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湖南日報專訪|陳文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主線與重點任務

[ 作者:陳文勝 奉清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2-24 錄入:王惠敏 ]

——訪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陳文勝

微信截圖_20220224100639.png

《湖南日報》2022年2月24日 06版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22日發布的、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聚焦鄉村振興。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湖南如何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格局,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就此采訪了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陳文勝教授。 


1.應對風險挑戰,必須守牢防返貧與糧食安全兩條底線 

  湖南日報: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之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三農”工作亦然。那么,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三農”工作所面臨的形勢任務,從國家戰略全局出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守的底線是什么?

  陳文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農業基礎地位的這種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戰略作用更加突出,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更加不可動搖。中國全面現代化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農業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后院和安天下的戰略產業,也必將持續發揮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作用。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強化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守牢防返貧與糧食安全兩條底線,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從根本上把握有效應對的主動權,確保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嚴格按照“四個不摘”總體要求,及時延續、優化、調整幫扶政策,確保政策連續穩定,對抽查、普查和考核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查缺補漏、動態清零,堅決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好、拓展好,不斷筑牢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

  保障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要堅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在數量上要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大力擴種大豆和油料生產;在耕地保護上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和生態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確保“藏糧于地”的戰略落實到田間地頭;在保障上要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畜禽水產和蔬菜的有效供給。 

  2.促進共同富裕,必須突出農民增收的“三農”工作主線   

  湖南日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我們要怎樣把握這一要求?

  陳文勝: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農民長期占人口絕大多數。可以說,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此,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是黨的重要職責使命。

  從歷史的新方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全新判斷,來突出農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隨著農民的絕對貧困問題首次得到歷史性解決,中國社會進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我們知道,全面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當前,盡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總體上在不斷提升,但整體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脫貧地區發展基礎薄弱,受經濟下行壓力、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大。因此,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工程,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工程。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面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如果農民收入得不到增加,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不僅實現共同富裕將成為一句空話,而且鄉村振興也難以順利推進。因此,必須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來抓,成為統攬“三農”工作的主線。

  3.縣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焦點,要把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戰場。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推進農村發展動力變革,是經濟轉型有效突破口

  湖南日報:去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記者觀察到,這次中央一號文件14次提到“縣域”,前所未有。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縣域發展在當前的重大戰略意義?

  陳文勝: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部分國土在縣域,絕大部分人口在縣域,縣域不僅是全面現代化的重頭戲,更是決定著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不以城鄉融合發展激發縣域的改革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突破已有發展模式,尋找新的動力源泉加速轉型。縣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焦點,因為不僅存在縣域內的城鄉二元明顯差別,而且存在與大城市之間的城鄉二元根本差別,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內循環的暢通。如何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農民富裕富足,最大難點在縣域,重點和著力點也在縣域。可以說,全面現代化最繁重的任務集中在縣域,國內大循環最艱巨的任務集中在縣域。顯然,中國縣域具有遼闊的區域空間和生態優勢,是最大的潛在內需市場,是最具活力的戰略發展空間。

  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推進農村發展動力變革,是經濟轉型的有效突破口。怎樣突破?需要著力解決縣域層面各類主體發展不平衡、小農戶分享農業現代化成果不充分、農民增收渠道拓展不充分、城鄉資源配置不平衡、農民權益享受不充分等現實難點與堵點。需要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進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對接,推進農村發展與城鎮發展對接,推進農村資源要素與城市資源要素對接,推進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對接,使鄉村優美環境、人文風俗、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等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城、鎮、村三者的功能分工與互補,優化城鄉空間的區域布局,在推動縣域工業化、城鎮化中培育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以此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動機”,不斷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于建立健全最廣泛公正的城鄉權益共享機制,完成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的城鄉融合發展歷史答卷,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4.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當前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

  湖南日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湖南在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農村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毋庸諱言,鄉村振興也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全面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湖南需要破解哪些現實難題?

  陳文勝:我認為,我省需要破解如下幾個方面的難題:

  一是農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民增收形勢依然嚴峻。農業結構性矛盾依然是湖南農業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也是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瓶頸。調研發現,湖南大宗農產品供大于求、農產品同質化競爭的狀況至今沒有得以根本性改變。各地農業產業的重心仍然在第一產業,農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發展緩慢。一些產業在全省無序全面推廣,造成了區域主導產業結構同質化問題突出。而農業結構性矛盾嚴重影響農業的效益,最終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可以這樣說,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農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

  二是要素支撐明顯不足,政府與市場關系不太順。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是“人、地、錢”。從“人”的要素看,經濟發展落后的鄉村往往存在一個怪圈,一方面人才極缺,普遍存在著后繼乏人的現象,另一方面又設立身份、年齡、學歷等諸多條條框框,加劇人才的匱乏以及人才匱乏導致的經濟落后。從“地”的要素看,現在建設用地存量少,新增建設用地難度較大。從“錢”的要素看,農業產業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風險大,金融機構投入積極性不高,工商資本觀望居多,農民自身資金不足;而政府在財政減收的情況下穩定“三農”投入也是現實難題。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干預農民具體的經營行為和生產行為,導致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出現脫節,影響了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造成政府越位與市場缺位問題突出。

  三是綠色鄉村發展理念不強,村容村貌管理機制不全。隨著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加快推進,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鄉村環境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污染防治缺乏相應的投入保障機制,導致一些地方環境治理流于形式。同時,一刀切的工作機制滋生急功近利行為,規劃管理滯后難遏農民無序建房,土地利用碎片化導致村莊建設布局與村容村貌凌亂,傳統老屋與文化地標的保護機制缺失使得村莊人文個性漸失,經濟發達地區的村容村貌特色遠遠遜色于偏遠少數民族地區。

  四是文化建設突出留住“鄉愁”不夠,因地制宜傳承提升鄉土文化不力。主要表現在鄉風民俗在強勢都市文明沖擊下逐漸衰落,鄉風文明建設忽視久久為功導致短期行為盛行。個別地方移風易俗存在簡單地廢舊立新、不分青紅皂白地把鄉村傳統習慣認定為陋習的現象,沒有全面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留住“鄉愁”的鄉村文化振興要求。如婚喪等百年相承的鄉風民俗,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極為莊重神圣,是普通農民的生命尊嚴與價值所在,個別地方卻對此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沒有突出“鄉愁”的歷史文脈傳承與提升,要么簡單翻版鄉土文化,要么對地方傳統文化強制現代化,土不土、洋不洋,不倫不類,引發鄉村傳統文化的危機。

  五是農民首創精神發揮不夠,基層治理自主性不高。我認為,鄉村基層治理不僅僅是構建秩序,更重要的是要激發農民的首創精神,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但個別地方在具體工作中沒有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和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的關系,只強調長官意志的頂層設計,缺乏群眾路線的問計于民,導致農民處于服從與被支配的地位,逐漸喪失了自主能力和首創精神,也影響了鄉村社會的民主秩序,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5.鄉村發展要著力推進區域特色分工,“做優一桌湖南飯”

  湖南日報: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做優一桌湖南飯”。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非常豐富,如何以此為導向,著力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

  陳文勝:湖南既有丘陵與山區,也有大江大湖和平原,地理結構復雜,呈現出農業發展區域差異性與發展路徑多元性。而全省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尤其是山區人均只有三、四分地,這不僅是湖南農業發展的最大短板與最大約束,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這就需要立足于當前城鎮化發展、人口老齡化、人工智能發展、生態雙碳目標等宏觀發展大背景,從湖南農業發展的結構性困境出發,圍繞農產品消費結構性變遷導致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農業生產南退北進變遷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湖南農地資源先天性局限的人地結構性矛盾、農業空心化與勞動力老齡化導致的城鄉結構性矛盾等基本問題,來研判湖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與突破路徑。

  這就需要基于湖南特有的人地關系、地理稟賦、資源環境,通過技術效應與分工效應實現人工智能賦能,通過結構效應與空間效應實現地域資源賦能,通過生態效應與低碳效應實現綠色生態賦能,以舌尖上的美味“湖南飯”為導向,以精細農業為引領,推進區域特色賦能,使農產品品種結構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適應優質化、多樣化、分層化的消費需求轉變,適應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市場差異性需求。要進一步明確全省各農業區域板塊的區域分工,全面優化湖南農產品品種的區域結構,形成區域特色化、差異化的農業生產分工布局,避免區域農業同質化惡性競爭,助推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6.要用大歷史觀來審視中國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鄉村建設須突出留住“鄉愁”,彰顯湖湘鄉村風情

  湖南日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湖湘文化源遠流長,無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優勢所在。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留住“鄉愁”?

  陳文勝: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需要用大歷史觀來審視中國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只有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根在鄉村,才能更好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與方向。

  在“鄉村文化振興什么”與“鄉村文化誰來振興”“鄉村文化怎么振興”的問題上,須順應鄉村文化的演進規律,傳承鄉土地方本色。不僅要讓現代文明融入到鄉村的日常生活,發揮對鄉村文化的引領作用,而且要包容鄉土文化的區域差異性和發展多元性,實現鄉村文化由農民所創造又為農民所需要,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創造者、受益者。這樣,積淀深厚的鄉村文化才有可能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源頭活水。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基層政府要讓農民唱主角,全方位鼓勵農民大膽實踐創造,增強農民的文化主體意識,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民真正自信起來。我們知道,有尊嚴、有自信的農民,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幸福與富強的鄉村,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才有可能建立幸福與富強的中國。

  鄉村發展的差異性與多元性,不僅體現在自然環境方面,更體現在地域人文元素方面。建立在不同地緣、血緣、親緣基礎上的民居、族譜、祠堂、祖墳、古樹、牌坊、石碑、石橋、村道等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各自獨有而無法逆轉的歷史記憶,具有不同的過去、不同的現在以及不同的未來。因此,要充分尊重村莊的風土人情,突出地域人文元素,把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和挖掘人文資源,作為人居環境與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重要內容,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和人居環境治理的目標管控約束機制,留住綠水青山,留住鄉愁。

  具體怎么辦?一方面,建立村容村貌建設的目標清單管理制度,明確各方的職責與權限,對于符合村容村貌整體規劃的,列出正面清單。由縣級政府提出指導性原則和可供農民多種選擇的民居設計圖,使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符合村莊與村民的實際需求。列出明確的負面清單,禁止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加強村莊古樹、古橋、古井、老屋等的保護與修繕,把村莊古跡打造成彰顯村莊個性的標志,彰顯村容村貌的個性特色。另一方面,強化對無法降解環境污染產品進村入戶的目標管控,確保鄉村環境從源頭上得到根治。全面增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生態建設保護等方面的綠色節能新技術和裝配式建筑推廣應用,倡導打造節約成本、生態環保和具有鄉土氣息的村莊公共空間,推進鄉村生產、生活、消費綠色化,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7.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要把握好“是否符合農民意愿,是否有著堅實的民意基礎,是否維護了農民利益”等原則問題

  湖南日報: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如何領會和把握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

  陳文勝: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和支持農民在鄉村社會當家作主,確保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服從農民需要、交由農民決定,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直接體現到農村基層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全面解放農村生產力中“人”這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躍的因素,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性條件。因此,必須以農民群眾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的根本尺度,對農民的法定權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給廣大農民以充分的話語權、自主權,才能把握好“是否符合農民意愿,是否有著堅實的民意基礎,是否維護了農民利益”等原則問題,真正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保證鄉村振興不偏離正確方向。尊重農民意愿進行民主決策,需要上上下下反復協商,表面上效率很低,但程序正義保障了決策結果的正義,帶來社會的公信力也使執行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否則,農民就難以認同,相應的工作就難以推動,即使強行推動也會事倍功半。


相關閱讀:

湖南日報|對話陳文勝:進入向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發展階段

湖南日報|陳文勝:疫情之下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的方向及重點

湖南日報|陳文勝:釋放改革紅利 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湖南日報|陳文勝:品牌建設是湖南農業結構優化的突破口

湖南日報|陳文勝: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综合自拍一区首页 | 亚洲精品免费福利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