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合村并居”運動,有人讓我寫篇短文,說是要給農民和鄉村干部看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于該運動本身,我沒有什么要特別寫給農民和鄉村干部的,原因有二。
其一,我想說的,尤其是“合村并居”的利弊和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影響,農民和鄉村干部都知道,只是他們也常感無奈。
其二,我有點議題疲勞,因為“合村并居”并不是什么新的故事,是十幾年前就已開始的“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延續。賀雪峰教授關注此事已一月有余,我一直知曉,但少有參與討論的沖動。因為,這事情本身并不復雜,正如北航博士所言,判斷此事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識就行。
我看到的一些“合村并居”的圖片和視頻,與2010年前后在一些鄉村看到的“增減掛鉤”現實一樣。我團隊在10年前就已經針對“土地增減掛鉤”做了一些研究。
昨日還把2012年撰寫的一篇學術論文壓縮推出,題目是《拆村并居及其發展主義邏輯——“被上樓”的農村、農民與農業》。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增減掛鉤”政策一經出臺,立刻成為一些地方破解土地瓶頸的“金鑰匙”,成功地“找到了地”。二是“增減掛鉤”政策出臺后,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三是失去庭院后,村莊生產生活空間被壓縮,村莊文化和村莊共同體受到了沖擊。四是“被上樓”的農民生活成本增加,收入來源減少,鄉土社會歸屬式微,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減弱。五是農民居住在小區,對農業生產帶來不便,掛鉤出來的復墾土地質量不高,國家的糧食安全未必因此更有保障。六是“增減掛鉤”為地方或資本帶來利益,但給農民卻帶去了風險和負擔。七是“增減掛鉤”政策背后服務的是唯經濟增長的發展主義邏輯,忽視了發展還應該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因素,發展主義的現代性追求將農村問題化,從而為改造農業、農村與農民建構了合法性。八是建議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賀雪峰教授持“小農立場”,我也持“小農立場”,但我們倆的邏輯十分不同(這里暫且不論)。然而,我想特別說明的是,不要把“小農立場”說成是酸酸的鄉愁。我們都知道,社會要進步,地方要發展,農村和農民都要發展。我們也知道農民并不排斥現代化,你看他們把現代通訊技術玩得,一點也不比文化人差。
因此,審慎對待“土地增減掛鉤”和“合村并居“這樣的大運動,根本不是否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更不是否定發展的重要性。在條件合適和農民愿意的情況下,開展“土地增減掛鉤”和“合村并居”可以產生積極作用。但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給社會公平、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等其他方面留以足夠的空間。
其實,“小農立場”無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鄉村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強調的是在農村發展中,要以億萬農民的利益為主要出發點來制定政策、設計項目、評價成就。
有人或許會認為農民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這是在以自己的一套價值和標準去衡量農民。其實,不同群體的價值標準常常差異巨大,我們無法用某一個群體的價值追求和倫理邏輯去理解、指導或要求另一個群體。就如我們無法用經典文化去理解和指導民間文化一樣,我們也不能以企業家的邏輯去要求農民的生計和生產活動,它們是非常不同的系統。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常常是無法通約的,正如下面這個故事所表達的。
一位老太太帶著她的貓在馬路上散步,突然一個男子開車疾駛而來,把貓給撞死了。男子連忙停下來,抱歉地說:“大娘,我愿意補償您。”“那太好了,你捉老鼠的本領怎么樣?”
回到本文緣起,即給農民和鄉村干部寫篇短文。我想還是分享幾段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論述吧。
“我國小農生產有幾千年的歷史,‘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村落會集聚更多人口,一些自然村落會逐步消亡,這符合村莊演進發展規律。關鍵是要做到規劃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縮減、哪些村做大,都要經過科學論證,不要頭腦發熱,不顧農民意愿,強行撤并村莊,趕農民上樓。”
“鄉村振興不要搞大拆大建,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要多聽農民呼聲,多從農民角度思考。”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農民的土地不要隨便動。農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鎮待不住,就容易引發大問題。這在歷史上是有過深刻教訓的。這是大歷史,不是一時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