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武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在高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按照“城鄉規劃、建設、教育、醫療、養老、供水、客運、治理、人才一體化建設”路徑,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鄉村振興實踐之路,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武岡市城東片區鳥瞰圖
一、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
圍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湘西南明珠城市、邵陽西部生態圈中心城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市、鄉村振興樣板示范區”的城市定位,把牢規劃“方向盤”,牽住規劃“牛鼻子”,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區域協調、堅持城鄉融合,協同推進實現多規合一。
武岡市灣頭橋鎮區域規劃空間布局合理
一是成立工作專班,統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2020年,成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統籌編制《武岡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武岡市各鄉鎮總體規劃(2020-2035)》《武岡市市域村莊分類與布局》《299個行政村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等,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建立了區域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二是堅持共享發展,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空間結構。以“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為原則,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產業發展、人口社會等因素,塑造規劃形成規模合理、功能完善的“一核兩翼三中心鎮五示范鎮百特色村”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基于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空間特色,以“云山、天子山為自然屏障的一軸兩屏三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創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
武岡市迎春亭街道荷塘村
三是圍繞產業發展導向,引導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依托自身資源和比較優勢,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以武岡經開區、城西商貿物流園、臨空經濟區為主體,沿省道S336、國道G241為發展主軸,將全市劃分為中部農工商旅綜合經濟區、中南部輕加工基地及農旅基地、東部農林及鄉村旅游區,以周邊多個農業產業園、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基地為補充的“一核兩軸三區多點”的整體產業結構。
武岡市工業園區
四是以完善全域基礎設施為抓手,統籌構建城鄉生活圈。明確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中心村分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分級分區建設布局了一批優質基礎教育資源、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設施,采取差異化配置實現了教育設施均等化,構建了統籌城鄉、立足基層、協作有序、特色突出的公共服務體系。
五是積極推進增減掛鉤、探索城鄉用地市場機制。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實施、權責一致、尊重民意”的原則,在完成農村居民點整理補充耕地任務的基礎上,按照“先墾后用”的模式,探索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試點 。
二、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堅定不移加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力度,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以百姓廣場為中心的經濟、生活新商圈
一是加快擴容提質步伐。根據“一園一山一鎮一城一基地一中心”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思路,積極拓寬了東部工業園區,強化以百姓廣場為中心的北部商住圈建設,拓展以旅游配套服務產業為主、商住小區為輔的南部,城區面積不斷擴寬、功能逐步完善、品位日漸提升,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與日俱增。2021年,建成區面積達24.2平方公里,城區城鎮人口24.8萬人,城鎮化水平達48.95%。
二是加強城市路網建設。大力推進路網建設,新建新東路等6條城市道路,武岡大道等3條城市干道全面升級,樂洋路等背街小巷全部建成,九縱九橫路網、城市一環線即將形成。截止2021年,城市道路總長度161公里,道路面積38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2.59平方米。
貫穿武岡東西的武岡大道
三是共享市政公用服務設施。堅持對水、燈、氣等市政公用設施內提素質、外延服務,盡力實現市政公用設施進步成果城鄉共享,有效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四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投資3.7億元,新建(改造)新東西路等排水管網47公里,城市(星威)污水處理廠提質改造工程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第二污水處理廠試水運行,污泥無害化處理工程和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鄉鎮污水處理項目總投資2.3億余元,已完成鄧元泰、灣頭橋、龍溪鎮、鄧家鋪等4個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改善了5萬余名農村居民生活居住環境。
五是保障城鄉居民住房。城區以城市更新工作為切入點,2020年以來實施老舊小區項目26個、棚戶區改造申報項目43個、商品房樓盤21個,解決了3萬余人的住房問題,有效提高城區居民生活質量。農村以危房改造為著力點,創新“五統一”模式、“四步走”辦法,近年來共投入資金3.47億元,完成危房改造12910戶,入住率100%,受益群眾4萬余人。
灣頭橋鎮六家鋪村街道
灣頭橋鎮六家鋪村原義夫村危改戶劉小梅住房
三、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
武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崇教善教”的優良傳統。為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一體發展,武岡在全面薄改的基礎上實施新一輪薄弱學校改造,簡稱“新薄改”。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武岡實驗中學
一是健全三項機制,把優先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健全領導機制,解決怎么重視的問題。出臺工作方案,成立指揮部,明確責任,建立市政府牽頭,教科、發改、財政、國土、建設等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健全投入保障機制,解決資金從哪里來的問題。全市新薄改項目建設資金以中央、省級下撥的專項資金為主,本級財政兜底配套,所有項目的資金來源按原來撥付方式不變。到目前為止,全市已解決缺口資金10000萬元。
健全統籌推進機制,解決誰來落實的問題。將新薄改工作納入鄉政府及有關單位的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通過層層召開推進會,積極簽訂責任狀,實行部門聯動,開展考核評比,壓實各級責任,確保取得實效。
“新薄改”后的龍溪鎮明德小學
二是緊扣四個環節,把精準策略融入整個薄改。摸清底子,找準缺什么。對照全面薄改的20條底線標準,層層組織調查,逐校開展摸底,做到一校一特精準發力。精準規劃,弄清補什么。建立薄改項目庫,明確彌補的缺口途徑時間安排和資金來源,制定改善薄弱學?;巨k學條件的時間表、路線圖,確保項目有序的推進。注重方法,弄懂怎么做。堅持“四統一”即“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建設、統一指揮”,按照“四步走”(即“學校規劃設計——教科局評定把關——鄉鎮組織建設——指揮部監管”)的工作步驟推進實施。
武岡教育獲得全國級全省先進縣(市、區)
三是嚴把五道關,把優質安全標準落到實處。嚴把規劃設計關。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布局,使學校的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能最大限度促進學生在校健康成長,最大程度滿足教師教育教學需求,最大力度提升辦學水平。嚴把資金使用關。實行生產管理封閉運行,專款專用,及時撥付,減少資金流通環節,確保項目資金不被挪用截留。嚴把建設程序關。由鄉級政府牽頭,學校配合,市薄改辦、紀檢、審計等部門監督,嚴格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鄉鎮和學校領導掛帥、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則,實行領導“包協調,包質量,包進度,包效益”“四包”責任制,落實項目建設單位工程安全責任制和質量終身負責制。嚴把安全質量關。嚴格執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和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的條文等規定,設置了多道“防火墻”,實行專人專項跟蹤管理。嚴把工程驗收關。項目竣工后及時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對工程進行全面驗收,搞好工程的審計和決策工作,并進行固定資產的移交。
四、推動城鄉醫療一體化
堅持夯實市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武岡市灣頭橋鎮世富村衛生室
一是夯實基礎,完善村衛生室的網底功能。通過橫向整合財政、衛健等部門資金,縱向統籌后期財政剛性投入村級衛生室的建設、維修、租賃等資金,以“健康按揭”方式向國開行貸款1.05億元,一次性建成299個建筑面積為180平方米、配備4類77件醫療設備的標準化村衛生室,落實了“小病不出村”所需的門診、檢測、留觀、康復、基本藥品保障和健康教育6大功能,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開通醫保門診家庭賬戶報銷、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數據網上直傳,并通過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差基本藥物、解決家庭醫生團隊簽約補助的方式保障村醫合理收入,安排299名市級醫院專家、299名鄉鎮衛生院骨干每月定期在村衛生室各坐診一天,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村。
二是加強建設,強化鄉鎮衛生院的樞紐地位。籌資9000萬元,對全市14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提質改造,提高了內科、兒科、婦產科、中醫科等服務能力,建起了6個示范性鄉鎮(中心)衛生院,新增了322個床位,添置了180件醫療設備,招聘了262名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在鄧家鋪鎮中心衛生院和稠樹塘鎮中心衛生院設立了市人民醫院鄧家鋪分院、市中醫醫院稠樹塘分院,并通過公開招聘一批、在職培訓一批、對口支援培訓一批的辦法充實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老百姓就近能享受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
灣頭橋鎮衛生院 武岡市人民醫院鄧家鋪鎮分院
三是突出龍頭,打造湘西南醫療衛生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做大做強公立醫院,協調發展民營醫院,實現公立醫院、民營醫院良性競爭。近年來,投資3億元,修建市人民醫院門診住院醫技綜合樓、市中醫醫院住院大樓,成功將市人民醫院創建成邵陽市首家縣域三級綜合醫院、市中醫院創建成二級甲等醫院,同時,大力發展以展輝醫院、都梁醫院為主體的民營醫院。
武岡市人民醫院是邵陽市首家縣域三級綜合醫院
四是關口前移,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定點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艾滋病和結核病“防治管”工作機制,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評估、預警預測、反應機制,開展了寄生蟲病防控工作,規范開展了碘缺乏病監測、改灶降氟調查。組建“鄉支持、村為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315支,全市常住居民家庭醫生簽約率達42.84%,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達100%。
五、推動城鄉養老一體化
堅持從養老機構區域性整合、統籌管理養老服務、高標準建設養老服務設施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城鄉康養一體化工作。
灣頭橋鎮敬老院
一是加強機構整合,率先完成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投資5000余萬元新建了水西門街道、荊竹鋪鎮、灣頭橋鎮、龍溪鎮、鄧家鋪鎮中心敬老院等5所康養型區域性敬老院,實現居有空調、行有電梯、護理床位全覆蓋。同時,對老舊敬老院進行整合搬遷,所有老舊敬老院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員全部搬遷至中心敬老院,城區特困人員全部實行集中供養服務。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建立武岡市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建立了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按養老行業最新標準設置了養老服務機構安全與服務質量管理中心、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老年人能力評估中心、養老服務及產品展示和宣傳與推廣中心、養老服務人才培訓中心,2021年服務城鄉困難老年人2734人。
鄧家鋪鎮敬老院環境整潔設施齊全
三是聚焦基層,高標準建設基層養老服務設施。高標準建設了17所設置有廚房、餐廳、閱覽室、棋畫室(多功能活動室)、休息室、助浴間、洗滌間、康復護理室、托養服務室、家庭支持培訓室、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的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居住在鄉鎮(街道)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各種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照料、助餐助浴助潔、健康指導、文化娛樂等養老服務。新建95所置有廚房、餐廳、閱覽室、棋畫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基本功能室的村級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主要對本村高齡、留守等老年人進行定期探視走訪、引導組織居家老年人開展互助服務、對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護理。
六、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武岡地處衡邵干旱走廊東部,季節性缺水是多年來困擾武岡部分鄉村居民生活的問題。近年來,武岡籌措資金11億余元,建成人安飲水項目1215個,全市飲水安全覆蓋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87.5%,有效解決了水資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區水資源缺乏、秋冬干旱時段局地季節性缺水以及鄉鎮之間、水廠供區之間供水不平衡、個別水廠水質不合格等飲水難、飲水差的問題,實現了“同水、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
武岡市第三自來水廠
一是全域規劃,統籌資源。按照“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要求,做到精準施策,統籌謀劃。以威溪水庫等4個中型水庫水源為支撐,建成4處日產水2-10萬噸規模水廠,鋪設600余km供水主管到村到院落,解決水源單一和人口密集區季節性缺水風險較大的問題。以22處“千噸萬人”工程為基礎,采取完善設施設備和管網延伸的辦法,解決供水質量不高和196個村的自來水覆蓋問題。以原有取水點和新開辟水源為手段,按需建盡建原則采取改建或新建水井、水池的辦法,解決邊遠偏僻山區農戶的飲水安全問題。
龍溪鎮石洪村聯村打井飲水工程 秦橋鎮黃沙沖村自來水廠
二是創新機制,融資建設。采用“BOT+ROT”的PPP融資方案,融資8億,整合第一自來水公司、城市供水有限公司(第二水廠)、第三水廠組建武岡市城鄉供水有限公司,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建管專業化、運營管理智能化”“四化”模式,讓每個水廠成為城市和農村景點、亮點和地標。
三是建管并重,以水養水。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的建管思路,建成670公里的供水管道從城市從每個骨干供水工程延伸到城鄉每個院落,并將大水廠制、大管網供的安全水,與全市原有22處千噸萬人鄉鎮集中供水水廠管道連通、資源互補、成果共享,確保城鄉供水共建共管共享、融合發展。
七、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
搶抓列入全省第二批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市的有利時機,圍繞建成“全省先進、邵陽領先”的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市的目標,大力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革。2021年4月,完成了經營主體公司公開招標工作,確定了湖南邵陽湘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城鄉客運一體化創建項目經營主體公司,建立補償機制。2021年6月,完成了“10+57+31”的城鄉干線+城鄉支線+鎮村班線運營線路模式的制定,實現299個建制村全覆蓋。2021年11月,完成武岡西站、荊竹、馬坪鄉鎮運輸服務站改造工作。2021年12月1日正式開通營運,同步實行65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優免政策,農村客運票價下降30%。同時,運營主體公司與郵政等物流快遞企業合作,構建起市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快遞進村、農產品進城。
武岡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市創建項目正式運營開通
八、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
為進一步減輕基層負擔、提高運行效率,探索創新網格化管理“多網合一”機制,推動實現城鄉治理一體化。
武岡市1+n大數據平臺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市網格長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深入鄉鎮(街道)、村(社區)實地蹲點調研,在基層網格化治理的基礎上,將安全、綜治、疫情防控和全市河長制、林長制、路長制、田長制等重點工作實行“3+N”管理模式,做到功能不重復、責任不重復、人員不重復、考核不重復,實現“一網管多事,多長合一”和“一張網格托底、一個平臺調度、一套體系保障”。
二是構建責任體系。將全市市、鄉、村、組四級劃分為大、中、小、微四張網格,明確由市委書記擔任大網格網格長、各鄉鎮(街道)黨(工)委(黨組)書記擔任中網格網格長、各村(社區)支部書記為小網格網格長、各村(社區)組長(院落長、小區長)為微網格網格長,各級網格長對網格內各項重點工作負責,同時根據工作需求、人口數量、居住環境、地域大小等實際情況統籌選聘微網格員。
灣頭橋鎮瀉油村網格化管理分布圖
三是突出問題導向。建立問題化解閉環機制,對網格員發現的問題,由各微網格長負責及時協調處理,解決不了的第一時間向村(社區)網格長報告解決,村(社區)解決不了的第一時間向鄉鎮(街道)網格辦報告解決,鄉鎮(街道)解決不了的及時向市網格辦報告并核實處理或交辦給相關職能部門,遇有重大事項和緊急事項,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報告。
四是堅持數字賦能。組建“1+N”市大數據平臺指揮中心,依托“邵陽市社會治理創新開放共享總平臺”,打造全市統一的指揮平臺APP,將該平臺作為開展網格工作的“中樞大腦”,集學習教育、線上交流、信息反饋、問題領辦、跟蹤評價等功能于一體。同時,整合村(社區)微信群,實現全市“一戶一人”入群,架起“信息高架橋”,轄區群眾可通過本級網格微信群隨拍隨報本轄區內治安維穩、交通安全、安全生產、疫情防控、耕地保護等隱患和線索,確保情況動態掌握、風險提前研判、訴求及時回應、問題快速處理、服務精準有效。
灣頭橋鎮瀉油村網格化管理體系圖
五是健全激勵機制。研究制定網格積分管理制度和積分獎勵辦法,開設積分超市,對參與問題上報、矛盾調解、義務投工等行為獎勵積分,年終按積分多少進行獎勵,并作為申請入黨、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同時定期開展推薦“優秀網格”“先鋒網格長”“優先黨員”“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樹立先進典型,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吸引群眾自覺參會線上群眾自治。
九、推進城鄉人才一體化
堅持以鄉村人才振興為突破點,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暢通人才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武岡市2021年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干部培訓班
一是在人才引進上實現城鄉統籌。大力實施《都梁人才行動計劃》及10個配套政策,支持企業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全職引進農業、水利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并出臺《關于支持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文件,全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2021年,全市集中引進高層次人才21名,招引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專技人員169人,吸引211名武岡籍成功人士、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并從省農科院、湖南師大、農業大學、中南林科大等高校柔性引進19名教授、專家。
二是在本土人才培育上實現同步推進。打破專業培訓以城區人才為主的慣例,將鄉鎮專業人才納入培訓范圍,近兩年來組織城鄉兩級醫療衛生系統200名管理人員和醫療衛生骨干人才分別赴北京大學醫學部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參加醫療衛生管理、業務能力培訓;組織城鄉兩級教育系統200名書記、校長和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人才分別赴浙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參加教育管理、教學能力提升人才培訓;組織全市85個村180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參加技能培訓,其中優秀學員赴廣東省佛山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培訓。
武岡市農業農村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會
三是在人才要素流動上實現雙向流動。在出臺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政策的同時打破鄉鎮專技人員流向城市難的體制機制壁壘,2021年全市選調鄉鎮公務員及事業編制人員進城125人,33名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投身鄉村振興;堅持每年下派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業科技實用技術服務,定向培養并及時補充鄉村一線醫療衛生、教育專業技術人才,持續開展“送教下鄉”“下鄉支教”和城區醫院“專家定期下基層指導”活動,鄉村農技教育醫療水平明顯提升。
武岡市2022年水稻機插機拋及機收減損技術培訓班
四是在待遇保障上實現鄉鎮高于城市。致力完善鄉村人才服務體系,出臺《武岡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武岡市創業擔保貸款》等文件,給予鄉村人才創業、鄉村發展項目更大扶持力度;按鄉鎮機關工作人員收入按20%比例高于市直機關同職級人員的標準,落實鄉鎮工作補貼和邊遠鄉鎮津貼,對具有鄉鎮工作經歷的人才,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傾斜;持續開展五類人員公開比選,定期組織“都梁名師名醫名匠”評選表彰,暢通鄉村人才晉升通道,營造干事創業良好氛圍。
(作者唐克儉,系中共武岡市委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