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耕文明今何解

[ 作者:張雪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31 錄入:吳玲香 ]

11.jpg

重慶市永川區朱沱鎮市民在灌上農村文化大院漫步。2017年,當地投入20余萬元對大河村的灌上、江永村的新院子兩個示范文化大院進行建設。 陳仕川攝

12.jpg

山東濱州市博興縣喬莊鎮劉王村村民何寶軍正在家里張貼“移風易俗年畫”。 陳彬攝

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內涵豐富的鄉土文化也深深地流淌在無數中國人的血液中。曾經,我們對這份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在減弱、消退,如今,要找回來,要傳承下去,要發展提升,尋找到一條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這些既是人們心間揮之不去的鄉愁,又共同構成著各地獨有的鄉村文化。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豐富鄉村文化,激發發展活力,既是這個時代的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的愿望。

鼓勵更多文化資源進村

經過多年建設,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雛形,未來需要引進更多新的建設力量,更好地滿足農民新的文化需求

春節臨近,山東省魚臺縣雙河村文化廣場上又熱鬧起來。“俺們點什么,演員就演什么,節目真不錯!”村民陳貴芳說。“群眾點單、政府買單、按需送單”,這是魚臺縣積極探索的互動式服務模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通過這種方式送到鄉村舞臺上。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充足,農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豐富。如今,得益于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民可以越來越方便地在家門口獲取文化服務和產品。

一方面,鄉村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3153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在村一級,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包括“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在內的一批文化惠民項目落地開花。

另一方面,各方力量為鄉村百姓提供的文化活動內容日趨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和“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志愿服務走基層活動持續開展,“文化下鄉”“中國農民歌會”“中國農民藝術節”等農村品牌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我感覺,現在鄉村文化建設最缺的不是場地、資金,而是人才。”說這話的是梅靜,2014年底,她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河北易縣,在清西陵附近的五道河村創建了聽松書院。書院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公益圖書館和公益講堂,建成后,很多當地村民都喜歡來看書,或者帶上孩子一起聽梅靜和其他志愿者的講座。“書院在城里可能不稀罕,但是在農村還是被需要的。”梅靜說,她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希望到農村地區開展公益文化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當地百姓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把地方文化傳播出去。

當下,通過制定政策,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各方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形成一股新的農村文化建設力量,將更好地滿足群眾新的文化需求。

把鄉土文化傳承下去

讓有形文化留得住、活態文化傳下去,迫切需要深化對鄉村價值的認識與理解,使泥土里醞釀的獨有文化煥發新的魅力

“長期以來,我們把鄉村看作各種問題的來源,給鄉村貼上了落后的標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丙中直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迫切需要深化對鄉村價值的認識與理解,深入挖掘、繼承泥土里醞釀的獨有文化,增強對傳統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信心。

在安徽著名的古村落宏村,夕陽西下,青瓦白墻與湖光山色和諧共生,徜徉其間,感受自然景觀與人文氣息交相輝映,古徽州深刻的文化內涵凝結在這靜美的時空之中。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大量像宏村這樣的古村落、古鎮、古建筑、農業遺跡等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文化學者馮驥才所說,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如何保護古村落,挖掘和展示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同時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在第三屆中國古村鎮大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別提到要科學、合理編制古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具體指導古村落保護活化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這是實現古村落保護的前提。這個規劃必須從鄉村生活的特點和實際出發,做到有針對性,一村一策,既要明確保護重點工作、具體措施等,還要解決供水、供電、供氣以及排污暗渠化、廁所衛生化等問題,要把適宜發展的產業納入整體規劃,鼓勵培育發展與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相適應、與環境承載力相契合的業態,增加村民就業,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還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廣袤的農村大地培育出了大量的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誕生于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窩在‘深山老林’里不為人知”,參與過多個地方非遺產品開發的山西灌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黎貫宇說,“要促進非遺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與現代表達方式結合,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

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近幾年,文化部門鼓勵各地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現活態傳承和經濟發展雙贏,讓歷史悠久的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和風采。

移風易俗過出生活新滋味

堅持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進行宣傳,通過移風易俗,讓真正的“面子”如春風般溫潤鄉村生活和鄉民心靈

在江西宜黃縣徐溪村的戲臺上,文藝工作者演出的小品《十萬彩禮》,讓臺下的村民直拍手。小品以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農民開辦養殖場致富后,因娶妻被索要天價彩禮而返貧的故事。小品的表現形式雖然夸張,卻有現實來源。現在,一些農村地區的不良風氣、陳規陋習依然存在:有的大擺婚慶宴席、大收天價彩禮;有的大搞封建迷信;有的大操大辦老人壽誕、小孩滿月等名目繁多的活動……這些人情禮讓人大呼還不起。

鄉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更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然而,破除不良風氣、陳規陋習對許多農村都是老大難問題,該怎么改變?

河南沈丘縣從黨員干部抓起,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凡違規者,除追究當事人責任外,還要追究領導責任。

給陋習劃紅線,告訴村民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需要遏制的。在浙江樂清市,所有的村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逐條商議,把政府倡導的“五個不超”寫進村規民約。

新式的人性化服務也要跟上。不少地方建立了紅白事理事會上門幫家屬主事,提供村文化大院作為辦事場地,桌椅、音響等設備免費用,安排村藝術團給紅事義務表演,這些服務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

讓文明新風成為鄉風主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科學引導,堅持用當地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進行宣傳,把老百姓身邊的好故事、好榜樣講出來、演出來、唱出來,讓新風尚在廣闊鄉村生根發芽。通過移風易俗,讓真正的“面子”如春風般溫潤鄉村生活和鄉民心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8年1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αv天堂 |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三区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