城鎮化中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和特色小城鎮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說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明確指出,對我國現已公布的403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不符合要求的特色小鎮或小城鎮將被淘汰,這就為監督檢查和規范糾偏提出了要求。
2、理論背景:“大流量”背景下的活力評價方式
自首個特色小城鎮問世以來,學界就引發密切關注和熱烈探討,對于特色小城鎮評價的定量研究,思路較為多樣化。吳一洲等[6]基于產業、功能、形態、制度四個維度,提出了一套較為完善,且具有普適性的特色小鎮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溫燕等[7]著眼于特色產業、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環境和政府支持,提出了特色小鎮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董興林等[8]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狀態與特征,楊立國等[9]立足于成熟度,也相應設計了指標體系。現有文獻的指標選取多以統計數據或專家打分為來源,而一手數據較少,且鮮有以游客流量為切入點探索特色小城鎮活力現狀的先例。而將大數據引入到特色小鎮領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董翊明等[10]運用百度地圖POI興趣點的大數據方法外,其余多停留在大數據應用的理論探討上[11]。
李仲廣[12]對“游客流量”的定義為:游客流量(QTF)是指某國在一定時間內選擇出游某目的地的人數,或目的地在一定時間內接待旅游者的數量,其反映了游客流在某一空間上所形成的旅游規模。楊萍[13]提出:旅游者的流向影響著各種物質(產品)在區域內的流動路徑。二者作為旅游經濟系統中的雙核心,旅游流是“顯性”流,物質流則是“隱性”的。
特色小城鎮作為目的地被出行者選擇,其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旅游流與目的地存在系統間互動關系,入境旅游流系統內的耦合主導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統內的耦合主導要素是旅游服務設施與服務人員和目的地經濟環境,且系統內部要素的關聯度位序特征分別為:旅游服務設施與服務人員>經濟環境>基礎設施>旅游核心吸引物>社會環境>自然環境[14-15]。由此可見,入境量與目的地所提供的服務水平具有相關關系,這為本文利用客流量解釋小城鎮發展提供支持。
貳、特色小城鎮IFSS四度活力評價模型構建
數據表明,重要節日期間,省內及鄰近省際的短途出行流量不容小覷。2017年春節期間(1月27日—2月2日),國內旅游市場接待3.43億人次。中國旅游研究院、攜程旅游集團聯合發布的《2017春節旅游趨勢報告與人氣排行榜》顯示,短程旅游以城市流向周邊及城郊的休閑度假游為主,周邊古鎮、主題景區、鄉村休閑旅游地是熱點區域。而省際間的出游形勢也與之趨同,廣東旅游大數據平臺顯示,64.7%的廣東游客選擇2天或3天的時間出省旅游。聲勢浩大的游客流也裹挾著龐大資金流向各地。2017年春節期間,全國實現旅游收入共4233億元,廣東省以366.4億元位列首位,占2016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的3.5%,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周”。
1、以人口流量為標尺刻畫活力現狀
本文的研究依據是流動人口,由于中國有春節返鄉的習俗,因此所記錄入境人口數可能包括具有本地戶口的人群。張善余(1999)[16]在其專著《中國人口地理》中提到“流動人口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戶口的暫住人口及常住人口”。本文對此稍作分類擴展,依據流動性和消費能力的強弱,以及來訪目的,將入境人口分為商務人群、旅游人群、周轉人群和就業人群,周轉人群當不可抗原因解除便會前往最終目的地;就業人群通常在本地長期工作,本地服務消費較多;商務人群停留時間依工作安排而定,根據接待方或日程行動,可認為消費能力強;旅游人群則以游憩目的為主,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分析認為,本文研究對象為全部的旅游人群,與少部分的其余三類人群,以虛線圓圈標出范圍(圖1)。
圖1 流動人口類別示意圖
2、IFSS四度活力評價模型構建
四度綜合評價指標由強度(I)、廣度(F)、頻度(S)、穩度(S)構成(圖2)。
強度——I(Intensity)指平均強度指數,in指某個有效客源地對某小城鎮人流量貢獻占比,n指有效客源城市的數量,有效城市是指在春節期間向特色小城鎮貢獻人流量且貢獻率超過1%的城市,下同。
3、研究數據說明
研究數據來源于騰訊位置服務,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的GPS定位功能,計量每日特色小城鎮境內用戶的來源地及其比例,而非絕對數量,以削弱地區人口基數差異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總體為全部騰訊用戶,樣本為2017年春節期間所選定的9個特色小城鎮入境用戶。其中,騰訊產品包括QQ、微信等,截至2016年底,微信活躍用戶數量達到8.89億。騰訊用戶規模龐大,覆蓋不同年齡、社會階層人群,尤其是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中青年,確保數據兼具代表性及可信度。
叁、基于我國東部9個特色小城鎮的實證分析
我國東部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農業勞作,自古以來便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憑借區位優勢,匯集了資金、人才、信息等多股要素流,迅速成為交通樞紐與重要貿易口岸,我國東部的區域經濟優勢愈加顯著。因此,本文以2017年春節期間,騰訊位置服務所提供的用戶數據為基礎,秉承分布廣泛、形態多樣、可比性強的原則,選取了第一批名單中東部地區的8個小城鎮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古北口鎮、崔黃口鎮、朱家角鎮、龐口鎮、椏溪鎮、汀溪鎮、李哥莊鎮、北滘鎮,同時選取了烏鎮作為參照對象(圖3)。嘗試以游客流量為視角,以“IFSS四度指標”為手段,探究東部特色小城鎮的發展狀態。
圖3 特色小城鎮區位分布圖
1、IFSS四度測算結果
將我國東部特色小城鎮的出行數據帶入四度模型進行測算,部分結果取小數點后兩位(表1)。
與烏鎮相比,這8個特色小城鎮在強度上表現更好;頻度方面,崔黃口鎮、龐口鎮等5個鎮都要高于烏鎮;廣度方面,朱家角鎮、龐口鎮、李哥莊鎮實力不輸于烏鎮。然而8個小城鎮的穩度與烏鎮存在一定差距,這與烏鎮成熟的發展狀態有關。
橫向來看,在四度模型的框架下,特色小城鎮表現各異,呈現不同的優劣勢。崔黃口鎮的強度、頻度、廣度和穩度都處于較高水準,分別為0.42、5.33、70、0.01;古北口鎮的穩度較低,強度、頻度和廣度的表現也差強人意,與烏鎮狀態相似。具體以李哥莊鎮為代表分析,它在活力強度上遙遙領先,達到了0.65,覆蓋城市的廣度也為最高,值為79。可見該特色小城鎮在東部地區中頗具活力,對于流動人口的吸引力突出,發展潛力強勁,但同樣存在短板,頻度排名落后,表明該小城鎮對流動人口的粘附性差,春節期間活力狀態并不持續。四度數值不僅可以揭示小城鎮特質的相對水平,也反映了其發展所處的階段,綜合分析可為特色小城鎮識別提升優化的方向。筆者對測算結果分別進行可視化表達(圖4)。
2、強度指數分析
強度指標反映的是客源地的集中程度,即來自某一或某幾座城市的人群占絕大多數,則該小城鎮具有較大強度值,“北強南弱”的態勢明顯。以李哥莊鎮和崔黃口鎮為例,九成以上客源分別來自青島及天津市,前者是以制帽業遠近聞名,后者則有地毯之鄉的美稱。而強度較低的烏鎮、椏溪鎮及古北口鎮則均為生態或文化旅游的古鎮。春節期間務工人員返鄉,工廠停工歇業,跨地區通勤以闔家出游為主,由此可見,以第二產業為支撐的特色小城鎮在節假日期間只對附近城市客流具有強吸引力,與旅游特色小城鎮形成鮮明對比。
3、頻度指數分析
頻度測算的是某個城市作為有效客源地的平均天數,換言之,水平波動較大的小城鎮與整體水平較低的小城鎮,將在數值上處于同一水平。測算結果體現出此規律,龐口鎮、椏溪鎮與北滘鎮的客源城市總體頻度較高,李哥莊鎮則明顯低于其他小城鎮。與強度結合分析可知,李哥莊鎮的客源過于集中于青島市,濟南和煙臺市鮮有上榜,而反觀椏溪鎮,南京、上海、無錫、蘇州等城市均在列,因此具有較高的總體水平。
4、廣度指數分析
廣度指數刻畫的是特色小城鎮的影響力范圍,李哥莊鎮、朱家角鎮、龐口鎮與烏鎮位列前位,椏溪鎮的吸引力則明顯被削弱。其中,長三角地區的“虹吸”效應尤為明顯,朱家角鎮、烏鎮與椏溪鎮均定位旅游古鎮,歷史悠久、景致宜人是其共同的特征,前兩者以水鄉風貌聞名,烏鎮被譽為近二十年來開發最成功的旅游地,朱家角鎮也憑借與上海市區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巨大反差,成為觀覽新選擇,而后者主打“慢城”旅游,但開發時間較晚,在2010年才獲得國際慢城聯盟的認可。有了清晰的自身定位,但辨識度和認可度仍在起步和發展階段,目前仍以農業及建筑業為主導,與前兩者存在較大差距。
5、穩度指數分析
穩度指標反映的是游客粘性,即客源城市是否較平穩地向特色小城鎮輸送流量。數值越小,穩度越高,但絕對數值并不能成為衡量小城鎮活力的必然依據,須與其他指標結合分析。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的穩度明顯低于其他地區。進一步發現,穩度較高的小城鎮,強度也較高,如崔黃口鎮和李哥莊鎮;反之以烏鎮為代表。因此在小城鎮發展前期,此指標可不納入衡量活力的標準,高穩度反映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過于看重反而在一定程度制約了小城鎮品牌的推廣;在發展成熟期,較高的客源粘性將成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肆、總結與討論
1、評價結果的啟示
在從摸索漸進到成熟完善的發展過程中,特色小城鎮四度屬性也相應發生變化。第一階段,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小城鎮在本省市得到認可,客源集中于個別城市;第二階段,以戰略規劃為本,小城鎮逐步向規范化、精準化、集團化邁進,在地區范圍內聲名鵲起,繼而在常規運營的基礎上,通過形象塑造、品牌營銷,面向全國打開市場;第三階段,在強度、頻度、廣度均升至有效水平的基礎上,注重服務品質與消費體驗,提高穩度,小城鎮能吸引人,更能留住人。隨著規劃先行理念的深入,運營模式的創新,政府引導或企業投資可提速小城鎮發展,直接步入第二階段。在評價中不應孤立地只論某一指標,應當結合小城鎮當前發展進程與實際情況,全面理性看待。
2、我國特色小城鎮提升活力的發展建議
精準戰略定位,以樹特色之品。特色小城鎮在創造流量的基礎上,進而增強將流量變現的能力,最終達到全盤激活。首要是有精準戰略定位,看得遠才能走得長。以古鎮旅游為例,古北口鎮的水主題,椏溪鎮的慢城文化等,雖暗合烏鎮發展的思路,但兼具打破固有模式與彰顯自身特色的創新性。特色小城鎮集旅游景區、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為一體,得益于政府、市場、社會的共同參與。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抓手,特色小城鎮應避免短期房地產開發熱潮,不做曇花一現,在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主抓平臺運營與維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帶動小城鎮居民安居樂業。
審慎產業升級,以固發展之本。產業是特色小城鎮立足的根本,就現有特色產業類型來看,有以下幾種情況:主打歷史、民俗文化招牌的特色小城鎮向標準化經營、集團化管理的全域式休閑旅游地轉變;以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或特色產品的生產制造為產業集群的小城鎮利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形式向商貿物流類型轉變;以高端化的金融、高新技術或概念化的文化創意為定位的小城鎮。前兩種類型的特色小城鎮由于是以傳統業態的創新升級為主,產業根基深厚,較易實現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但需警惕出現盲目跟風、模仿追逐的粗獷式發展,脫離了特色二字。如何避免產品同質,確定差異化定位和思路,至關重要。而第三種小城鎮多是通過全新引入的項目,重砸資金,但由于缺乏契合的產業培育環境,“水土不服”、技術斷層、人才不足的問題屢見不鮮。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審慎看待“升級”二字,刻意地追求升級而背離了優化產業形態的最終目標,等同于本末倒置,動搖了特色小城鎮發展的根本。
改善人居環境,以養活力之源。隨著資本密集的低價優勢逐漸凸顯,第一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下降,被擠出的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已是大勢所趨。而區域中心城市吸納、承載新增人口的能力接近“天花板”,小城鎮居民的本地就業不僅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最優路徑,更可以起到為大城市分流的作用。特色小城鎮的發展依托于本地已經成型的業態,經實踐證明適合本地發展所需,且為本地居民所熟悉與接受。此外,檢驗特色小城鎮建設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生活在小城鎮中的人。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居民醫療、教育、出行條件,應當成為特色小城鎮向縮短城鄉差距邁出的堅實一步。
秉持匠心營造,以塑小城鎮之魂。隨著行政體制改革將城鄉一體化節點從縣城前移到鄉鎮,“強鎮擴區”在現有上行下效的體制下呈現出運動化傾向,對“短平快”發展的盲目追求、房地產商的激烈爭奪,極易使小城鎮空心化。但就全國范圍內的現有案例而言,特色小城鎮大多缺乏成熟可靠的運營模式,投入產出比失衡、現金流不穩定等使得一些知名企業運作的特色小城鎮也存在長期虧損的問題。遺憾的是,這一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因充滿了個性化和因地制宜的不確定性,也就更難納入活力評價體系的范疇。在資本逐利的視角下,追求小城鎮的匠心營造,尤為難能可貴,不僅需要一套完善的運行體系,更重要的是價值導向的引領與傳承,塑造有靈氣、有靈魂的小城鎮,才是政策初心所望。
伍、結語
本文運用人流量刻畫小城鎮活力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建立在流量經濟的理論基礎與數據潛在獲取難度的實踐基礎上。人流量具有多重屬性,本文僅著眼于人群的消費能力,依據四度模型對小城鎮活力進行評估。特色小城鎮立于聚而合的產業基礎,但不同產業類型對其活力是否具有顯著影響,蘊含何種規律,還需對樣本選擇上進一步細分,如通過用戶畫像對人群的年齡、職業等特征分類匯總,進而推斷出人流前往小城鎮的目的,凸顯出何種屬性,或對工作日與節假日分別探究,控制時間變量對小城鎮活力的影響。由于缺乏全面的特色小城鎮社會經濟數據,本文尚存待提升之處,將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作者簡介:
寧姍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專業本科生。
李磊,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專業本科生。
王偉,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小城鎮建設》雜志2018年9月刊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