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未來城鄉格局及鄉村變遷的根本力量是農民的分化與代際變化。
利用國家統計局農調隊數據發現,中國傳統均質化的、以農為生的小農已出現高度異質化,到2012 年,純農戶僅為18.3%,純非農戶為15.9%,一兼戶(以農為主、兼營非農業的農業兼業戶)和二兼戶(以非農為主、兼營農業的非農業的兼業戶)分別為30.1%和35.7%。
農戶的分化還會進一步加深。我們通過利用2011~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對農民遷移的代際特征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中國自20 世紀90 年代出現的農民工(我們稱的“農一代”)實現了有別于鄉土中國農民的離土、出村,但是,由于城市權利對這批撞城入城的農民的不開放及“農一代”與土地和農業的特殊關聯,他們大多數最終選擇了回村、返農。
現在“80 后”“90 后”(我們稱之為“農二代”)已經成為城鄉遷移的主力軍,他們保留著農民身份,但已不再務農。
“農二代”差不多進入勞動年齡就開始離開家鄉,他們的初次外出務工平均年齡為21.7 歲,與農業和土地的關系疏離,平均每年在外時間達9 個月,不像他們的上一輩那樣農忙時回家打理農事,他們之中87.3%的人沒有從事過任何農業生產勞動,平均每年花費在農業活動上的時間僅0.7 個月。
他們在城市中,逐漸不再從事其擅長的建筑業(僅有10%左右還從事這一行當),而是主要從事更為正式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兩者所占比重各超過40%,從事機關、專業技術崗位的比例也在增加,還有部分選擇自營勞動或作為雇主進行生產經營。
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15 年,“90 后”更高達9.79 年,他們在城市里也獲得了比“農一代”更多的工作技能培訓,人力資本的提高更有利于他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他們遷移的距離更長,跨省流動、前往東部地區及大中城市務工經商是他們的主要選擇。
他們既看重在外掙錢,也在乎家庭團聚和孩子教育,2003 年以來,舉家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和占比不斷增長,2014 年達到21.27%。大部分家庭將孩子帶在身邊,讓其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到初中程度,高中期間由父母一方回縣城陪讀,直到孩子完成高考。
他們的生活方式基本城市化,“農二代”在城市的消費方式已經與城市同齡人趨同,他們樂于通過商場、公園等城市公共設施從事休閑娛樂活動,在外面掙得的收入70%在城市消費。
他們不像“農一代”那樣有錢就在農村蓋房,而是選擇將積累的資本在本地的縣城和城鎮買房,顯示出將未來“落葉歸根”于城而非村的傾向,2016 年農民工購房占農民工總數的17.8%,其中購買商品房的為16.5%。“農二代”購房意愿比本地農業戶籍居民高出很多。
他們融入城市的意愿很強,“農二代”在工作地享有社保的比例顯著高于“農一代”,但是由于城鄉之間的那堵墻的隔離,他們對不被城市接納的感受更強。
他們與鄉村的情感聯結漸行漸遠,不少人在春節返鄉時住在縣城或鄉鎮的酒店,再開車回到村里,經過短暫停留后又回城。
“農二代”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鄉土變故土,傳統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禮治秩序、非正式規則等正面臨嚴重沖擊與挑戰。“農二代”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行為特征呈現顯著的代際差別,甚至具有不可逆性,其成為引領中國城鄉關系變革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2022年4月29日 第1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