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基礎上有了新的提升。關于農業強國,主要談三點認識。
一、怎么理解農業強國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
凡是農業強國必然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反之,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未必是農業強國。當今世界,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有20多個,但農業強國寥寥無幾。例如日本、以色列、荷蘭等國家雖然依靠自身比較優勢,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但不能被稱為農業強國。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國家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本國國民的基本食物供給問題。一旦國際形勢出現動蕩,這些國家將面臨很大風險。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糧依靠進口,我們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到,世界上真正強大、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和歐盟的大國都是糧食強國,這些國家之所以強,是同糧食生產能力強聯系在一起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之所以強調大國,尤其是人口大國,必須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是因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在吃飯問題上被別人“卡脖子”,甚至在關鍵時刻被人“一劍封喉”。正因為如此,黨和國家才始終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建設農業強國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本身是一致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從農業強國的特點和目前世界的表現來看,只有真正能夠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國家才能稱得上是農業強國。
二、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億萬農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19年豐收增產,2022年更是創造了新的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達到68652.8萬噸(13730.6億斤),其中谷物產量63324.3萬噸(12664.9億斤),稻谷和小麥產量分別為20849.5萬噸和13772.3萬噸。2022年人均擁有的國產稻谷和小麥總量為494.69斤,基本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但我國糧食進口數量依舊不少。據海關統計,2022年糧食進口(包含大豆)高達14687萬噸,相當于國內糧食總產量的21.4%,其中大豆進口量9108.1萬噸。因此,從總的食物需求來看,即便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我國對國際市場還存在相當大程度的依賴。
食物安全中,糧的安全在食的安全中占據主導地位,沒有糧的安全就沒有食的安全,但是有了糧的安全也不一定完全能保證食的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我國口糧供給已經絕對安全,但從食物供給來看,我國糧食仍然處于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狀態。在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的食物消費中口糧比重持續下降,其他食物比重不斷上升。因此,雖然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超過6.8億噸,但是我國的糧食消費量實際超過8.3億噸,每年從國際市場進口1.5億噸糧食已然成為一種常態。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再新增1000億斤(5000萬噸)糧食產能的目標。即使實現了這個目標,距離滿足人口食物消費需求還存在1億噸糧食的缺口,需要長期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
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的區域之間供求矛盾日漸突出。例如南北地區之間人口分布、資源分布和糧食分布的矛盾關系,以及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三者之間的格局變化。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現在,能夠調出糧食的省市數量在不斷減少。因此,如果不抓緊健全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糧食主產區和產銷平衡區的數量還會進一步減少。二是糧食供求中品種結構的不平衡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稻谷、小麥在正常條件下供過于求,不僅庫存比較充裕,而且還經常以庫存的小麥和稻谷去彌補飼料缺口,體現出口糧絕對安全。而油料、糖料、飼料則明顯供不應求,必須通過進口來彌補。在農業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優化品種結構,加快科技進步,逐步降低油料、糖料、飼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建設農業強國必須認真應對的問題。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充油料種植,今年中央又明確部署增加大豆油料。因為大豆自給率最低的時候,85%的大豆依賴進口,風險較大。進口大豆最主要是兩個用途,一是榨油,二是榨油之后的餅粕用作飼料。但國內生產的大豆品種大多是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出油率低。食用大豆供給充足但榨油大豆缺口較大,這導致國產大豆銷路困難。因此,食物結構優化一定要細分到品種和用途。
食物供給安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基于我國的人地關系,人均耕地面積僅1.35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同時我國水資源也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25%,我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水資源,要養活全球18%的人口,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我國的糧食安全、食物供給長期會處在一個緊平衡的狀態。保障國內糧食安全,還需要樹立大食物觀,持續抓好食物的節約和減損。關注當前糧食安全,需要時刻關注一些具體問題。從國內來看,一是年度糧食產量的波動;二是國內各類糧食庫存變化,包括政府的儲備庫存、調節庫存,企業的商業庫存,糧食貿易商的周轉庫存等;三是年度糧食進口數量和品種變化;四是飼料和工業用糧的變化;五是種糧農民的家庭存糧變化。從國際來看,一是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性氣候變化對全球糧油產品供給的影響;二是地緣政治沖突引起的糧食生產貿易的遏制;三是糧食和油料糖料越來越多的被作為生物質能源的原料;四是美國式霸權,包括長臂管轄、單邊制裁等打壓;五是世界四大糧商對糧油國際市場的壟斷和炒作。還有一點,國內國際都需要關注,謹防新冠疫情反復、延宕對食物供給、需求和供應鏈流通的影響。因此,當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問題處在一個非常復雜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獲取精準信息,制定有效對策,落實多種措施。
三、耕地保護問題
自然資源部公布,2022年年底,全國耕地總面積持有量為19.14億畝。國土三調公布的2019年數據是19.18億畝,兩相對比減少了400萬畝。這說明我國目前的耕地形勢十分嚴峻。從國土二調到三調的十年間,我國耕地總面積減少了11300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130萬畝。除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其他26個省區的耕地面積都在減少。嚴格保護耕地早已被確定為國策,但違規占用耕地仍然屢禁不止,耕地占補平衡在實際中存在占優補劣的現象。這造成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因此,必須堅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要嚴肅追究責任”的要求,確保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概述了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的五個主要方面:一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二是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三是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四是賡續農耕文明;五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真正的農業強國,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依靠自身力量端牢飯碗是最根本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反復延宕,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落實好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繃緊保障國家食物安全這根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努力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和國家同步建成農業強國,從而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農研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