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勇: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

[ 作者:徐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0-19 錄入:吳玲香 ]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改善鄉村治理機制一章中明確提出,“探索不同情況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單位和集體土地所有權在村民小組的地方,可開展以社區、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中央兩個一號文件連續要求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這是適應國家治理走向的大變動,特別是適應農村發展及其治理創新大趨勢的戰略性思路,為我國村民自治的完善與深化開拓了全新的視野。

我國的鄉村治理及其村民自治是伴隨著國家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興起和發展的。當下的鄉村治理及其村民自治正處于由基于外部性制度安排向基于內生性需求推動的制度創新大變動時期。

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全國性制度起源于1980年代初期廣西農民自發的創造。中央及時總結經驗,在全國普遍推廣,形成法律制度,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共十七大報告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四項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應該看到,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國家制度自起始以來就主要是基于外部性的制度安排。這是因為,我國長期傳統的鄉村治理實行雙軌治理,“皇權不下縣”,國家正式權力只到縣一級,縣以下主要是鄉村自我管理。20世紀以來,國家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將權力一直延伸到鄉村,將分散的鄉村整合到國家體系中來。1950年代產生的人民公社就有這一使命。1980年代初,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廢除,農村基層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無序狀態。國家面臨的緊迫需求是重建國家對鄉村的管理,在農村原生產大隊一級設立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組織的替代功能。盡管憲法第111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卻是在第五節“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中最后一條中作出規定的。村民委員會作為一項制度一開始就具有基層行政管理的功能,國家相關法律賦予給村民委員會的任務達數十項。正因為如此,人們很自然地將村民委員會的村域視之為“行政村”。作為具有基層行政管理功能的組織,勢必為自上而下的政府任務所驅動。特別是自1980年代后期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擴大,村民委員會作為一級基層組織,要完成的政府任務愈來愈多。據筆者1990年代的農村調查,村委會每年要完成的政府工作達100多項,包括被號稱“天下第一難”的計劃生育。沉重的行政工作勢必使村民委員會不堪重負,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時說的“給村民委員會頭上壓得任務太多,‘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這樣就會把它壓垮。”為了完成任務,村委會勢必增加人員,這又會增加農民負擔。

總體上看,村民委員會設立以來,在鞏固國家對農村基層的管理,完成政府任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是村民自治的法定自治精神未能充分體現,作為“行政村”在治理上勢必“一刀切”,村民自治僅僅是在村民委員會這一層次上展開,實現形式單一,活力不夠,動力不足。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轉變,實行“以工支農”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廢除農業稅,建設新農村,農村發展的外部性宏觀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鄉村治理進入到一個主要基于外部性制度安排向主要基于內生性需求推動的大變動時期,從而為村民自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并要求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

首先,村民自治的主體是群眾,生命力也來源于群眾。新農村建設需要億萬農民的參與,其重要方式就是實行村民自治,在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要由農民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現有的村委會經歷合村并組,規模普遍較大,村干部與村民的日常聯系脫節,自治難以開展。這就需要農民在村民自治活動中不斷尋求相應的實現形式。我國的村民自治自發產生于自然村,定型在建制村(行政村),再度活躍于自然村,便反映了村民自治要在實踐中不斷尋求最適合的實現形式。

其次,村民自治必須根據不同情況才能從“墻上”“落地”,由制度條文轉換為村民自治的實踐行為。當今中國農村的基本情況,一是千差萬別,二是千變萬化,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國家制度要適應不同情況及其變化。例如,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民進入新型社區,就需要將社區作為自治單元。再如,在南方一些地方長期實行以村民小組為集體所有制單元,從治權與產權相關性看,要充分發揮村民小組的自治功能。由于不同的情況,村民自治的實現形式勢必呈多樣化態勢。

再次,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制度,關鍵在于“有效”,核心在于實現形式。村民自治體現了自治和民主精神,但作為一項國家制度,屬于上層建筑領域,需要不斷適應新的形勢新的情況和新的要求而發展和變化。判斷村民自治的標準,關鍵在于“有效”,即能否確實體現國家意志和群眾意愿;核心在于實現形式,沒有相應的形式就無法實現村民自治的價值。我國村民自治以村民直接選舉的“海選”為起始和標志,形式較單一。而不同層級的村民自治,其形式可以而且應該是多樣的。特別是在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組,更多的是溝通與協商。這在于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組由于其地域、利益、文化等相關因素,溝通與協商并達成一致更容易。

為此,要積極鼓勵群眾和基層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近些年,在四川、廣西、廣東、湖北、江蘇等地先后出現了村民理事會、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形式,就是群眾和基層的自發創造,極大地豐富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成效顯著。兩個中央一號文件的提法都反映了中央對群眾和基層首創精神的充分尊重。

同時要積極介入和參與群眾和基層的創新并在這一過程加以引導,轉換為先行一步的地方行為。如廣西河池市及時總結基層創造的屯民理事會的形式,加以提升,融入基層黨組織的元素,形成黨群理事會,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引導村民自治健康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湖北省姊歸縣在農民創造的基礎上,根據利益相關、地域相近、文化相連、群眾自愿、便于自治的原則將自治延伸到村戶,建設“幸福村落”。廣東清遠市更是進行了重心下移,行政與自治分離,以村民小組為自治單元的地方試驗。這種“起跑一公里”的地方先行試驗難能可貴,為中央決策提供了依據。

第三要總結經驗形成制度。中央一再提出改革創新要于法有據。我國村民自治的基本依據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法定的村民自治組織主要是村民委員會。而隨著村民自治的創新,特別是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的豐富,應該及時修訂完善法律,將提升地方性經驗形成的中央決策制度化法治化,并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推行。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本文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研究”的成果)

(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5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在线 |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 先锋成在线人资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