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供需的主要作用機制是什么?當前國內外糧食供需形勢如何?是否導致短期和中長期國內外糧食供給出現嚴重短缺?認清這些問題對于更好地保障國內外糧食安全、維持世界經濟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疫情影響機制看,疫情將抑制全球糧食消費,但是糧食生產遭受的負面影響較小。首先,食物需求因收入下降而減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跌入負增長,170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將出現下降。人均收入減少將降低食物消費,包括肉、蛋和奶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其次,石油等能源價格下降,將抑制生物燃料發展,降低特定農產品需求。美國大量使用玉米、巴西大量使用甘蔗生產生物燃料乙醇;歐盟大量使用油菜籽生產生物柴油。然而,全球經濟增速下降導致能源價格大幅降低。根據IMF的國際初級產品月度價格數據,世界石油、天然氣在2020年3月份的平均價格比2020年1月降低47%和22%。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將抑制生物能源產業發展,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20年4月9日公布的《全球農產品供需預測估計》,2020年美國用于燃料乙醇生產的玉米將減少1000萬噸。再次,石化能源價格下降有助于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生產。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若將燃料、與石化能源緊密相關的化肥和農藥等成本計算在一起,約占美國水稻、小麥、玉米和高粱等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25%~34%,所占比重很高。另外,世界主要農業生產大國的農業生產較為分散、機械化程度高和人口聚集程度低,疫情對農業生產體系沖擊相對較弱。最后,各國都極為重視疫情下的農業生產。“民以食為天”,充足的食物供給是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疫情發生后,很多國家都出臺支持政策促進農業生產。
從全球糧食供需變化和預測來看,全球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和其他國際機構的數據,自2012年以來,全球糧食生產穩定增長,供給略高于需求,庫存呈增長趨勢;2019年全球糧食庫存處于近10年來的最大值附近,國際糧價也長期處于低位波動。由于疫情對農業生產沖擊較弱,很多國際機構都預測2020年全球糧食產量依然保持小幅增長。然而,由于食物和工業等需求受到顯著抑制,糧食庫存將繼續攀升。目前,世界農產品價格變化與上述判斷基本保持一致。根據IMF的國際初級產品月度價格數據,在2020年1至3月間,除了大米價格上升10%以外,小麥、玉米、大豆及其他農產品價格都有不同幅度降低,特別是食用植物油、棉花、禽肉、水產品(三文魚)降幅極為顯著。
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糧食生產穩步增長、儲備充足,有足夠的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對我國糧食生產的負面影響有限。根據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預計我國2020年糧食產量將保持小幅增長。
然而,疫情導致食物運輸中斷、恐慌性食物囤積等問題,特別是在部分國家采取貿易限制和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下,部分糧食價格存在短期內大幅波動的可能。受貿易保護影響,世界大米貿易量本來就很小,加之越南、泰國和柬埔寨作為世界重要的大米生產和出口國,實行出口限制將直接影響大米的國際供給,這是導致近期大米價格飆升的重要原因。大米價格的飆升也直接威脅依賴大米進口的國家的糧食安全。
因此,亟須建立全球性的糧食貿易促進與信息共享機制。一方面解決物流中斷問題,通暢全球糧食流通與貿易;另一方面強化全球糧食信息共享,促進國家間的糧食生產與貿易合作,穩定糧食生產和供給,避免不必要的食物出口限制,抑制國際糧食炒作行為發生。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國家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14日 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