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農業必須強。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根據國際經驗,目前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城鎮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化已經進入工業化、城鎮化深度融合的階段。
相對而言,工業化是超前的,城鎮化是加快的,信息化是融合的,而農業現代化是滯后的。農業現代化是“四化”發展的短板,促進“四化”同步發展,關鍵是促進農業現代化。
解決好“四個安全”問題
保供給、保安全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和任務。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情況看,保供給和保安全面臨資源環境問題約束進一步增強和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兩大挑戰。因此,結合國內資源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新形勢,國家提出構建和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一是按照新戰略“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二是要實現“兩句話十二個字”的目標,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三是把握和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任務。從農產品質量角度看,主要是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包括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業化學投入品過量和不科學使用問題。對此,要科學規劃治地治水治環境和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從食品安全角度看,主要是生產經營主體多,監管難度大。目前我國有兩億多農戶生產農產品,40萬家食品加工企業加工農產品,300萬家作坊在經營和銷售農產品。因此,解決好食品安全監管問題,要完善監管體制和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法律和標準體系、強化管理責任和主體責任。
解決好農村生態安全問題是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目前,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上面臨的問題有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加重和生態系統退化。因此,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要在“十三五”時期重點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產業安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從農業競爭力看,我國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下,與發達國家差距大。我國用30%的勞動力創造占GDP9%的農業產值;而發達國家,如美國,用2%的勞動力創造占GDP2%的農業產值。此外,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工業勞動生產率,工農業勞動生產率差距有所擴大。同時,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還在上升,農產品價格已經遭遇“天花板”,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大宗農產品的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因此,一方面,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我國農業發展新動力,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著力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豐富農業對外開放內涵,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構建和完善“八個體系”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其次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再次,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逐步形成主導產品、主導產業和優質產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一要培育和發展多元經營主體,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共同發展。二要引導土地承包權有序流轉,通過流轉、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三要發展公益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和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技術、資金、標準、品牌等服務。四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農業科技服務由生產性向服務型拓展。五要實施“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和農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創新。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驅動和引領作用,使科技創新和推廣適應農業特點、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二要強化農業創新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三要按照技術適用、經濟合理、利于推廣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技術、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技術、新型肥藥膜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提質增效技術、農產品儲運和加工技術等。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推動農業開放發展,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市場體系和對外開放體系。首先,要堅持農產品內外供求協調、進出口平衡,農產品進出口并重、引資和引智并舉,積極參與全球糧農事務治理和農產品供求調控,提高我國在全球糧農事務和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話語權。其次,重點實施“四個措施”,一是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網絡和營銷服務網絡建設,推動農產品貿易優質優價、優進優出;二是支持企業擴大對農業投資,推動農業裝備、技術、標準、品牌、服務走出去;三是深度融合全球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打造一批跨國農業企業和境外農產品生產基地;四是推動農業多邊貿易和投資談判進程,積極參與全球農產品貿易規則和農業投資談判的制定。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