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中國作為發展中人口大國,長期以來堅持主要依靠自身解決國內糧食安全問題,在開放合作、包容發展中推動了中國與世界農業共同發展,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中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為穩定全球糧食市場預期、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助力推動早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零饑餓”與可持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強保障
進入新時代,中國立足世情國情糧情,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明確要求“要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和“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2022年中國總人口14.12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18%左右;而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87億噸,連續8年超過6.5億噸,其中谷物產量高達6.33億噸,占全球谷物總產量的近23%左右,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保障目標。
與此同時,為穩定糧食產能,我國耕地面積達到19.14億畝,糧食播種面積達17.75億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左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37億畝;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超過41%,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2%,開展全鏈條多環節節糧減損行動,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為確保糧食產能持續穩增長和供給的確定性奠定基礎。糧食流通儲備體系和調控機制逐步完善,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時效性明顯增強,為確保糧食等重要初級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穩定在合理區間、確保所有人糧食可獲得可負擔提供了制度保障,為牢牢抓好糧食安全主動權、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提供了堅強保障。
堅持“開放共享、互惠互利”,為穩定全球糧食市場預期發揮重要作用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中國以開放共享的姿態積極融入全球農業發展格局和國際農產品市場。中國嚴格履行入世時的關稅削減承諾,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下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為促進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韌性創造有利條件。
在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從農產品簡單平均實施稅率看,我國農產品進口關稅平均水平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中,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成員中處于中下游位置,不僅低于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也低于加拿大、日本、韓國等部分發達國家;從農產品實施最大關稅稅率看,僅有3種涉及國計民生的糧棉糖實施配額外關稅,僅高于農業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積極支持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凱恩斯集團主要成員國,如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低于中國大多數農產品貿易伙伴國;從農產品關稅稅制設置看,相較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與俄羅斯、泰國等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從價稅、非從價稅等多種稅制方式,中國以從價稅為主,相對更透明、更簡化。
在農業開放領域方面,中國從農業生產源頭的土壤改良、高效節水灌溉,到農業產業鏈中后端的農產品倉儲物流,再到農業生產性服務環節,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外商投資農業領域,開放領域幾乎覆蓋了農業全產業鏈。2022年中國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5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5%,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30%左右,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一個國家居民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為20%—30%,即生活水平達到富足”的界定,包括中國農村居民在內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步進入相對富足階段,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更加注重科學膳食營養匹配。超大規模人口對食物需求呈現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更加多樣的消費需求,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農產品消費市場、農業投入品市場。農業發展釋放出巨大內需潛力,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和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環境,不僅為中國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也為世界主要農業國尤其是農產品生產大國、出口貿易大國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和穩定的市場預期,還為穩定國際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市場價格、避免國際糧食價格過度波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包容發展、合作共贏”,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長期以來,中國以“包容發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理念推動農業領域國際合作,持續增強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增強中國自身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能力,不斷提升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推動農業國際合作縱深發展,為促進世界農業發展、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從中國糧食安全自身看,中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零饑餓”目標,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實現了糧食安全從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到數量、質量、營養的全方位保障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本身就是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
為早日實現聯合國提出的“零饑餓”目標,中國積極促進世界農業發展、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從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把糧食安全領域作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到在二十國集團(G20)框架下倡議加強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從高層互訪推動農業合作到主動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配置,從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涉農規則改革到參與眾多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從“南南合作”到“全球治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不僅帶動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農產品“走出去”,更帶動資金、科技、人才、經驗等“走出去”。尤其是對一些發展相對滯后、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糧食緊急援助,提供涉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涉農技術支撐、知識培訓、經驗傳播等,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減輕貧困、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等方面作出積極努力和重要貢獻。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與全球140多個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與60多個國家建立穩定的農業合作機制,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農業合作協議,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帶動項目區內農作物平均增產30%—60%。
與此同時,中國在多邊機制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融入全球農業發展、完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為世界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中國農業與世界各國農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促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方案、做出了中國行動。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3-9-16 0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