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蔡歷:中國文明并非農耕文明

[ 作者:蔡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06 錄入:王惠敏 ]

原題:野生糧食的分布才是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地理因素,中國絕對占優

關于文明是何時,以及如何起源的,目前學界依然分歧很大。有的觀點認為文明起源于農業的出現,有的觀點認為文明和城市相關,還有觀念將文明的標準定為有無文字。隨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考古學研究的深入,另外一種相對比較新的觀點越來越更值得相信,那就是文明在農業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一觀點不僅有原來越多的考古證據支持,而且還與中國的傳統文獻記載相合。

中國傳統文獻記載認為,文明開始于伏羲時代,然后經神農、祝融,再至黃帝、堯舜,接下來是夏商周三代。從伏羲到堯舜的“三皇五帝”,是傳統中國對上古歷史的認知。神農時代,就是農業時代,伏羲時代在農業之前,應該是漁獵采集時代。

但是,導致文明出現的漁獵采集,并非一般的漁獵采集,而是一種特殊的漁獵采集。特殊在哪里?特殊在,其主要的采集對象是野生糧食。這些野生糧食就是后來成為農業耕種的糧食的前身。這些野生糧食,主要有三種:野生小米,野生大米,野生小麥。這種特殊的漁獵采集時代,可以稱之為野生糧食時代。人類文明就是在野生糧食時代誕生的。

野生糧食為什么可以催生文明的誕生?原因是野生糧食能夠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從而可以讓人過上相對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真正催生文明的不是野生糧食本身,而是由其所帶來的穩定的生活、定居式的生活。

糧食相對其他食物,包括水果和肉類,最大的優勢就是很容易保存。保存起來的糧食,可以讓人的食物不再依賴季節的變動,不再依賴野獸的移動。同時,保存下來的糧食,也必須有個固定的存放之所。這就導致了定居生活的產生。

考古學已經證實,在正式對糧食作物進行農業耕種以前,人類已經開始對野生谷物的采集已經維持了好幾千年,甚至一萬多年。文明更可能是在這個漫長的野生糧食采集時代所創生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獻中,存在一個判斷文明與否的標準,就是是否“粒食”?!傲!本褪羌Z食顆粒,就是糧食?!傲J场本褪浅约Z食,以糧食為食物,不“粒食”就是以糧食之外的其他食物為食物,如果蔬和肉。中國傳統認為,蠻夷,尤其是北方游牧都是不“粒食”的,華夏中國才是“粒食”的。總之,“粒食”即文明,不“粒食”即野蠻。當下中國 ,“不是吃糧食長大的”依然是罵人的話。

注意,“粒食”與農業不同,因為作為食用的糧食,不僅可以來自農業種植,也可以來自對野生作物的采集。中國的傳統用“粒食”而非用農業作為判斷文明的標準,顯然更合理,意味著這些文獻還保留著對野生糧食時代的記憶。這與認為文明起源于農業之前的伏羲時代是相合的。

中國對野生糧食時代的記憶,還清晰地保留在“農”的甲骨字形中。“農”的甲骨文字形為上“林”下“辰”,“辰”為時、按時、守時。字形的整體含義是,按時進入樹林。按時進入樹林干什么,去采集。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甲骨文“農”的含義就是“以時入山林”?!叭肷搅帧本褪遣杉?,而采集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按時”,要知道植物的果實什么時候成熟。古人尤其重視“農時”的重要性,徭役和打仗都強調要無違農時,“使民以時”。

有必要指出的是,漢字的屬性,從根本上來說,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契約文字,來自對此前的成熟的契約符號的借用,在甲骨文上,這一點表現的尤為明顯。甲骨文“辰”就是典型的契約文字,字形結構來自書契符號,更具體地說,來自用書契來約定日期的做法。在遠古時代是沒有統一的日歷的,那么這個時候如何約定日子?答案是靠契約,用結繩或書契。

結繩和書契是中國最原始形態的契約,結繩是一對打結的繩子,書契是一對刻上契齒文的木片。在約定日期時,譬如約定為今天之后的第十天,就在一對結繩上都打十個繩結,雙方可持有一只。每過一天就解開一個繩結,還剩最后一個繩結的那天,就是約定的日子。書契則是在一對書契上都刻十條橫線,每過一天則劃掉一根。在解放前,云南的很多少數名族依然用這種方式來約定日期。

甲骨文“辰”的字形,就來自用書契進行約定日期,具體考釋過程本文從略。其中的三角形結構,就是指代一對書契的一只,與其相對的豎線則是指另一只,兩者之間等于號結構,就指代兩者的日期要同步。整個字形就是在描述用書契約定日期。更具體的考釋,本文從略。

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的文字學界卻將甲骨文當成象形文字,以象形的思維去解讀甲骨字形,而錯誤地將“辰”解讀成古代農具的象形。如果辰是農具,那么以“辰”為結構的其他字例的義項就無法解釋了。譬如“唇”,為“辰”加“口”。“辰”加“口”為何是嘴唇?原因在于,“辰”就是兩片書契的相合,而嘴唇分上下兩片,也要相合。

可以看出,在甲骨文時代的造字者的心目中,“農”的含義更多的是采集,而非耕種。對“農時”的重視,絕非起源于農業時代,而是起源于遠遠早于農業的采集時代。即便農業出現后,采集依然是一種主要的生產方式。到了西周金文,有些“農”字字例的的結構中才出現了“田”,此時,“農”的含義就主要是耕田了。這也意味著,西周時期,中國的農業化程度進一步加快了。

既然人類文明起源于野生糧食時代,那么野生糧食的地理分布,就成為一個決定文明在哪里出現的重要條件。通過考古資料可知,在野生糧食時代,主要有三種野生谷物:野生小米、也是大米、野生小麥。小米、大米分別分布在中國的華北、華南,而小麥則分布在西亞的新月地帶,尤其是黎凡特地區。這是文明首先在東亞和西亞出現的關鍵原因,也是農業也是在這些地區首先出現的原因。

但從數量上看,三大野生作物,中國占其二,已經絕對占優了。但是,中國的優勢還不止于此。無論中國的華北,還是華南,其面積遠遠比西亞的新月地帶大。還有更重要的,用于加工糧食和食物的重要工具,也是首先出現在中國,遠比西亞早。

最早加工糧食的工具是石磨盤、石磨棒,以及石臼,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石磨棒已經可以追溯到25000年前。而西亞所出土的最早的石臼則是16000年前左右。在糧食加工工具的出現上,中國比西亞早10000年左右。

加工食物的重要工具則是陶器,這是鍋的前身。中國出土的陶器已經可以追溯至20000年前,而西亞最早的陶器不過9500年前,中國比西亞也早了10000多年。

中國的幅員面積遠比西亞大,所擁有的也是糧食品種又比西亞多,糧食和食物加工工具又遠比西亞早。從這三大絕對優勢,可以合理地推斷,野生糧食時代首先在中國出現,基于野生糧食的定居生活也首先在中國出現,當然,文明也最先在中國出現。

因此,中國文明的內核是在野生糧食時代形成的,而非在農業時代。當下流行的“野生糧食的分布才是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地理因素,中國絕對占優”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字文明契約論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专区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年轻少妇毛茸茸 | 久久丝袜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