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撤并最先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已經歷過人口鄉城遷移轉變和生育率下降的人口過程,這是農村學校撤并的人口背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學校撤并規模比較小,有學者針對這些地區小范圍的案例分析發現小學的撤并也明顯影響了當地人口的教育福利,比如美國西部農村地區學校的撤并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入學率都有負面的影響。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常見的是興建學校,有實證研究證明學校興建有力地推動了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村撤點并校,這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力度、大范圍的教育布局調整對我國農村地區兒童的教育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學校數量的減少是否壓縮了農村兒童的教育機會?這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
研究背景
對個人來說,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個體人力資本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國家來說,發展教育也有益于國家整體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和經濟轉型發展。從個體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來看,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尤其重要,基本的識字計算能力培養和同輩交往經歷支持個體的終身發展。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重視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機構的興建,比如Duflo通過對上世紀印度尼西亞大規模建立學校的自然實驗(INPRES)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每1000個孩子多1所小學,人均受教育年限將增長0.12-0.19年,在人口更稀疏的地區和落后貧困地區,建立學校后上學通勤距離的縮短使得個體受教育增加更多。Berlinski等人基于阿根廷的研究也發現學齡前教育機構的興建顯著促進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成績。
我國近幾十年以來國民教育的快速進步得益于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長期大力投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實施了國家義務教育工程,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了“一村一校”的格局。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農村地區適齡入學兒童數量持續下降,“一村一校”辦學規模小、管理成本高、人員配備困難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口形勢的轉變增加了農村小學的管理成本和難度,成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背景和動因。2001年政府發布《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開啟了農村地區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序幕,也就是通常所稱的“撤點并校”。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2012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規定“堅持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審慎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后才被叫停,這是中央政府為抑制過熱的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而采取的“急剎車”措施。根據教育統計資料,2000年全國農村地區有44萬所小學,中學將近4萬所,到2010年,全國農村地區只有21萬所小學和2萬余所中學 ,十年來,大約一半的農村中小學被撤銷或者合并。
研究問題
從理論上來看,撤點并校從以下正向和負向兩方面的渠道影響農村兒童的教育機會:
1. 負面影響:我國的撤點并校減少了農村地區的學校數量和密度,增加了這些地區的上學距離和通勤成本,同時班級規模可能會變大。
2. 正面影響:撤點并校帶來教育資源的優化和學校質量的提高,個體得以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從而增加他們獲取更多教育的機會。
農村撤點并校的最終結果取決于上述正反兩方面影響的最終的凈影響。基于上述理論,本文使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CHES)評估撤點并校的可能影響。
數據與模型
CHES調查于2012年3~6月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廣西、貴州和湖南等七個省區開展。在農村地區,CHES調查抽取了7257戶家庭中的31671個人,同時還收集了村級問卷,其中問到該村撤點并校的歷史信息,以及當前的教育資源情況,這是本文重點使用的信息。在735個村子中,227個村子發生過撤點并校,459個村子一直都有小學,49個村子一直都沒有小學,結合村問卷的信息和個人的教育經歷,我們可以識別家戶問卷中受到撤點并校影響的個體,共有出生于1973-1999年的3719個樣本居住在發生過撤點并校的村子,其中2881人在撤點并校時已經小學畢業(被定義為參照組),432人在撤點并校時正在讀小學(這被定義為directely affected group),另外333人在發生撤點并校以后才入學(這被定義為indirectly affected group)。
因變量Y代表教育結果,通過構建6個模型來探討小學的撤點對于個體6種可能的教育結果的影響,這6個教育結果包括:是否小學畢業、小學畢業生是否讀初中、是否初中畢業、初中畢業生是否讀高中、是否高中畢業、受教育年限。
主要發現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撤點并校對于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結果分別存在正向和負向兩方面的影響:
1.負面影響:不管是撤點并校時還在讀書還是尚未入學的人而言,撤點并校的影響在小學完成、小學升初中和初中完成等三個教育結果上都顯著為負,說明撤點并校以后因為上學距離變遠、班額變大等帶來的負面影響超過了教育質量改善的正面影響。
2.正面影響:對于沒有輟學能堅持讀到高中的人而言,撤點并校對初中升高中、高中完成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顯著更好,說明教育質量的改善帶來的積極影響在較高的教育階段彌補并超過了他們小學階段受到的負面影響。
我們進一步考察了學校類型、家庭和個人特征等異質性結果。有三點值得強調:(1)如果新合并的學校提供寄宿,可以彌補撤點并校帶來的部分影響;(2)撤點并校使得教育的代際傳遞差距擴大,對于父母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而言,他們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3)女孩受到的負面影響高于男孩,寄宿條件對女孩的彌補作用更顯著。
作者介紹:Tobias Haepp (侯杜比) 德國就業研究院(IAB)研究員;呂利丹,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人口青專會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