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要使服務組織服務農業,更重要的是要讓它能服務農民。當前很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只是為少數大農戶服務的,更有一些主要是為龍頭企業和農業資本服務的。有些服務組織雖然服務農戶,但是服務收益也很少分享給農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須和國家戰略相向而行。國家的“三農”戰略是要使農業現代化和農民收入提高同步實現,通過扶持大規模土地經營的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將廣大中小農戶擠出農業和農村,想以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這樣做不是真正對農業和農村發展負責。為此,需要認清以下的戰略選擇。
一、擴大中小農戶在服務環節的利潤分享,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要增加農民收入,需要擴大農戶的農業經營規模。為此,很多地方政府把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作為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的主要方式,希望在追求減少農民的基礎上擴大單個經營主體的土地經營規模。由于城鎮化在一定時期接納農民數量有限,需要較長的歷史過程,因此總體上我國農業始終會是人多地少,即使城鎮化率達到80%,我國也至少會有3億農民,這就決定了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有一定限度,只能是適度的。在我國的農業經營主體中,多數還是沒有達到適度土地經營規模的“半耕半工”農戶。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主要方式不應該是擴大少數大農戶和外來資本的土地經營規模,而應該是擴大廣大中小農戶在農業服務環節的經營規模。擴大農業服務規模是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主要方式。即使是一個農業為主的鄉鎮,對其所有農戶的農業生產各環節所需的各類服務,加總起來的經營規模和其中的利潤規模都是相當可觀的。這些服務需求如果由農戶自己聯合起來提供,農戶的經營規模自然就會擴大。
第一個戰略選擇是:擴大中小農戶在農業服務環節利潤的分享比例。要通過擴大服務環節經營規模和擴大中小農戶從規模服務經營中分取的利潤,從而使其從農業全產業鏈中獲得更多收入,使其成為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只有這樣,才能說廣大中小農戶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受服務主體了。如果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借服務農業之名,進一步弱化了多數農戶的市場競爭地位和減少了多數農戶分取農業利潤的比例,就只能是南轅北轍。
二、扶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導力量
以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事的服務環節在規模擴展上很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和農戶形成利益統一體,羸弱的農戶永遠不可能成就強大的服務環節。要讓農戶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共同成長,正確思路應該是以農民為主來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讓農民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經營主體。這就要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織原則是以合作制為基礎,農民既是服務體系的所有者,也是服務體系的惠顧者。
即使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理想的今天,農民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我們對北京郊區8個區縣的205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 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9家,農業生產企業26家)的調查中,發現這些經營主體絕大多數都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包括生產技術服務、農資購買服務、市場信息技術、金融服務、農機服務和基建服務等7種。農業企業在提供生產技術服務(96.2%)、市場信息服務(73.3%)和金融服務(22.9%)上占比最高;而農民合作社提供的銷售服務(77.4%)、農資服務(61.2%)、農機服務(13.8%)和基建服務(11.3%)的比重最高。與專業大戶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除了在提供技術服務和金融服務低于專業大戶外,其余的服務提供份額均高于專業大戶。也就是說,從滿足農民服務需求來說,合作社提供的服務總體上優于農業企業。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潤分配有按交易量分配的原則,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可以穩定獲益,而農業企業則做不到。
第二個戰略選擇是: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分類支持,重點扶持農民合作社。要高度關注不同的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的服務內容對接關系和利潤分配關系,重點支持直接服務農戶、給農戶分利多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把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導力量,并以合作制為原則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樣才能確保農戶從服務環節獲取多數利潤。
三、推動財政支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民合作組織體系“三位一體”發展
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對象確立為以農戶為主,并且利潤要主要分給農戶,這就對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服務體系必須能夠提供綜合性服務。由于提供綜合性服務的成本較高,就必須考慮來自國家的扶持和服務組織體系構建上的多方成本分攤機制。農民合作社是社員互益型組織,它們結成體系后社會公益性更加明顯。因此,其建立應該得到國家的扶助,運行需要國家財政適當投入。國家財政支農資金要將重點從直接補貼生產者和生產環節轉到支持對生產環節之外的服務環節,要直接補貼提供服務的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可以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功能時,就要適當將目前分部門實施的國家財政支農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接,使得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序下達。要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合作社的縱向體系,將財政支農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機融合,讓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下達的主渠道,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實力和綜合服務功能。
第三個戰略選擇是:要推動國家財政支農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民合作組織體系“三位一體”,最終構建起強大的由農戶所有并對農戶提供服務的綜合服務體系。在正在進行的農民合作社法修訂中,要將信用合作納入合作社業務范圍,要給予合作社聯合社以法律地位,賦予合作社進行公益服務的職能。在發展農民合作體系的過程中,要重視兩類有成長潛力的組織體系,一是在供銷社綜合改革方案中明確由供銷社改制成的農民綜合性合作組織體系,二是區域性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要加強對不同類型地區農民合作組織體系發展的監測和評估,適時推出適合不同階段和農民服務需求的促進政策。
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鄉村政治、鄉村治理和農村民間組織,著有《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總第147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