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戰略部署,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必然面臨諸多新挑戰,這些挑戰呈現為一系列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和加快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性、全局性、戰略性、時代性的問題,可稱之為前沿問題。基于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大量的實踐調研,選取鄉村振興的政治邏輯、指導思想、兩條底線、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縣域經濟、多輪驅動、深化改革、國際合作和黨的領導等十個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研究、闡述,對每一個前沿問題聚焦于回答“為什么是前沿問題”“問題的內涵是什么”“怎么把握、領會和理解這一問題”三個方面,著眼于為客觀認識、準確把握和有效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并進一步討論了加強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
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仍然在農村。”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新的戰略部署,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和新的戰略環境,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必然面臨諸多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呈現為一系列的前沿問題。由此,深入研究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前沿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研究邏輯與分析框架
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提出許多新的時代課題。“在‘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并深度互動的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也都面臨著一系列新的重大課題,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給我們提出的新考題比過去更復雜、更難,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交答案。” “要及時科學解答時代新課題。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的新目標新要求,需要科學回答好鄉村振興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及時解決和科學應對。比如,中央對鄉村振興系統作出并入農業農村系統的機構改革決策部署,這一方面是必須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部署安排,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原有的體制機制、工作體系已經無法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需要,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從理論上、實踐中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形成改革合力。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就總結、推廣、運用好浙江“千萬工程”、部分脫貧村面臨諸多新的問題、更充分發揮駐村幫扶作用等作出重要批示,既為解決好這些問題,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類似問題,既有現實性,也有前沿性,如何從總書記重要批示中,加強規律性研究,找出系統性解決辦法,是一個需要重視的時代新課題。
在未來五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更急需進一步加強前沿問題研究。一方面,2025年脫貧攻堅過渡期結束,必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基礎上,確保脫貧人口、脫貧地區平穩過渡到鄉村振興,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另一方面,黨中央明確了2035年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確定了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這就意味著,十二年后鄉村振興目標如期實現,從現在起的第一個五年奠定堅實基礎至關重要。在此大背景下,鄉村振興相關問題的研究儲備及運用理論對實踐指導的緊迫性、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加強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的研究,不僅是為完善頂層設計、優化創設政策提供參考的需要,更是為各個方面提升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治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提供支持的需要。
本文關于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的分析框架大體如下,文中的前沿問題是指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和加快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性、全局性、戰略性、時代性的問題。本文對每一個前沿問題的闡述,聚焦于回答“為什么是前沿問題”“問題的內涵是什么”“怎么把握、領會和理解這一問題”三個方面,而對這三個方面的準確回答和理解,正是認識、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基礎。基于對鄉村振興理論研究,特別是實踐的大量調研,本文主要對十個問題進行分析,這些問題大概是三類:一是理論認識方面的問題,如鄉村振興的政治邏輯、指導思想;二是需要強化理論認識的實踐問題,如兩條底線、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縣域經濟、多輪驅動、深化改革、國際合作;三是堅持黨的領導,主要從實踐維度回答“怎樣把堅持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落細落實?”
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十個前沿問題
本文對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的分析著力點在于通過深化認識以凝聚共識,不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以下論述的十個問題,從分析側重點和方法上可以歸為兩類:前五個問題更側重從理論層面討論認識,后五個問題更側重從實踐層面展開討論。
1.政治邏輯
鄉村振興的政治邏輯,是指理解和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關問題如鄉村振興的歷史方位、戰略定位、推進路徑等,都需要始終從政治立場、政治站位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作出決策、推進工作也都需要以政治邏輯為基礎。簡言之,理解鄉村振興的政治邏輯,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1)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彰顯“四個自信”的重要載體。鄉村振興的成色決定了“四個自信”的彰顯程度。黨帶領全國人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成農業強國,其過程及成果將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科學、正確,成為“四個自信”的重要支撐,對于人類發展道路選擇具有借鑒意義。由此可見,從政治邏輯看,鄉村振興不是一項單純的行業工作,而是需要從堅定“四個自信”政治高度來認識的重大發展領域。
(2)鄉村振興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中央有關的決策部署,都需要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如何進一步夯實的高度深入理解和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和根基在人民群眾,而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就是讓幾億農民充分分享現代化發展成果,確保在共同富裕進程中不掉隊。鄉村振興的政治意蘊就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3)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特政治優勢。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是工作方式,也是一種工作機制、領導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機制蘊含的政治邏輯,就是全黨服從中央、黨員領導干部要樹牢“四個意識”。脫貧攻堅戰的歷史性勝利,充分彰顯了“五級書記抓工作”的政治制度優勢,體現了全黨的意志統一和強大的凝聚力、執行力,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落實,歸根到底就是要體現對“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的深刻領悟,體現“四個意識”的增強。
(4)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強化黨領導下的基層組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的戰斗堡壘。”“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面對大約三分之一脫貧村仍存在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的現實情況,必須在鄉村振興中采取更有力的支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確保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與號召力。
(5)鄉村振興要發揮駐村幫扶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干部派出第一書記,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舉措,要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切實發揮作用。”“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農村基層鍛煉成長,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將駐村幫扶作為實現雙向互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對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實現幫扶,另一方面是為干部成長提供平臺。提高駐村幫扶效果,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同步推進干部能力建設,對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基礎性作用。
2.指導思想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主要體現在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要論述、建設農業強國方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貫徹落實上。
(1)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用“七個堅持”凝練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內涵,全面總結這一理論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科學指引。在脫貧攻堅即將結束時,總書記就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形成了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論述,可以理解為形成了穩定脫貧的“有效銜接”理論。從理論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期間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在脫貧攻堅過渡期,形成了以穩定脫貧為指向的“有效銜接”理論。從實踐維度看,如何實現可持續穩定脫貧,至今仍然是世界難題,運用經過大規模實踐證明的科學理論指導這一難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價值。黨的十九大作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后,黨中央明確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主要任務就是脫貧攻堅。脫貧地區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的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顯然,“有效銜接”理論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延伸、豐富和發展。
(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從理論邏輯看,客觀上形成了“三農”思想或“三農”理論(目前按中央有關規定統一稱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建設農業強國,當前要抓好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已經實現歷史性轉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可以理解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指引“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這個階段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三農”工作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過程,而在新征程上,“三農”工作就是鄉村振興,主要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發揮指導作用的就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
(3)建設農業強國方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論述,形成了一套基本方略,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包含了建設農業強國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有嚴密的內在邏輯。從指導實踐維度看,這些重要論述形成了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方略。理解和把握建設農業強國基本方略的內涵,主要是以下重大論斷: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定位,體現在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科技和改革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驅動力量;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保證。這一方略充分闡述了為什么要建設農業強國、建設什么樣的農業強國和怎樣建設農業強國,是做好當前直至2035年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鄉村振興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農業強國方略的實踐要求集中體現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安排上。
(4)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號召,“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報告,實際上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部署。報告的前兩部分是理論基礎,第三部分集中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項原則),第四部分到第十五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戰略及藍圖擘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必然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導思想,鄉村振興必須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視野和框架下進行設計和安排,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全面振興,實質上就是農業、農村、農民都實現了現代化。
3.兩條底線
兩條底線是指糧食安全底線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守住兩條底線是重大政治任務,具有動態性特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隨著發展條件的變化,會體現不同的形式和要求。
(1)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就是要確保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就是要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其中糧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線。當今世界,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有20多個。凡是農業強國必然是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但是已經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未必是農業強國,只有真正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國家才能稱得上是農業強國。從總體上看,我國2022年糧食產量在1.37萬億斤,基本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可以保障14億人基本的吃飯問題。但是,以2022年為例,還需要進口的糧食相當于國內糧食總產量的21.4%。特別是,隨著這些年耕地的減少,非農化、非糧化還沒有從根本上遏制。因為耕地減少了,保供就成了問題,糧食安全出問題后是沒法彌補的。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需要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抓住耕地、種子這兩個要害,保持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地方政府特別是產糧大省的種糧積極性。要樹立大食物觀,對于糧食的概念要拓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耕地之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江河湖海等資源,這些都可以成為食物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確保糧食安全還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減少損耗,這也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需要加強研究的。總之,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是一項具有極強政治性、安全性的系統工程。
(2)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繼續精準施策。建立常態化的監測幫扶機制就是要及時因地制宜地實現精準幫扶,及時消除返貧風險。同時,脫貧地區要發展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穩定就業、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從脫貧地區整體看,發生規模性返貧的風險盡管存在,但是總體上是完全可控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局部,返貧風險還是存在的,而且一些地方防止返貧的難度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4.統籌推進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是堅持系統觀念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領域的運用。基于當前基層實踐和各級部分領導干部對鄉村振興在理解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統籌推進”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全面回答“是什么問題”“怎么統籌推進”。
(1)統籌推進“五個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但是,一些地方把“五個振興”獨立起來看,沒有充分認識到“五個振興”之間是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一體化的關系。比如,產業振興,就與人才、科技、生態、治理這幾個振興密切相關,如果相關政策設計沒有體現出體系化設計的要求,“五個振興”的推進就會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現象。再比如,推進鄉村治理,需要同時考慮產業、人才和其他方面在鄉村治理中的協同作用。這就需要對“五個振興”進行系統化的謀劃和推進。
(2)統籌推進三個“鄉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從字面理解,鄉村發展包含了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但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發展作出了界定,即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因此,可以理解為狹義的鄉村發展指的是鄉村產業發展或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當年一號文件還提出,要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因此,這三個重點任務也即“三個鄉村”是三位一體的。鄉村發展包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鄉村建設包括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鄉村治理包括基層組織建設、移風易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依法治村等。實際上,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及其指引下的中央頂層設計,都內含統籌推進的意蘊。在基層落實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往往出現就產業而發展產業,就人居環境而局限在人居環境,改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往往存在單兵突進的問題,未能做到統籌推進,也就難以達到整體效果。
(3)統籌推進三個“現代化”。也就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顯然,農村的現代化必然包含農民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我們黨歷來重視農民的現代化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等要求,就隱含著農民現代化推進的指向。因為如果農民沒有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肯定不能稱之為農村實現了現代化。如果農民缺乏內生發展動力、一味“等靠要”,也肯定不能稱之為現代化。可見,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三個“現代化”的一體化推進具有內在需求和客觀必然性。
5.融合發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五個振興之后,緊跟著就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但是,從這幾年實踐來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融合發展,有著更豐富的含義。
(1)戰略融合。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首先應該是戰略融合,就是把鄉村振興戰略融進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中,具體就是把鄉村振興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中。
(2)產業融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融合就是要按中央要求,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同時,加大建設產業園、形成產業集群的力度,力爭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生產鏈、產品鏈的延長實現產業融合。
(3)城鄉融合。沒有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是無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這就是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在城鄉融合的視角和框架下;研究和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避免“就鄉村說鄉村”,鄉村振興必然是城鄉融合發展下的鄉村振興。
(4)要素融合。一是“人”,即人口、人才融合。如果城市里的人才都不到鄉村去,鄉村就無法振興。如果鄉村的人口都跑到了城里,鄉村也無法振興。二是“地”,即農村土地改革。其實就是要解決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如何同價進入市場的問題。盡管由于農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在解決土地與農民的關系方面又具有天然敏感性,但土地制度改革是大趨勢,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三是“錢”。如果脫貧地區仍以“輸血”為主,社會存款無法留在鄉村,城鄉資金流無法實現融合互通,鄉村同樣無法實現振興。四是“技術”。當前不是缺少技術,而是技術無法扎根、難以深入基層,鄉村各類主體用不上。或者說農戶、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企業家等都難以用上先進適用的技術。各類先進農業技術只局限在較小范圍使用,無法實現先進技術與使用者的有機融合。五是信息、數字、智慧等層面新技術新形態與鄉村振興實現融合發展。
6.縣域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發展,深刻指出,“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
(1)指導思想。發展縣域經濟促進鄉村振興首先要轉變發展理念。只有把強縣和富民結合起來,鄉村才有可能實現全面振興。必須把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把強縣和富民結合起來,形成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在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實現同步發展。
(2)重點任務。一要讓縣域的產業布局體現出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將發展縣域經濟思路從考慮經濟增長、GDP總量、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增加稅收等為主,延伸到考慮如何推動縣域富民產業和鄉村發展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從而把“強縣富民”的發展理念貫穿縣域發展全程。一方面,要調整原有的產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把鄉村振興融入縣域新發展格局中,實現縣域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同時以鄉村振興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脫貧地區要利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等國家政策的傾斜支持,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梯度轉移。另一方面,在產業轉移進縣域后,需要通過建設產業園區產生集聚效應,形成產業融合體,培育產業集群,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以縣城為載體,與鄉村實現聯動發展,把縣域內的產業連成一體,創造出更多的新業態,如農文旅融合、電商、智慧農業等,因地制宜推動鄉村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此外,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注重發揮產業聯農帶農的效果,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就業,拓寬增收渠道,富裕農民。
(3)保障體系。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需要構建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要素的供給保障體系。發展縣域經濟需要理念上創新,就是按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要求,重構縣域發展格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縣城重要載體的作用拉動鄉村振興。特別是要引導縣委書記、縣長首先轉變理念,在謀劃發展、推進發展中體現縣域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互動的要求。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但是,從鄉村振興維度看,只有在發展縣域經濟中,在產業布局、產業園區建設、產業集群培育、鄉村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轉變發展思路,把實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良性互動貫穿其中,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如期實現。
7.多輪驅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的系統性、復雜性、艱巨性必然要求多方面力量的驅動。
(1)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互動的機制。鄉村振興,僅僅依靠政府發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市場、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只有政府、市場、社會相互之間的互動,才能構建起全黨全社會支持鄉村振興的大格局。
(2)強化東西部協作。東西部協作是脫貧地區加快發展和解決國家區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戰略。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回落且回升乏力、產業結構面臨調整和重新布局的大背景下,更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的力量和作用,促進產業的梯度轉移,以東部加快發展帶動西部更快發展,形成東西雙向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這是推動脫貧地區實現快速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就全國整體而言,沒有東部的帶動和幫扶,西部很難實現以更快速的發展趕上全國總體發展水平。從目前東西部協作看,還主要是狹義的協作,基本定位還停留在脫貧攻堅時期的給錢、派人、開展勞務協作等方面,盡管也強調產業協作,但是,大多數的協作還沒有站在國家發展的結構性布局上,進行謀劃和發力。如何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在強化東西部協作上研究設計更有利的政策體系甚至制度體系,這是需要繼續加強研究并加快解決的問題。
(3)做好定點幫扶。定點幫扶是扎實推動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缺少中央單位和各省內的定點幫扶力量推動,欠發達地區更難趕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如何在推動鄉村振興中更充分發揮定點幫扶作用,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以創新動員機制和方式,凝聚更大的定點幫扶力量,實施更精準、更有效的幫扶。比如,如何讓越來越強的國企這支力量更自覺、主動、有效服務于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服務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就需要設計和實施更有效的路徑模式,定點幫扶是其中最現實、有效的發力點。與東西部協作一樣,目前定點幫扶也還僅是狹義的、小范圍的定點幫扶,更多局限于對幫扶縣的幫扶,也還沒有從全國性、區域性的產業結構、產業格局、區域發展格局上謀劃和發力。由此,深入總結國有企業通過企業自身發展同推動地方加快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的做法經驗、典型案例、推廣運用,緊迫且重要。
(4)加強社會動員。脫貧攻堅期間,由全國工商聯組織發起的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社會效益,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全國工商聯運用“萬企幫萬村”行動成果,接續組織啟動“萬企興萬村”,聚焦“三區三州”和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明確行動邊界、途徑、組織方式和振興手段,分類指導、重點推動,不斷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助力新發展階段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當前時間看,“萬企興萬村”是一個重要抓手和不可忽視的社會幫扶力量。此外,還有很多社會力量,包括社會工作者、各類社會組織等,還有許多公民個人如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等,如何組織動員他們返鄉、入鄉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構建更適應實際、高效的平臺和渠道,持續創設政策、創新機制更充分地動員全社會支持、參與鄉村振興。
8.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改革是釋放推進鄉村振興活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取得發展、加快發展的關鍵一招。作為鄉村振興前沿問題,深化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
(1)扎實做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關鍵。對于絕大多數農戶而言,不存在問題。當務之急,是在執行中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各項政策宣傳好、落實到位,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權保持穩定、順利延包。
(2)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針對進城農民在農村閑置的宅基地,如何按照自愿原則、穩妥推進、實現整合、充分利用、挖掘其中價值,需要用改革辦法來解決。既要積極穩妥,完善政策,加強監管,也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盤活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3)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對于推動農村發展、完善農村治理、保障農民權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至關重要。對于屬于村集體的產權,關鍵是在產權清晰以后,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盤活這些資產,成為村集體經濟來源,更多讓農民受益。
(4)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城鄉的二元結構是歷史性問題,特別是附在戶口上的各種顯性、隱性福利,制約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也必然制約著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城與鄉之間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5)改革的原則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涉及土地、耕地等農民基本權益特別是改變千百年來生產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農村改革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非常復雜敏感,因此,一定要有歷史耐心、久久為功。中國地域廣闊、國情復雜,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宜急于求成,否則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9.國際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研究鄉村振興,不僅要講政治,聚焦國內發展,更要站在人類發展視野審視中國鄉村振興及其所蘊含的演變規律、動力機制、經驗啟示等。
(1)我國鄉村振興對于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將發揮重要作用。2023年5月,由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國家鄉村振興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西安召開,多位外國領導人、專家參會,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這次論壇實際上是向世界提供一種全新的改變命運的模式、理念及可供借鑒的平臺,就是要從減貧和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的角度,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從短期看,我國與美國、歐共體之間的關系,還有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關系,在外交上的緩和需要一個過程,應對美國對我國的打壓遏制,也不會是短期現象。為此,從長遠看,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發展趨勢必然是共建命運共同體。各個方面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著力,必然成為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在鄉村振興研究中強化自愿和自覺意識。
(2)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推進鄉村振興國際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2022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提了全球安全倡議,2023年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三個倡議本質上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探索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主張和努力方向,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中時刻以人類命運為觀照的重要體現。鄉村振興作為中國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必然需要蘊含世界眼光,在推動多樣化國際合作中體現出對倡議的落實。
(3)要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在外交關系上越緊張,西方國家對我國意識形態上的打壓就會更劇烈,就越需要中國共產黨將其執政理念和發展成果更充分地展現給世界。這就特別需要講好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為人民服務、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推動中國發展的故事,更需要展現中國是如何在發展中實現14億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展示中國是如何為全人類更好地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也需要彰顯我國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在這些方面,鄉村振興正是最有力、有效的抓手。
10.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特征。黨的領導,關鍵在于解決好“怎么落實”的問題。黨的領導制度、工作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在鄉村振興領域,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全過程體現和貫徹黨的全面集中統一領導。
(1)“五級書記抓”。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經驗。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五級書記抓”在內容和特點上必然會發生變化,是什么變化,變化是怎樣實現的等等問題,需要加強研究,回答好“如何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中更充分體現、更徹底落實黨的領導”這一問題。
(2)干部能力建設。建設什么樣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提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政治過硬,二是適應新時代要求,三是具有領導農業強國建設的能力。具體而言,當前基層干部的能力建設主要在三個方面著力:體系化設計、差異化推進、精準化實施的能力。首先是要用系統觀念進行體系化設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差異化推進。以廁所革命為例,由于一些地方在實施方式上千篇一律,導致進程反復,產生了不少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一些基層干部差異化推進工作的能力不足,習慣于照著文件生搬硬套,沒能夠始終做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再次是精準化實施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為脫貧攻堅提出“精準扶貧”方略,正逐步成為治國理政的“精準”思維、重要方法。在鄉村振興中同樣要精準思維、精準方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村、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振興辦法,這是由各自具有的特殊性做決定的。
(3)人才支撐。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要注重人才的發現、引進和培養,包括本土的人才、外來引進的人才、回鄉的人才等各類人才培養,更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要推動縣域內人才打通使用,要著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強化鄉村振興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撐。
(4)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凝聚力、動員力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如何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如何推動鄉村治理機制模式的持續創新、如何發揮村級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這些都是需要加強研究的前沿問題。
討論與思考
加強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具有客觀必然性。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必然明顯加大,這也就給鄉村振興領域的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可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上,鄉村的全面振興不可或缺,鄉村的全面振興不可能輕輕松松就能實現,鄉村振興任務偉大而艱巨,任重道遠。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只有加強前沿問題研究,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才能更好指導鄉村振興的實踐。
加強新征程上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旨在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在科學指引鄉村振興實踐的同時,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就需要不斷瞄準鄉村振興問題,加強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凝練理論,豐富發展黨的創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的聲音,絕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實踐,必須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將其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這為我們研究鄉村振興前沿問題、推進理論創新指明了方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注重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鮮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著力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億萬人民心中,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這為推進鄉村振興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研究、理論凝練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助力。一方面,對鄉村振興相關問題的全面、正確、深入認識,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也是提升鄉村振興干部及所有人員政治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支撐,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研究成果,可以為鄉村振興干部培訓提供參考。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形成關于鄉村振興前沿問題的深化認識,通過有力有效解決好存在的問題,為可能挑戰做好應對準備,客觀上促進黨在鄉村執政能力的增強,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必然增強基層治理服務成效,從而形成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助力。
(作者系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