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必良:重構國家農業安全觀

[ 作者:羅必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1-03 錄入:王惠敏 ]

農業面臨新的挑戰

從非典型肺炎、到埃博拉、再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非洲蝗災、美國加州大火、到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再到澳大利亞叢林大火,表明全球已經進入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頻發的時代。農業內在的高自然依賴性、弱產出連續性、短產品貯存期和低需求可控性,使其極具易損性;而在公共安全風險疊加的情境下,農業所遭遇的損傷將首當其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與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更是使農業面臨的壓力雪上加霜。產業弱質性、公共安全事件、國際貿易格局扭曲所形成的沖擊態勢,將使得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由于傳統農業競爭力的定位側重于通過農產品國際貿易來保持貿易順差或者平衡,所以往往強調采用低成本與差異化策略獲取競爭優勢。重大生物性安全事件與災害引發的交通阻隔、經濟封鎖與貿易鏈斷裂,不僅會使得農業的“兩種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配置,“兩個市場”也無法得到有效對接,結構性短缺無疑會成為國家農業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必須賦予農業競爭力新的內涵,即抵御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維持國內農產品市場供應的穩定和農戶生計可持續,從而提升國家農業安全的保障能力。

中國是農業大國,更是人口大國,面對自然、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的巨大不確定性,必須更加堅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農業安全底線。中國農業競爭戰略思維需要從低成本策略轉向低風險策略,不是單從經濟成本考慮貿易贏利性,而是從政治成本來考慮國家風險性。同時,也需要從差異化策略轉向完備化策略,不是單從比較優勢考慮國際分工,而是從供應鏈斷裂來考慮國內供給的產業完整性。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標志性事件,對于國際農產品市場以及農業競爭,應該具有拐點意義,并由此重構國家農業安全觀。

戰略性思維轉換:從競爭力轉向安全觀

在自由貿易格局中,農業競爭策略表現為“優勝劣汰”;在不確定性情境下,農業政策的取向則是在競爭扭曲格局中“獨善其身”。在重大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頻發的新常態中,中國農業競爭力的基本策略,不在于如何提高競爭力,而是如何提高防御力;不在于如何謀求某個時期或階段的可贏利性,而是要如何謀求自身能力建設的長期可持續;不在于為了如何獲得“收益最大化”,而是追求“風險最小化”與“安全最大化”。其核心線索是:以產品安全為基礎、以生態安全為紅線、以社會安全為底線、以動態安全為目標。

產品安全,涵蓋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農業最基礎的功能即為產品與要素供給保障,本土市場的產品安全是構筑農業競爭力的前提和基礎。其中,數量安全表現為:一是糧食安全,始終保持絕對的糧食自給率以避免糧荒等危機事件的發生;二是營養安全,以維持人體所需營養元素供給為參照,構建完備的種養結構體系,保障營養自給率。質量安全則表現為:一是減少種養活動中的化學品用量,包括農藥、化肥和獸藥減量等;二是降低食品加工中的各類添加劑用量,同時強化清潔生產流程,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健康危害。

生態安全,涵蓋資源保護與環境修復。農業對資源和環境具有高度依賴性,維護農業的生態安全是構筑農業競爭力不可逾越的紅線。一是提升土地、水等重要資源的利用效率,避免無序利用與浪費;二是降低農業源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土壤重金屬富集、水體富營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三是強化農業的固碳、保持水土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元功能價值。挖掘農業的多元功能價值及其收入流,意味著維護生態安全并不必然以犧牲農業效率為代價。

社會安全,涵蓋農民安居樂業與社會長治久安。農業發揮著重要的社會穩定器功能,而保障社會穩定是農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底線。這就要求保障農業從業者的生計可持續,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并謀求農業產業附加值的提升,增強農業吸引力。同時,強化農村基層治理,保障農村社會穩定、有序與和諧。

動態安全,涵蓋康養價值與人文價值的提升。農業可持續的動態安全,依賴于產業盈利能力的提升,需要著力于挖掘農業的其他價值功能,開發出功能型產品以及多元服務形態。從“生產農業”回歸“生命農業”,從“產品農業”回歸“情感農業”,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通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康養、品牌農業與情感消費,不僅有助于農業功能型產品的開發與價值實現,而且能夠有助于農民在獲得產品性收入同時獲取更多的功能性收入。

保障農業安全的基本策略

立足于新的安全觀,保證供給、激活動能、相機競爭、化解風險,應該成為我國農業政策選擇的基本策略。

“保一塊”:立足本土市場需求健全種養結構,保證糧食和營養供應自給。中國本土農產品消費市場廣闊,而出口農產品卻長期處于國際供應價值鏈的低端。與其將有限的農業要素稟賦用于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輸出至國際市場,不如著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更好地滿足本土市場需求。中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轉變,直接的主糧消費量略有降低,肉、蛋、奶的需求顯著增加;頻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進一步促使消費者開始偏好消費環境友好的農產品。因此,潛在的結構調整包括兩個維度,即在完全保障口糧自給自足的基礎上,一方面發展充分支撐本土居民營養需求的種養品種體系,另一方面發展環境友好、健康有益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體系。

“活一塊”:立足小農家庭經營深化農業分工,激活農業專業服務市場。生產性服務市場的發育,依賴小農戶規模化、專業化與組織化的連片經營。由于連片種植與外包服務并不觸及交易費用極高的農地經營權流轉問題,因而能夠顯著降低農業經營的租金成本。更重要的是,農業的代耕、代管與代營,可以通過迂回投資引入現代生產要素與企業家能力,培育多樣化的新型經營主體,改善服務規模經濟性,既降低農戶的經營成本,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也助力農業多元功能開發、產業鏈延伸與新業態拓展,促進三產融合與鄉村產業振興。必須將農業的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農業的產品生產與功能開發放在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

“拓一塊”:立足農業多元功能避免低端競爭,拓寬務農的利潤增長空間。基于農業人文和康養功能的拓展,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的附加價值。農業的人文功能表現為對中華悠久農耕文明及其演進歷程的傳承與發揚,以及對鄉土風情、家鄉風味的留存與傳遞。農業的康養功能則表現為優渥的農業和農村生態,可以緩解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和慢性疾病危害。農業多元功能的挖掘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功能性收入,分享價值鏈收益,而且能夠由此增進農民對農業風險的抵御力,增強中國農村社會的穩定性。盤活農村資源、挖掘功能紅利、活躍鄉村經濟、拉動城鄉消費,將助推中國經濟投資拉動型向內需推動型的戰略性轉變。

“爭一塊”:立足農業產能基礎利用海外市場,爭創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在充分保障本土供應的前提下,可以集中若干優勢產能,如具有明顯成本優勢的蔬菜和水果品種,充分借力海外市場,消化正常時期的剩余產能,獲得外匯收入并且增進出口農業經營主體的盈利機會。同時對不具備良好資源稟賦的品種、資源消耗密集的品種以及市場需求旺盛的品種,利用海外市場來彌補產能不足,且特別注重同上述品種的豐產區建立起多邊化、多渠道、穩定的合約關系或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以保證特殊時期供應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防一塊”:立足貿易環境監測建立預警體系,預防重大安全事件的沖擊。密切注視國際市場供給和需求狀況的變動情況,構建起完善的風險應對機制,對突發的、重大的貿易環境變動做出及時和恰當的響應。過往環境監測偏重于國際市場,而相對忽視國內市場。伴隨信息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國際環境的變動可能迅速引發本土消費市場的響應,從而造成國內供需格局的顯著改變。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媒體對國外糧食出口禁令的報道,引發國內局部地區的恐慌性糧食囤積。當恐慌情緒不加控制地通過網絡平臺渲染和傳播,不具備信息甄別能力的消費者可能采取跟隨策略,從而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貿易環境的監測與響應機制需要兼顧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

作者簡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2 | 五月天偷拍视频久久 |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 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