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包括農業在內的經濟生活帶來全面沖擊,受恐慌性預期等因素影響部分國家對糧食出口實施限制措施,國際大米價格3月中旬以后一度較快上升,“糧食安全”頻頻再現于主流媒體報道評論標題中。沙漠蝗蟲近來肆虐東非和南亞部分地區,加劇全球糧食安全風險。4月21日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預測,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到2020年底,全球范圍處于糧食危機的人口數量,可能會比2019年增加將近一倍達到2.65億 。近年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有何特點?新冠疫情與國際糧食市場異動對國內糧食供求會產生什么影響?如何看待大疫之年糧食安全問題?
一、疫情前我國糧食形勢概況
糧食安全是指任何時候所有人都有能力獲得充足的維護生命和健康的食物,從一國治理角度而言則強調生產足夠數量糧食并最大限度保障糧食供給穩定,糧食危機則意味著社會成員基本糧食需要得不得滿足以至發生大范圍饑餓危及生存的狀態。糧食安全或危機與個體、地區、一國糧食供求關系特定狀態相聯系,因而討論本文主題有必要了解疫情暴發前糧食供求關系概況。
得益于市場化取向改革釋放的體制創新作用,借助于農業科技進步和現代投入持續增長,輔之以開放環境下國際農業資源利用程度增加,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和供給綜合能力持續提升,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與改善國民膳食結構發揮有力支撐作用。告別“饑荒之國”的歷史記憶,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是我國當代經濟發展轉型階段性成就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這個進程得以穩健推進的基本保障條件。
新世紀初年我國糧食產量由上一輪糧食相對過剩派生周期調減過程結束,此后“12連增”使糧食產量從2003年4.3億噸增長到2015年6.6億噸,形成改革時期第四次糧食供大于求相對過剩。近年政府部分退出最低收購價干預政策,糧食產量改變“連增”走勢保持基本穩定,2015-2019年間國內糧食產量穩定在6.6億噸上下,國內產量加凈進口得到的糧食表觀消費量維持在7.7-7.8億上下歷史高位。人均糧食產量從新世紀初年350公斤上下較低水平,恢復到2008年400公斤以上,2015年上升到480.6公斤峰值,近年維持在470公斤歷史高位 。
我國糧食貿易呈現兩方面特點。一方面谷物進口絕對規模不小,但是貿易依存度很低。過去兩年大米、小麥、玉米等主要谷物凈進口量700多萬噸,加上大麥等雜糧凈進口600-700萬噸,谷物凈進口占國內產量比例2.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大豆進口持續超預期增長。90年代后期變為大豆凈進口國,2000和2010年凈進口規模分別超過1000萬和5000萬噸,2015-2019年在8200-9500萬噸高位波動 。大豆加工品豆粕是家禽家畜飼料重要成分,大豆大規模進口節約了國內耕地和水資源,有助于國內動物生產和國民膳食結構改善。當然,大豆貿易依存度很高,也意味著萬一大豆國際貿易面臨較大擾動,我國將面臨調整壓力。
糧食庫存吞吐是應對糧食供求短期沖擊的重要手段。2015年前后第四次糧食相對過剩高峰時期,糧食庫存總規模估計高于全年消費量 。近年隨最低收購價格回調過量庫存有所釋放,不過庫存占年消費比例可能仍在80%以上 ,處于數倍于國際通常安全標準的高位。糧食過量庫存規模較大顯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目標在減本增效方面仍有相當改進空間,然而目前超量庫存對穩定大疫之年糧食安全提供現實支持。
筆者十幾年前提出,隨著以供給側絕對短缺匱乏為特征的傳統糧食安全問題得到解決,改革開放時代我國糧食安全內涵發生歷史性變化。三點原因至關重要。首先是改革建立以確認農戶家庭承包制土地制度,構建適應農業經濟規律和特點的農村微觀組織架構,放開價格管制,鼓勵要素流動,引入市場機制。其次是在市場取向的農業改革政策環境下,中國農民整體勤勞努力與聰明善學的優良素質得以淋漓盡致發揮。再次是農業現代投入增長發揮不可或缺作用,如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復合肥料投入、農村用電量、地膜覆蓋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業R&D投入等成倍甚至數倍增長 。
二、疫情對國內糧食供求影響
沖擊力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去年底發生以來已先后在中國與很多國家造成當代空前的公共衛生危機,并對包括主要經濟體在內很多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影響。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美國與歐元區經濟增速分別為-5.9%和-7.5%,全球經濟萎縮3%。全球經濟面臨戰后最嚴重衰退風險。
新冠疫情對糧食需求和供給都可能產生沖擊影響。經驗觀察顯示,疫情時期需求結構和總量都發生顯著變化。在糧食和食物需求結構方面,表現為外出餐飲需求大幅下降 ,在家做飯的個人和家庭比例大幅提高,電商網絡消費零售方式趨勢性變化進一步加強,對方便速凍食品需求大幅增長 。主要受未來不確定預期影響,加上疫情高強度防控期間人們居家飲食習慣改變,糧食和食物囤貨短期需求大幅增長。2020年一季度我國糧油、食品類零售額達385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6% 。
疫情對糧食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供給側。首先需指出疫情沖擊經濟具有行業對象分布特征。就城鄉比較而言,人口數量眾多與人際交往頻繁的大城市,與相對地廣人稀鄉村比較,疫情蔓延風險與經濟受沖擊程度較大。就不同產業而言,疫情對服務業影響通常最大,對工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影響次之,對農業影響較小。在農業內部,疫情對收入和價格彈性較高、對物流及時性依賴度較高的鮮活時令農產品,如水產、家禽、蔬菜、瓜果、花卉等沖擊較大,對彈性較低、生產周期較長、可儲存性較強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影響較小。疫情影響這些結構性特點,決定了一些大城市某些服務業在疫情防控最緊張期間“停擺”現象,不大可能在糧食生產場景再現。
依據相關經驗觀察,疫情沖擊糧食生產與直接影響可能藉由以下渠道發生。一是在疫情最嚴重防控最嚴厲階段,各地農村比較普遍實施封村封路防控舉措,農業勞動者去農田耕地工作受到限制。二是化肥等農用物資投入品供應如因疫情對物流沖擊難以正常供應,也可能影響糧食生產。三是疫情對家禽家畜、農村副業(如農家樂)、外出打工等方面沖擊拖累農民可支配收入,有可能使農民安排糧食生產時面臨資金困難等等。從國內年初以來具體情況看,由于疫情較快得到控制,疫情前農業基礎條件和農民收入情況比較穩健,政府針對上述影響已實施一些調節政策,因而總體看影響應有限。
就全球某些局部范圍而言,疫情可能會顯著加劇糧食安全風險。如在一些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中東某些經濟基礎薄弱或經歷政局動蕩甚至戰亂國家,如疫情進一步惡化拖累農民收入并影響糧食生產的潛在負面影響不容低估。4月21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戴維?比斯利指出:封禁與經濟衰退會導致海地、尼泊爾和索馬里等國海外匯款收入急劇下降,占埃塞俄比亞出口收入47%的旅游業會遭遇重創,油價暴跌會使蘇丹這樣98.8%出口收入來自石油國家遭遇巨大困難 。這些國家如出現農民收入大幅下降甚至農村經濟蕭條,很可能加劇其糧食生產困難和危機風險。
三、疫情對國際糧食貿易影響
疫情影響糧食安全另一渠道是國際糧食貿易可能受到出口國貿易限制措施沖擊。疫情全球大流行后,少數國家先后出臺對部分糧食、蔬菜和動物性食物出口限制措施。最早是越南宣布從3月24日禁止糧食大米。同日印度開始在全國范圍實施21天“封城”措施,大米出口也因封鎖限制而暫停交易。3月26日泰國宣布禁止出口雞蛋7天。31日俄羅斯宣布從4月1日到6月30日,對非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實行700萬噸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谷物出口配額限制,同日歐亞經濟聯盟其它四個成員國宣布部分谷物和食物出口限制措施 。截止4月15日,已有十幾個國家實施了不同形式糧食和食物出口限制措施。
就上述出口限制國在國際市場相對重要性而言,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的小麥出口國,2017年全球占比22.7%。同年印度和越南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三大米出口國,全球占比分別為25%和14%。此外其他國家出口占全球比例大都比較小。初步匡算,十幾個實施出口限制國家糧食出口總規模接近1億噸,占世界糧食出口近五分之一,其它主要糧食出口國如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沒有實施限制措施。就受影響較大的大米貿易而言,我國2012年以來年進口大米200-300萬噸上下,近兩年年度出口200多萬噸,進口主要用于調節地區余缺。據有關部門官員透露,我國大米庫存相當于全年消費量。國際大米市場波動,對我國不會造成實質性糧食安全影響。
從有關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措施動機看,印度據稱是由于封國令導致國內大米加工和港口物流難以正常運轉,更多國家則是擔心疫情引發國內糧食短缺。一國政府重視國內糧食供給穩定是合理的,問題在于依據對疫情影響糧食生產的實證分析,限制糧食出口措施是否有必要。糧食等農業生產特征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統一,自然再生產是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生活機能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會受到病毒和疫情影響。就社會再生產環節而言,上述討論顯示,受疫情沖擊經濟行業對象結構分布規律決定,除了少數農業基礎特別薄弱和社會不穩定甚至面臨戰亂國家外,疫情現實影響其實比較有限。
世界糧食產量約六分之一通過國際貿易成為非產地國人口糧食供給來源,因而維護國際糧食貿易體系正常運轉對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近期積極變化是,4月中旬以來國際社會通過區域 和多邊機制 就穩定國際糧食貿易協調溝通取得初步成效,維護糧食貿易正常秩序成為普遍共識,有的國家如越南已經取消早先禁止貿易措施。相關形勢演變仍存不確定性,然而從目前情況觀察,如果全球疫情不發生超預期惡化,國際糧食貿易失序風險有望得到控制。
四、初步小結與政策應對
疫情前所未有沖擊顯著增加了全球范圍糧食安全壓力,局部區域糧食危機風險上升。我國由于多方面有利條件,有能力保障國內糧食和食物安全。首先我國疫情前多年穩定的6億噸以上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加上遠超通常安全水平的糧食儲備庫存規模,構成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目標的基本條件。其次就國際貿易依存度風險而言,我國主要用于飼料的大豆進口規模很大貿易依存度很高,然而大米、小麥、玉米等基本谷物自給率在98%以上,因而即便出現國際糧食貿易較大異動仍能比較從容調整應對。再次我國較早舉國動員防控疫情并較快取得成效,政府適時出臺糧食和農業春耕生產協調支持政策,目前糧食春耕播種進展情況較好。
4月17日最高層提出當前經濟工作“六保”方針,其中要求確保糧食和能源供應安全。為此要切實貫徹落實現有穩定糧食和農業生產政策,確保今年糧食生產穩定和豐收,兼顧糧食安全與庫存調減目標。核查糧食儲備庫存減少統計誤差,在提高糧食庫存信息精準度基礎上,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運用庫存調節供求。作為最大新興經濟體,我國要繼續參與引領雙邊、區域、多邊國際合作,發揮我國特殊優勢為全球疫情防控大流行做出貢獻。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協調,在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前提下適度擴大過量糧食庫存出口,為維護國際糧食市場穩定發揮大國正能量。
作者簡介:盧鋒,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對人民幣匯率、國際收支失衡、資本回報率、產能過剩、就業轉型、糧食安全等問題進行過專題研究,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幾十篇論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銀行業雜志》2020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