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王海娟:聽農村小學校長談撤點并校

[ 作者:王海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9 錄入:12 ]

原題:撤點并校不合理?聽聽農村小學校長怎么說

人民教育人民辦的時代,農民讀不起書是鄉村教育的痛點。農業稅費改革及相應的教育改革徹底改變了農民讀不起書的狀況,但城鄉教育差距拉大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當前工業化和城鎮化快步推進的時代,城鄉教育平等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重大挑戰。教育政策能否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縮短城鄉教育差距,是一個重大問題。春節期間,我在家鄉考察了農村小學的教學情況、師資現狀、撤點并校問題,認為繼續開展撤點并校集中農村教育資源仍然是主要政策方向。

代課老師是中堅力量

談起農村教育,最讓白龍小學夏校長擔心的是城鄉教育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其主要表現是師資問題。從全縣范圍來看,農村中學老師年輕化,農村小學老師老齡化嚴重,代課老師占一半。全鎮有1所中學,4所完小,15個教學點,有教師360人,其中代課教師110人。地理位置較好的中學有80名老師,全部為公辦老師,代課教師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較差的中心小學和教學點。白龍小學是一所完全小學,并不在鄉鎮上,全校有公辦老師9個,代課老師10個,公辦老師平均年齡50歲以上,從2012年到現在新進的公辦老師只有2人。夏校長今年53歲,在農村教學戰線上工作四十多年,想培養人當校長,卻沒有年輕人接班。周村教學點有7個老師,其中4個是代課老師。鄰鎮的塘村教學點有6個老師,其中3個是代課老師。

這些“代課老師”由縣教育部門統一聘請,工資大約是公辦老師的50%。由學校自行聘請的“代課老師”并不在統計范圍內。我姐姐初中沒有畢業,在塘村做過一段時間的代課老師,是學校聘請的,工資1000元/月。曾經被取消的“民辦老師”又以“代課老師”的名義出現,當然他們不會出現在正式的文件資料中,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但不能言說的公開秘密。

提起農村小學的師資問題,夏校長嘆了口氣:“代課老師是中堅力量”。50歲以上的老教師已到職業倦怠期,已經做好退休的準備,一般不安排五六年級主課,也不安排帶班主任,主要教低年級的課程。代課老師較為年輕,教學和管理走在第一線,承擔多門課程,主要教高年級課程。我認識的很多優秀老師均是代課老師。有的代課老師是原來的民辦老師,以前從鄉政府領取工資,現在從縣政府領取工資。陳老師一直帶小學五六年級數學,他的教學質量得到家長認可,轉正時考不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無奈只能當代課老師。還有一些代課老師是留在村里的年輕人。我弟媳高中畢業,一直在家帶小孩,2013年應聘為本村教學點的代課老師,工資大約是1700元/月。

國家并不是沒有看到這一問題。為緩解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村教師老齡化和青黃不接的問題,湖北省最近幾年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錄一批“新機制老師”,補充到農村邊遠地區。“新機制老師”實行省統一招考、縣使用制度,進來的既有本縣鄉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也有外縣外省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自2012年開始,湖北省每年給各縣補充“新機制”老師100多個。但從幾年實踐來看,越是貧困邊遠地區,越是留不下這些老師。

2012年確定的年工資為3萬元,缺乏工資增長機制,相對于原公辦老師偏低。相對于外出務工的工資增長,“新機制”老師的失落感則更為嚴重。青年老師普遍認為,“這樣的收入僅夠自己糊口,考慮到結婚、進城買房等,壓力非常大。因此出現了一個流行的說法,“現在當老師,家庭自身要是沒有經濟實力是不行的”,“要有第二職業才行”。另一個問題是非本地老師基本都流失了。非本地老師往往居住在自己的家鄉或者城市里,距離上班地點往往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非本地的“新機制老師”到農村當老師,要么是作為就業的過渡,轉崗當公務員,要么是作為跳板,跳到條件更好的、靠近城鎮的地區。2009年鎮里來了一個“新機制老師”,是江蘇人,在本地考了教師資格證,經過6年時間的“疏通”,通過兩省的教育廳,最終調回了江蘇省。在夏校長看來,“這些應屆大學畢業生一般留不住,還沒有離開的是因為還沒有找到出路。這些外地老師往往上班不到一年,就通過各種渠道離開了,教學時不安心,離開后影響教學安排,小學普遍都不想要這些應屆本科畢業生。”

新進的青年老師流失,補充到的老師數量可能還不足以彌補退休、缺員補員的數量。鼓勵應屆畢業生到農村當老師,并不能解決農村學校教師老齡化問題。從2002年以來全縣的代課老師規模一直沒有變化。全縣代課老師2000名,加上養老保險,每個代課老師財政支出3萬元左右,則縣政府每年需支出6000萬元,這對貧困縣是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

撤點并校仍然是大勢所趨

縣長疑問,“我每年進這么多的老師,怎么代課老師的數量一直都沒有減少?”補充的新老師少,以及青年老師流失可能是一個問題,但農村學校真的缺(公辦)老師嗎?吊詭的現象是,農村老師青黃不接的問題,與農村老師資源使用不足的問題并存。

我們可能聽說一個學校只有一個學生仍在堅持的情況,這比較極端。普遍的情況是中心小學一個年級只有30-40人,教學點一個年級不到20人,不能形成一個教學班規模。比如周村4個年級,全校僅有60名學生,塘村4個年級只有50多個學生,一個年級只有十幾個學生。并且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以及越來越多農民工帶子女進城上學,農村小學的人數將日益減少。十年來,學生數量減少了,但學校數量沒有改變,班級數量也沒有改變,老師的數量就不可能減少。

可想而知,在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情況下,給其配套健全的實驗教室、教學設備是不可能的。配套充足的、質量較高的年輕老師更為困難。相對于城鎮,農村教育說到底是小規模的、數量眾多的教學點難以集聚國家轉移支付的教育資源,從而擴大城鄉教育不平等的問題。因此夏校長說,“要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就需要進一步集中教育資源,撤點并校是大趨勢”。

對于一些專家擔心的撤點并校帶來的“上學遠”問題,夏校長認為寄宿制學校就可以解決。目前白龍小學已經在5-6年級實行寄宿制,學校配套了食堂、標準化宿舍等硬件設施。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可以減少教學點,寄宿所需的投資遠遠少于教學點的投資。寄宿制學校增加的教育支出也完全在農民承受范圍之內。以白龍小學為例,學生寄宿每學期只需要繳納900元的伙食費(住宿免費),如果有校車服務則學生周末往返的車費是200元。由于是貧困地區,其中60-70%的學生可以獲得政府的寄宿補貼500元/人。

有媒體看到了撤校并點政策增加了農民的教育成本,交通不便利的地區,撤校并點后學生只能“跋山涉水”去上學,鄉村教育從“讀不起”的問題演變為“走不動”的問題。在這些輿論的影響下,撤點并校政策被叫停。夏校長認為,這或許能保護農村學生“就近上學”的權益,守住的卻是質量低下的小學教育。“就近入學”不能絕對化理解,不是簡單地在地理上理解為學校在家門口,學生可以步行上學,而是實現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配置,實現農村教育資源相對集中、減少城鄉教育差距。照夏校長的看法,農村小學仍然過于分散,教學點和部分完小的教師和教學資源均比較落后,這是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農民正在為農村缺乏集中的教育資源而付出巨大成本,農村教學點分散、規模小,農村教育條件變得很差,但凡有點經濟實力的農民將孩子送到城鎮的學校,從而形成了超級學校。農村教育水平越差,城鎮中的超級學校就越多。超級學校,不是撤點并校的結果,而是沒有撤點并校的結果,不是政府干預的結果,而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提高子女教育質量成為農民進城購房的主要動因,每個家庭還要留一個勞動力專門陪讀或接送學生,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教育負擔。城鎮中還發展起來一種產業。城鎮居民的家成為農村學生的托管所,一個城鎮居民家庭可以托管5-6個甚至上十個學生,學生平時在這里吃住,由這戶居民負責照料,晚上監督寫作業,每個學生每學期的費用不低于3000元。

一些人認為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和人格教育不利。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普遍的狀況下,寄宿制學校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照顧和有組織的集體生活,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問題。事實上,大部分農村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農民普遍希望學生能夠住宿在學校,由老師代為教育。周村有一所私立學校,涵蓋幼兒園到初中,其中小學學生有200多人。學費每學期3200多元,其中2000多元為生活費,學校專門配有生活老師。村里的私立學校,不可能收取很高的學費,教學質量并不好,一個班級一學期換3個數學老師。吸引農民的并非是私人學校的教學質量,而是私人學校的全封閉管理和寄宿。

實際來看,保留過多的農村學校,就是保留質量低下的農村教育,并沒有實現“就近上學”的原則,相反,學生需要到更遠的城鎮中上學,由家長陪讀、接送、或被送到私人學校,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實際教育成本。寄宿制學校既可以解決“上學難”問題,也能夠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這樣適當的撤點并校,能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降低農民的教育成本,也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探尋到了一條道路。(文中校名與人名均為化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觀察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夜鲁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另类bd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爽爽爽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