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跳石子”精準扶貧實驗:新鄉賢引領的山地聚落永續發展樣本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不僅是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情懷,更是大智慧,是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它是鄉村整體的全方位振興,為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奏響了農村與城市全面發展“協奏曲”。中國各地發展不平衡、自然稟賦差異較大,只有讓農村治理的基本單元——自然村得到重視和挖掘,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換言之,鄉村振興取決于鄉村能否治病強身,是否立足于發展基本規律。
以湖南宜章縣莽山瑤族鄉跳石子為例。這個千年瑤寨,共28戶130人,耕地80畝,山嶺面積3200畝,長期以來因缺乏產業優勢,難以脫貧,一度全是貧困戶。在城鎮化潮流的強力蕩滌下,它同樣呈現出我國許多傳統鄉村發展之虞的共相:農業結構離散、村民關系離散以及鄉村價值離散。加之,地處高寒山區格外偏僻,更有可能導致——農業弱質化,農民弱勢化,農村孤島化。
筆者經過數年持續的田野調研發現,近年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尤其在2015年,新鄉賢何勇攜莽山黑豚入駐跳石子村,跳石子村遵循“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結合地方特色和實踐經驗,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己任,積極構建企業與村民利益聯合機制,探索出高寒山地發展新模式——鄉賢引領、入駐特色產業項目;村社搭臺、重建農村社會組織;公司運營、保障農民合法權益。2017年,跳石子村實現整體脫貧,瑤寨面貌煥然一新,走出了一條高寒山地聚落永續發展新路子。不到三年時間,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長到8000元,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共同致富的典范。跳石子村脫貧攻堅的蝶變歷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運用古法放牧,遵循綠色生態法則,實行無疫苗無抗生素無激素,充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敏銳先行者。
新鄉賢——牧豬人何勇積極響應中央一號文件, 早在八年前,毅然放棄“金牌律師”,從繁華的廣州深入偏僻的莽山,被這顆被譽為湘粵邊界的“綠色明珠”所折服,開啟了自己的“綠色生態之旅”,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前沿,調優品質,提供消費者需要的高質綠色食品。生態是莽山最亮的名片,林下經濟是瑤山最大的優勢。土里巴吉公司堅持大力推廣綠色清潔產品,自創多菌種聯合發酵方法,黑豚養殖全天候放牧,援引《黃帝內經》、《農書》、《齊民要術》、《動物志》、《豬經大全》等中外古籍,全程不用疫苗、激素、瘦肉精、不靠飼料催肥,用中草藥“治未病”,形成了中草藥防疫方案,探索出了適合南方山區的“古法放牧”綜合模式——“放牧+中草藥防疫+多菌種聯合發酵”。如今,公司積極尋求與湖南農業大學、廣東食品藥品學院、廣東中醫藥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實現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資源環境的有力保護,并逐步培育出原生態的塒桀雞等特色產品,為當地瑤寨乃至南嶺貧困村寨的精準脫貧提供發展林下經濟的指引。
莽山黑豚,讓我們回望農耕,由新鄉賢何勇撰寫的《莽山黑豚之豚名賦》,是有史以來第一篇關于豬的賦。在跳石子三千畝大山中古法放牧莽山黑豚,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發酵的黃豆、玉米,肉品別具風格,是讓人一品為快的上等美味佳肴,所謂“莽山農莊,古法牧豬,法則中道,牧者發揚。不是野豬,勝似野豬,高尚之豬,無不自然。”藥食兼補的黑豚零售價平均每公斤高達200元,目前已經銷售到了全國不少大中城市,供不應求,深受市場歡迎。
二、建立社民合作,引領村民走共同致富之路,定位精準脫貧的自覺探索者。
新鄉賢何勇已經和當地村民融為一體,因為其見識、境界、技術,村民特別尊重他,信任他。像他這樣的“好人”取代了過去的“鄉紳”,在瑤寨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發揮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交鄰里,有淳樸之風”。相信農民,尊重農民,2015年5月,由他領銜的郴州土里巴吉公司與莽山跳石子農民合作社共同成立土里巴吉跳石子生態農業公司(簡稱跳石子項目公司),雙方各占50%的股份,充分尊重農民需要,農民還是土地的主人。“一切權利歸社員,共同致富靠團結”。合作社是農民共同利益的聚焦點,也是農民成長平臺,這種行動一致的制衡機制形成了利益分享的命運共同體。
村民通過建立合作社與公司建立穩定利益關系,掌握最新養殖技術,提高科技素質,且充分發揮自身主體地位,負責黑豚養殖、財務管理。2016年、2017年,合作社社員每戶分紅5000元,預計2008年更上一層樓。合作社養殖每年毛利潤可達30萬元,年純收益不低于25萬元。平均每戶貧困社員一年預計凈收入8000元,養豬收入等于以前的2倍,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
如今,跳石子瑤寨與城市連接溝通了起來,它不再是隱藏深山茂林中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而是固定資產達400多萬元、集產業觀光休閑養生和科普于一體的文旅勝地。通過能人與村組干部帶動,實現共建共享,農戶收入倍增,徹底擺脫了過去那種“扶東倒西”、“數字脫貧”的困局。
村民開始利用互聯網+的銷售模式,發展鄉村旅游、精品民宿、有機農業,打造出高端的黑豚產業經,已經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廣東、貴州、安徽等省的村民、村干部考察交流以及省市、中央媒體的廣泛關注,已逐步形成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脫貧樣本。
三、創辦農耕學堂,開啟民智以重構新鄉土文化,成為農耕文化的積極實踐者。
從歷史維度分析,中國鄉村是自主性和主體性較強的鄉村,但在以家長制為核心的鄉村政治文化中,民主文化發展“先天”不足。為此,我們必須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同時,積極發展鄉村民間組織,大力弘揚和培育廣大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加強村民自治。
鄉村振興,重在人文教化。只有讀懂村寨倫理,讀懂農民,因勢利導,才能激發村寨和村民的內生動力。作為新鄉賢,何勇經過多年的摸索提出了“教化自覺扶貧”、“扶貧扶智”等一系列新穎的鄉村建設理念。具體表現為弘揚鄉賢德行,發掘鄉村好項目,培養鄉村好人,建設好人鄉村。
跳石子村自成立合作社與土里巴吉公司建立項目公司以來,就提出了“一切權利歸社員,共同富裕靠團結”的口號,得到村民的高度認同。這一口號經過持續宣傳和實踐落地,增強了村民對村組織的信任信心,促使村風民風有了大幅改善,大局觀有了明顯提高,鄉村文明有了極大提升。
為了讓村民“倉廩實而知禮節”,也為了讓瑤族等傳統文化傳承,2016年夏天,設立了“跳石子農耕學堂”,以村民易懂能接受語言和潛移默化的教育,開啟民智,創新瑤族文化,激發文化自信。農耕學堂每季至少一講,主要內容是教幼童興讀蒙學,講瑤話、做農活,耕讀傳家,傳習農耕技法,普及傳統農耕文明思想,激發村民發掘瑤俗等非遺文化,傳承瑤族特色文化,村容村貌為之一新,正努力打造成瑤族習俗文化的樣本。增強了少數民族獲得感,穿瑤服,唱瑤歌瑤曲成為村里的一道亮麗風景。
好項目要有人來做,培養鄉村好人,是帶動精準扶貧,建設生態文明的好辦法。好人,人人可為,種好地養好豬是好人;講究衛生愛護樹木,也是好人,做好本職就是好人。跳石子村脫貧和建設,是靠一群鄉村好人帶動做起來的。土里巴吉總經理周彬輝,將莽山黑豚體驗館,搬到跳石子,讓出50%股份給合作社,每年少收入20余萬元。趙王保為合作社做事,長期不計報酬。農民擁護好人,周彬輝當了縣政協委員,趙王保當了組長、鄉人大代表。鄉村好人,讓跳石子陽光起來了。
以“公司+合作社+項目公司+農戶”為架構的跳石子扶貧實驗,最大優勢在于合作社整合了分散的土地和農戶,龍頭公司土里巴吉帶來了核心品牌和技術,二者通過平等入股的形式,組建的項目公司統籌經營管理核心品牌、次核心品牌及其他附帶農產品,實現了可持續經營和經營收益最大化。由于它真正體現了農民主體地位,真正相信農民、幫助農民,因而在短期內實現了農民生產生活面貌的巨大變化。可以講,這正是借精準扶貧契機,推動鄉村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建設美麗家園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提“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對鄉村乃至民族生命之根的重新發現,也是破解鄉村社會始終走不出歷史周期律的入口。如今,新鄉賢——牧豬人何勇已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中國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人民網、央廣網、中國網、中國經濟網等主流媒體報道,2018年7月,在貴陽召開的生態國際論壇上,更是專門受邀作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從他覺到自覺:精準扶貧‘跳石子’實驗路徑”的主題演講,受到包括“三農”權威——溫鐵軍教授等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的高度贊許。此外,跳石子模式借助紀錄片已邁出國門,聲名遠播英倫歐美,為我省高寒山區瑤鄉的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做了典型示范,不失為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
這首由何勇自己填寫的詞《如夢令.秋鄉》,既是其鄉愁所系,也是新時代“鄉賢”心聲所表:
秋來寒露夜涼,
晨曦照菊花黃。
從野草橫路,
桂花沁了衣裳。
回鄉,回鄉,在召喚不彷徨。
(執筆:曾鷹 湘南學院教授 哲學博士后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